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出上联:三斤四两五花肉,纪晓岚巧对下联,和珅吓得变了脸色
世人皆知乾隆朝中和珅与纪晓岚常常斗智斗勇,却鲜有人知这二人之间还有一段令和珅惊出冷汗的对联往事!那一日,乾隆微服私访来到一间酒馆,眼见桌上五花肉香气四溢,和珅便心生一计,想借此机会在圣上面前显摆才学。谁知这一开口,却让自己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这对联里,到底藏着什么玄机?为何能让位居九卿的和珅吓得脸色大变?
一、和珅与纪晓岚的初次交锋
乾隆三十八年春,紫禁城内的御花园里飘着阵阵暗香。这一日,刚升任为军机大臣的和珅正在御花园里陪同乾隆赏花,忽见远处走来一位身着青色官袍的文官。那人便是新晋翰林院庶吉士纪晓岚。
"这位可是江南才子纪晓岚?"和珅打量着眼前这位名满天下的才子,笑着拱手相迎。纪晓岚不卑不亢地回了一礼,目光清澈如水。
这看似平常的一面,却暗藏玄机。原来,就在前一日,和珅刚刚在军机处处置了一桩江南的案子,恰好牵涉到纪晓岚的同乡。和珅本想借此机会拉拢这位新科进士,不料纪晓岚却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案件中的疑点。
"此案疑点颇多,还请大人明察。"纪晓岚的话掷地有声,引得乾隆侧目。和珅脸上的笑容微微一僵,随即又恢复如常。
这一天的对话虽然简短,却为日后两人的较量埋下了伏笔。和珅仗着自己是满族贵胄,又深得乾隆信任,处处与这位汉族新贵过不去。而纪晓岚却总是以诗文相对,举重若轻。
不过几个月,朝堂上就传开了一件趣事。那日是纪晓岚初次在文渊阁当值,和珅带着几位同僚前来"探望"。眼见纪晓岚正在誊抄圣旨,和珅便故意挑剔起来。
"纪大人的字迹似乎有些潦草,"和珅捻着胡须说道,"可莫要误了圣上的口谕。"
纪晓岚头也不抬,继续挥毫,口中却说道:"和大人说得是,下官这字确实不如和大人的好看。只是下官写的是圣旨,不是账本,倒也不必那般工整。"
此话一出,和珅的脸顿时沉了下来。要知道,和珅精通书法,但平日里最爱写的却是账本。纪晓岚这句看似恭维实则讽刺的话,瞬间就戳中了和珅的软肋。
从那以后,但凡朝会上见了纪晓岚,和珅总是绕着走。可是朝廷就这么大,两人终究避不开。每次碰面,和珅总要找些由头刁难于他。有时是文章用字不当,有时是奏折行文不规整,甚至连纪晓岚穿的官服褶子都要挑出毛病来。
纪晓岚却从不与和珅正面冲突,只是偶尔说几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些话听在外人耳中似乎平常,但和珅却总能听出话中有话。就这样,两个人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文人较量。
这场较量一直持续到了乾隆四十年冬天。那年,乾隆钦点纪晓岚担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和珅见状,立刻主动请缨,要为四库全书的编纂出力。这一来二去,两人便不得不开始经常碰面,商讨典籍收录之事。
二、微服私访的契机
乾隆四十二年的初春,北京城里春寒料峭。这一日,乾隆正在养心殿翻阅奏折,忽然想起自己已有月余未曾微服私访。往年每到开春,他都要体察民情,今年却因为连日忙于政务,竟把这事给耽搁了。
"宣和珅、纪晓岚入宫。"乾隆放下手中的朱笔,吩咐太监传旨。
不一会儿,和珅与纪晓岚先后抵达养心殿。乾隆看着眼前这两位臣子,一个是自己倚重的红人,一个是饱读诗书的才子,正好可以陪自己一道微服出访。
"朕近日翻阅《四库全书》,见纪爱卿收录了不少市井小说,倒是勾起了朕的兴致。"乾隆放下手中的茶盏,"不如趁着开春,朕带你二人去城中走走。"
这可不是寻常差事。和珅与纪晓岚都清楚,能陪同皇上微服私访,既是恩宠,也是考验。一路之上,既要保护圣驾安全,又要细心观察民情,更要随时准备应对皇上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
三日后,一行三人换上寻常百姓的衣裳,由几个便衣护卫远远跟随,出了皇城。春日的北京城上,杨柳轻拂,街市熙攘。乾隆走在前头,时而驻足观看街边摊贩,时而与小贩攀谈。
行至珠市口,一阵阵饭菜香气飘来。原来是一家名叫"醉月轩"的酒馆,门前挂着"御厨传人"的招牌,店小二正在门口热情招呼着客人。
"倒是个有意思的招牌。"乾隆停下脚步,"不知这御厨传人的手艺如何?"
