“无声”的巴勒斯坦,巴以冲突过程梳理【文案】

见史简谈天下事 2023-10-11 17:10:09

巴以冲突双方矛盾的根源,其实还是1947年联合国通过的所谓分治计划。

大家以为以色列为什么会有全民皆兵的传统,在以色列建国之前,他们的前身,犹太复国主义,就很清楚他们的行为,将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因为这个分治计划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政治游说,裹挟、贿赂。

以及二战后的霸权体系框架下,犹太复国主义及西方大国在面对巴勒斯坦问题时候的肆无忌惮。

巴勒斯坦人民不愿意又如何,反抗又如何,只要不让你发声,那就是愿意,甚至可以通过舆论的操控,霸权的再定义,让巴勒斯坦人民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一个施暴者。

直白来说,巴勒斯坦问题,从来不是什么盘根错节捋不清前因后果的问题,就纯粹是一个犹太复国主义及西方国家为满足一己之私,操纵政治,刻意制造的战争机器。

当地时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也就是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动大规模火箭弹袭击,以色列宣布进入战争状态。

这一轮冲突的起因,按照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的说法,来源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不公正对待。比如巴勒斯坦南部的加沙地带,上百万巴勒斯坦难民生活在难民营,靠救济和补贴度日,要知道,巴勒斯坦总人口才548万左右。

最主要的,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就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独立了,但时至今日,没有自己的专属货币,没有自己真正控制的像样的机场,就算是阿巴斯这样的巴勒斯坦国家领导人,如果想要出个远门,多数时候得先到约旦,然后在约旦坐飞机出行。

再看巴以冲突的另一方,以色列,以色列的独立时间,是1948年5月,单纯的看这两个独立的时间,不知道的还以为巴勒斯坦才是后来者。

但其实是什么,以色列这个国家的前身,其实是一个寄生于巴勒斯坦领土的定居点。

这就要从一战结束以后奥斯曼帝国的分裂开始说起了,1920年《塞夫勒条约》的签署,让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的托管权。由此有了让英国正式履行《贝尔福宣言》的机会。

大家敢想吗,早在1914年11月,英国刚刚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就已经开始考虑巴勒斯坦地区的未来了。因为一直截止1917年之前,英国的盟友美国,其实是没有参战的,这就让英国面临着不小的战争压力。

所以为了获得犹太复国主义的支持,1915年,当时的英国首相阿斯奎斯,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讨论针对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奥斯曼帝国的政策。

然后于1917年6月,在没有巴勒斯坦当地居民代表参与的情况下,跟犹太复国主义领导人谈判并提交了一份公开声明草案,也就是贝尔福宣言,主张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民族家园。

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托管权,也就相当于满足了履行宣言的前提条件,对巴勒斯坦地区进行土地以及移民手段干涉,建立犹太人定居点的计划,也正式开始展开。

发展到1936年,伴随着大量犹太移民的涌入,以及对巴勒斯坦土地的收购,当时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还发起了一场长达三年的巴勒斯坦大起义。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求独立,以及要求英国,结束针对巴勒斯坦无限制的移民和土地购买政策。

当时的英国以及犹太人,肯定不愿意呀,为此还爆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冲突和骚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政府成立的皮尔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分治的概念,按照当时拟定的分治条件,就是将巴勒斯坦三分之一的土地,其中包括大量优质农业用地,转让给新移民。

然后由犹太社区承担巴勒斯坦赤字的一半。

这个提案获得了犹太人的支持,比如当时的犹太领导人,哈伊姆魏茨曼,他在说服犹太复国主义国会的时候,就直接表明了,接受分治只是一项临时措施,是进一步谈判的基础。因为按照他的想法,所谓的接受分治,其实只是拥有整个土地的第一步。

所以不出意外,当时的巴勒斯坦人肯定是拒绝的呀,也不可能接受这个提议。

这就导致皮尔委员会所提出的这个分治概念,在当时来说,根本就起不到平息巴勒斯坦大起义的效果。

尤其是二战期间,英国在西线战场的压力,让英国也根本腾不出多余的精力,去平息巴勒斯坦大起义,所以于1939年5月,发出了一份白皮书,开始限制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并限制阿拉伯国家向犹太人出售土地。

说白了,就是迫于二战西线的压力,开始对巴勒斯坦妥协了。英国托管期间,为期3年的巴勒斯坦大起义,也正式于1939年8月宣告结束。

但是对犹太复国主义来说,立足于巴勒斯坦领土的种子已经埋下了,所以好景不长,英国这边的问题刚解决没多久,又来了一个美国。

1945年8月,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接纳十万名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这时候的巴勒斯坦还是处于英国的托管之下,为了不导致后院起火,英国根据1939年的白皮书,拒绝了这个要求。

这次巴勒斯坦这边没啥问题了,可是犹太社区那边又不愿意了,

既然怎么都有人不愿意,那干脆就不管了,1947年2月,英国对外宣布,计划终止对巴勒斯坦的托管,把这个问题,甩给了联合国。

联合国也因此而成立了一个巴勒斯坦问题特设委员会。虽然同时邀请了阿拉伯高级委员会和犹太机构代表,但是在很多问题的协商上,其实是把阿拉伯高级委员会的要求排除在外的。

委员会的目的也很明确,还是要建立一个分治体系,而且还是在巴勒斯坦问题上,通过分治的形式,建立犹太国家。

丝毫不顾及阿拉伯高级委员会的强烈反对。

因为这一次,犹太人发力了,早在1946年,英国还没有计划甩锅的时候,美国的犹太人,就已经开始对美国白宫展开了一系列的游说活动,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是民主党籍,而民主党的政治资金,有很大的一部分,都来自于犹太人。

这也让当时的犹太人在游说的时候,多少有点肆无忌惮,都不是建议,而是直接通知,甚至可以说是威胁,就明确的通知杜鲁门,如果不履行支持巴勒斯坦犹太人的承诺,将对民主党构成威胁。

然后1946年的国会选举,在犹太人的干涉下,民主党不出意外的失败了。

为了保证自己的选票,美国开始通过制裁贿赂等等形式,向各国施压,要求他们对于委员会的分治计划,投赞成票。

并最终于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以及一票缺席的结果,通过了修改后的分治计划。

英国眼看反对无效,于1947年12月,正式决定1948年5月14日,结束托管,并于1948年8月1日,实现完全撤军。

1948年5月14号,也是以色列发表宣言,建国独立的时间。

于此同时,英国结束托管,以色列独立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15号,同样反对无效的阿拉伯国家军事联盟,也就是埃及、外约旦、叙利亚以及伊拉克等国家,开始派兵进入巴勒斯坦地区,第一次阿以战争正式爆发。

阿拉伯联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反对联合国的分治计划,并强烈反对在阿拉伯国家旁边,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同时早在1947年4月,就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巴勒斯坦国的要求。

不过这个要求,直接被当时的联合国给无视了。

在第一次阿以战争期间,按照以色列历史学家本尼·莫里斯以及本杰明·凯达尔的研究,以色列还进行了一个代号为“投下面包”的生物战行动。

为了阻止包括民兵在内的民众返回,使用伤寒细菌污染阿拉伯村庄的水井,甚至还有计划将生物战行动扩大到埃及、黎巴嫩以及叙利亚等其他阿拉伯国家。

不过这个外延计划,后续并没有实施。

因为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以色列为了避免彻底激怒英国,同时保持与美国的良好关系,毕竟对以色列来说,他们之所以能在第一次阿以战争期间,逐渐获得优势,主要还是因为收到了来自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犹太人的大量援助。

而当时的英国,一方面本来就对分治计划抱有不满,另一方面,美国在阿以战争爆发后,态度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

再加上当时的结果,已经让以色列满意,直接就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80%,所以在1949年,以色列分别与埃及、黎巴嫩以及叙利亚签署了停战协定。

但这并不是结束,伴随着第一次阿以战争的开始和结束,以色列也迎来了一个来自于全世界犹太移民的移民潮。

截止1951年,短短三年时间,以色列犹太人口增加了一倍。

于此同时,因为巴勒斯坦土地被以色列占领的援引,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迫脱离家园,沦为新难民,对于当时的阿拉伯联盟来说,虽然战争输了,可是问题反而变本加厉,这肯定是没办法接受的。

就这么到了1952年,由于埃及政变的原因,新政府抛弃了过往的亲西方政策,转而开始实行阿拉伯民族主义政策。

因为这个政策的展开,以色列和埃及的矛盾,也进一步的升级。

发酵到1956年,又一次到了一个势不两立的程度。

比如当时的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同时下令关闭亚喀巴湾,阻止以色列船只使用苏伊士运河。

然后这个问题,又引起了英法的不满。

在当时来说,苏伊士运河的定位,是欧洲国家到东方贸易的重要航道,切英国的企业和银行,直接就占据着苏伊士运河公司41%的股份,另外还有52%的股份属于法国。

然后苏伊士运河公司却是埃及公司,被埃及收归国有以后,直接就相当于将英法的资产被剥夺了,那肯定不愿意呀。

以色列、英国、以及法国,就这么凑到了一起。

然后就有了10月29日,以色列不宣而战,第二次阿以战争爆发,英法也在两天后,调动了一百多艘舰艇以及两百多架飞机,对埃及进行了轰炸。

这时候的美国,还处于一个猥琐发育的阶段,或者说正处于一个布局世界霸权体系,拉拢刚刚摆脱英法等老牌列强殖民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关键时期,所以对于英法以及以色列的这次行动,秉持的是一个反对的态度。

并通过外交手段进行斡旋,威胁英法以及以色列,如果不尽快解决冲突,将停止向其供应原油。

可还是那个问题呀,不论是英国、美国、还是法国,他们对于阿以战争或者说是中东战争的态度,往往代表着他们的自身利益。

可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问题依旧还在。

就算是停战,也依旧存在着大量的冲突,以及浓厚的敌对情绪。

再加上当时的美苏争霸,也因为这个冲突的存在,而卷入了这场冲突,所以就导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随着美苏的参与,巴勒斯坦问题双方,充斥的大量的北约武器以及苏制装备。

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的问题,也在不断的低烈度冲突过程中,逐渐发酵,并最终于1967年,正式爆发。虽然时间很短,如果不算发酵升级阶段的话,只持续了短短五六天。

但是对于巴勒斯坦问题双方来说,也就是对以色列以及埃及、叙利亚、约旦等阿拉伯国家来说,却好像将这场冲突看成了大决战。

一上来就是全面战争,比如以色列,1967年6月5日,只保留了十二架飞机负责本土防空任务,然后将剩下的两百多架飞机分批次统统派了出去,依托于超低空飞行以及地形掩护,对埃及、约旦以及叙利亚的各个机场以及雷达,发动了闪电战。

仅仅一个上午的时间,埃及空军就几乎全军覆没,紧接着就是约旦以及第二天对于叙利亚的空袭。

也就是说,不到两天的时间,以色列就彻底掌握了制空权。

于此同时,地面部队也没有闲着呀。

但是对于阿拉伯国家来说,失去了制空权他们的地面部队也就跟个活靶子差不多了,根本就没办法阻止起有效的反攻。

所以也就导致,以色列通过第三次中东战争,直接就占领了巴勒斯坦全境。

但还是那个问题,就算是占领了全境又如何,巴勒斯坦问题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呀,双方之间的民族敌对情绪依旧还在,而且激化的更为彻底。

因为中东战争而出现的大量巴勒斯坦难民,如果以色列接收不了,其他国家就得接收。

所以在联合国第242号决议的斡旋下,也就是西方国家所提出的,所谓的土地换和平的解决方案。

这份决议,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以换取跟邻国的和平,同时保证苏伊士运河等国际航道的畅通。

因为事先,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已经进行过谈判的原因,所以埃及约旦以及以色列,最终还是选择接收了这份决议。

但是这里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三次中东战争,从头到尾一直都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战争,丝毫没有考虑过巴勒斯坦人民的意愿。

没有自己的国家做背书的巴勒斯坦人民,要么就是因为战争沦为流离失所的难民,要么就是被迫接收中东战争的结果,根本谈不上任何权利可言。

所以对于这个决议,成立于1964年,代表着巴勒斯坦人民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选择了拒绝。

因为这份决议,从根本上无视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存在以及自决权。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巴勒斯坦问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结束了过往的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对抗,转而开始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民的对抗。

为了更好的保证巴勒斯坦人民利益,1964年5月28日,《巴勒斯坦民族宪章》获得通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正式宣告成立,开始了建立国家,争取民族自决权的进程。

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巴勒斯坦人民建国独立的进程并不顺利,尤其是六日战争以后,巴解组织虽然作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但是一直都没有被国际社会所承认。

这个主要是因为在巴勒斯坦民族宪章里面,着重强调了巴勒斯坦的边界,为托管地的全部剩余领土,包括以色列。

正如一开始,哪怕是英国当时提出的贝尔福宣言,也只是声称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民族家园,而不是犹太国家。

更别说六日战争以后,以色列作为事实意义上的胜利者,更不可能同意巴勒斯坦民族宪章对于巴勒斯坦边界的定义。

就这么一直拖到了1974年,显示阿拉伯联盟峰会指定巴解组织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重申他们有权建立独立的紧急状态。

然后又是联合国,于1974年11月,通过了第3236号决议,承认了巴勒斯坦人民的自决权、民族独立权以及主权,同时承认巴解组织作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给予联合国“非国家实体”的观察员地位。

这么做的目的,当然是想要通过态度的软化,从而让巴解组织接受巴勒斯坦问题的两国解决方案。

简单来说,要么巴解组织接受两国解决方案,修改国家宪章上面的土地边界,要么就是继续以组织的形式进行抗争,而不是以国家的形式争取民族权益。

比如1975年,基辛格对以色列的承诺,也就是在巴解组织承认以色列生存权并接收联合国第242号决议之前,美国不会与巴解组织打交道。

再比如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

这次战争虽然明面上还是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但是美国的强势,以及美国在这场战争中,为了帮助以色列而采取的干涉行动,让巴解组织看到了建国独立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足够的政治权利,可能连基本的政治谈判都没有办法进行,更别说巴解组织还想要拿回托管地的全部剩余领土。

也就相当于是将这个问题的选择权,交给了巴解组织。

所以就有了1988年,巴解组织以巴勒斯坦国的性质,提交加入联合国申请时候的1967年边界基础。这个基础,又是基于1979年戴维营协议所提出的中东和平框架。

也就是通过承认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以及以色列同意从约旦河西岸以及加沙地带撤军的条件,来交换巴解组织对于1967年边界的承认。

巴解组织也很清楚,如果不做出选择,那么巴勒斯坦人民,将一直只能以组织的形式或者以一个非法的流亡政府的形式进行抗争,巴勒斯坦人民,也只会继续因为国与国的竞争而沦为战争的牺牲品,被迫以难民的身份存在。

或者就是如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巴解组织以游击队的形式,协助埃及以及叙利亚部队,针对以色列展开游击战,土生土长的巴勒斯坦人民,面对巴勒斯坦问题,反而成了一个配角。

再比如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更是直接触动海陆空近十万部队,针对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以及叙利亚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

目的当然就是为了彻底清除巴解组织所可能构成的潜在威胁。

结果就导致巴解组织节节败退,最终只能被迫同意从黎巴嫩撤出。巴解组织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恶化。

明摆着,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一直处于流亡状态的巴解组织,也就没有足够的政治权利,甚至连基本的生存保证都需要依赖其他国家,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可言。

但是因为这个协议没有联合国以及巴解组织的参与,只是埃及代表巴解组织跟以色列的谈判,所以这个协议,当时并没有获得联合国的承认。

不过这份协议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也就是前面说的,巴解组织以巴勒斯坦国性质,提交申请时候的1967年边界基础。

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也就是哈马斯,就诞生于这样一个为确保巴勒斯坦难民重返家园权利,确保巴勒斯坦国顺利建国独立的背景之下,同时也隶属于巴解组织。

不过不同于巴解组织所主张的更倾向于通过谈判,来建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哈马斯的主张,相对更为激进,更倾向于用武力来保证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权利,同时不放弃以武力消灭以色列。

当时是1987年,一些主流以色列政客,比如当时的以色列国防部长,迈克尔·德克尔,以及内阁部长齐波利,呼吁转移巴勒斯坦人口,说白了,就是向推行将巴勒斯坦人口迁出巴勒斯坦领土的政策,结果导致不少巴勒斯坦人,认为以色列计划驱逐巴勒斯坦人民。

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低烈度摩擦和冲突。

同时因为以色列对于这些摩擦的反制措施,往往过于随意的使用致命武力,结果就导致在不断的冲突过程中,各项对立情绪不断发酵。

直到1987年12月,一辆以色列坦克与一辆民用卡车相撞,造成了四名巴勒斯坦工人的死亡,其中有三名工人,都来自于贾巴里亚难民营。

这个事件,直接引发了巴勒斯坦当地难民营难民的大规模集会活动。

作为回应,以色列部署了近8万名士兵,借以镇压骚乱,很快就出现了不少的伤亡事件,其中包括不少的巴勒斯坦青少年。

于此同时,在不断的升级之下,以色列还采用了断水断电、切断燃料供给,以及封锁或者拆除巴勒斯坦人房屋等等形式,企图达到镇压的效果。

可结果反而愈演愈烈,甚至还激化了埃及穆斯林兄弟会加沙分支机构对以色列的对抗态度。

然后因为这个机构,跟当时巴解组织理念的不同,所以对于当时的巴解组织,也抱有着一定的敌意。

所以就决定将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巴勒斯坦,从以色列的占领中解放出来,并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

然后于1988年确立哈马斯宪章,正式成立伊斯兰抵抗运动。

并长期反对以色列,反对与以色列进行任何谈判,也就是前面说的,不放弃以武力消灭以色列。

发展到1993年,奥斯陆协议签署,以色列承诺分阶段从加沙地带以及西岸部分地区撤军,借以交换巴勒斯坦对于以色列生存权的正式承认。

但是在实际上,从1993年到1998年,五年时间里,依旧有405名巴勒斯坦人和256名以色列人被杀害,在此期间,巴勒斯坦人的行动自由状况反而更为恶化。

也就变相的等同于奥斯陆协议进程的推进,其实是失败的。

也正是因为这份协议的失败,让当时86%的巴勒斯坦人,都支持对以色列实施暴力。间接大幅度拉升了巴勒斯坦民间对哈马斯的支持率。

这里有个很重要的点,当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发展到2004年的时候,哈马斯的领导人亚辛,其实曾明确的表示过,哈马斯将结束针对以色列的为期10年的武装抵抗,借以换取西岸、加沙地带以及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国,并恢复巴勒斯坦人的历史权利。

而且在此之前,也曾不止一次的提出以交换条件暂停袭击平民的提议,只不过以色列方面,从未表示回应。

并于2004年,对亚辛进行了暗杀。

发展到2006年,哈马斯赢得巴勒斯坦立法选举以后,又一次向以色列提出十年休战,借以换取以色列完全撤出巴勒斯坦被占领土,这里参考的是1967年边界基础。

不过并没有选择放弃武力,所以也就导致选举结束后,西方国家并没有对哈马斯进行有效回应,同时冻结了巴勒斯坦领土的所有国际援助。

这个问题,导致法塔赫和哈马斯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并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

之后2007年2月,麦加协议的签署,结束了巴勒斯坦的内部对抗,建立民族团结政府,但是双方都不愿意承认对方的政府权威。

所以哈马斯很快就在同年6年,从民族团结政府手中夺取了加沙地带的控制权。并很快宣布建立新的哈马斯政府。

与此同时,阿巴斯也宣布解散前联合政府,并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也就相当于这个时候的巴勒斯坦,事实上存在两个政府,两个都认为自己是合法政府的政府。

这么一来,对以色列来说,如果不承认哈马斯政府,那么就可以认为加沙地带,是以色列的领土,或者将加沙地带,定义成一个独立于巴勒斯坦之外,跟以色列有交火的敌对目标。

所以对于哈马斯来说,为了保证巴勒斯坦人的权利,跟法塔赫消除政治分歧的必要,还是很明显的。

而且之后迫于国际压力,为了获得国际援助,哈马斯也跟以色列达成了停火协议,也就是同意停止对以色列的火箭袭击,转而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民众的和平。

但是哈马斯虽然小心翼翼的维持停火,可是在此期间,依旧还有不少其他团体,时不时的违反停火协议。每次违反停火协议都会导致巴以冲突再起波澜。

这就让哈马斯很是头疼,并最终于2011年5月,与法塔赫再次达成共识,计划联合组建一个共识政府,但真正落实的时间,其实是2014年6月,并于同年9月,通过开罗协议的签署,结束了巴勒斯坦人民之间的分歧。

也就是结束了巴勒斯坦的内部分裂。

这么一来,以色列对于加沙的针对就站不住脚了,自然也就无法继续给加沙施压,然后借机吞并加沙地带的企图。

最终在以色列以及美国的制裁之下,导致阿巴斯被迫于2015年6月,又一次解散联合政府。

不过从这次的结果来看,共识政府的概念还是存在的,因为这一次被哈马斯认定为是阿巴斯单方面未经协商的解散,哈马斯不承认,所以加沙地带依旧处于共识政府的控制之下。

如果再结合2017年5月,哈马斯政治纲领的变化,明确表示哈马斯接受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建立的巴勒斯坦国,同时不再主张消灭以色列,而是主张斗争犹太复国主义者。

也就相当于目前的巴以冲突,其实是属于一种阿巴斯不承认共识政府,以色列以及西方国家就无法因为哈马斯的反抗态度,而对巴勒斯坦进行制裁。

然后哈马斯不承认阿巴斯对于共识政府的解散,以色列就无法继续将加沙地带看成是以色列的领土,或者将加沙地带,定义成一个独立于巴勒斯坦之外,跟以色列有交火的敌对目标。

现在我们回过头,再看哈马斯对以色列的大规模袭击,也就成了伊斯兰抵抗运动对于犹太复国主义长期针对巴勒斯坦人民的殖民和压迫的反抗。

是对以色列长期封锁加沙领空、海岸线以及边境,拒绝履行1967年边界,以及长期在被占巴勒斯坦领土上的非法定居点活动的回应。

【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