和珅立刻上前打探,回来禀报说这家店的老板确实曾在宫里当过御厨,后来告老还乡,在此开了这间酒馆。店里最有名的便是一道五花肉,据说做法源自宫中秘方。
"既如此,那就进去尝尝。"乾隆一行人走进酒馆,挑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
店小二很快端上一壶热酒,又呈上几道下酒菜。那盘五花肉刚一上桌,便飘出一阵浓郁的香气。只见那肉片薄如纸,色泽红亮,每一片都均匀地带着三分肥七分瘦。
"倒真有几分宫中的做派。"乾隆端详着眼前的菜肴,又看了看周围食客脸上满意的神色。
就在这时,纪晓岚注意到和珅的目光一直在那盘五花肉上打转,似乎在盘算着什么。果然,和珅很快就开口了:"皇上近来可是很久没有考校臣等的才学了?"
在这平常的一问中,一场足以让和珅变色的较量即将拉开帷幕。街边酒馆里的这顿饭,不仅让乾隆见识了民间疾苦,更让他看到了朝中两位重臣截然不同的本色。
三、暗藏玄机的对联较量
酒馆里的烟火气渐浓,食客们的谈笑声此起彼伏。和珅的这一句话,让原本轻松的氛围顿时变得微妙起来。
"既是清闲时刻,不如就考校考校。"乾隆放下筷子,面带笑意地看着两位臣子。在这普通的酒馆里,倒是个考较文才的好去处。
"臣斗胆,先出一联如何?"和珅举起酒杯,目光落在桌上那盘五花肉上。
"准。"乾隆点头应允。
和珅放下酒杯,朗声道:"三斤四两五花肉。"
这上联一出,酒馆里的食客们纷纷放下了筷子。有人低声赞叹,这上联把酒馆里最有名的五花肉用数字巧妙地串联起来,既显才学,又接地气。
乾隆捋着胡须,连连点头:"好联!巧用三个数字,又与眼前美食相连,当真是雅俗共赏。"
和珅得意地瞥了纪晓岚一眼。要知道,这上联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三""四""五"这三个数字不仅递进有序,更是与"花"字巧妙呼应。在古文中,"花"字往往与"五"相关,如"五花马"、"五花官诰"等。
一时间,酒馆里的食客们都期待着下联。有人小声议论:"这下联可不好对啊!既要对仗工整,又要数字递进,还得与美食有关。"
纪晓岚不紧不慢地品了口茶,目光扫过和珅那得意的神色,又看了看桌上其他的菜品。店小二刚刚上了一盘青葱,葱段整齐,翠绿可人。
"五两六钱七把葱。"纪晓岚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
此言一出,和珅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原来,这下联看似也是用数字递进,实则暗指当时宫中的一桩隐秘。和珅主管内务府采买,御膳房买进的青葱价格竟然比市面上贵了十倍不止。
一把普通的青葱,在市面上不过几文钱,可到了御膳房的账本上,却成了"五两六钱"一把。这样的价格,就是用上好的人参也不过如此了。
乾隆的脸色沉了下来。他望着窗外来来往往的小贩,那些卖菜的担子上,青葱一把不过铜板几文。再看看和珅,此刻已是坐立不安,连忙端起酒杯,想要打个哈哈过去。
纪晓岚却不动声色,继续品着自己的茶,仿佛方才只是对了个普通的对子。酒馆里的食客们还在称赞这对对联的精妙,丝毫没有察觉其中暗藏的机锋。
"好对!"乾隆拍案叫绝,"不仅对仗工整,用字也是恰到好处。纪爱卿当真是才思敏捷。"
这一声"好对",不仅是对纪晓岚才学的赞赏,更像是一记警钟,敲在和珅心上。原本是想借对对子的机会显摆才学,没想到反倒给了纪晓岚一个戳穿御膳房弊端的机会。这一顿本该其乐融融的酒饭,却因这对对联变得令人食不知味。
四、御膳房的隐秘往事
这场对联较量过后不久,乾隆便暗中派人查看了御膳房的账目。事实的真相比纪晓岚那句"五两六钱七把葱"还要触目惊心。
原来,自从和珅掌管内务府以来,御膳房的每月开销竟比往年翻了近十倍。一份账册上显示,仅仅一个月的蔬菜采买费用就达到了八百两白银。这个数目,足够一个普通京城百姓家吃上二十年的菜钱。
更令人咋舌的是,御膳房采买的价格清单:一斤青菜要价五钱银子,一只老母鸡要价三两二钱,就连最普通的豆腐,也要价二钱一块。这些价格比市面上足足高出了十几倍。
一位曾在御膳房当差的小太监偷偷告发,说御膳房每日采买的食材,实际上都是由固定的几家商铺供应。这些商铺表面上挂着不同的招牌,实则都是和珅的亲信在暗中经营。
采买的流程更是大有文章:每天凌晨,这些商铺会先派人去各个市集收购当日新鲜的食材。等到御膳房的采买太监来时,这些食材就摇身一变,成了"专供御膳房"的特供品,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不仅如此,御膳房的库房中还经常出现"物品损耗"的情况。比如,账册上显示采买了一百斤上等米,可实际入库的却只有六十斤;记录购入五十只老母鸡,可送进御膳房的却只有三十只。这些"损耗"的食材,最后都流向了和珅府上的厨房。
更有意思的是御膳房的月例采买清单。每个月固定要买入"御用青葱"七百把,可实际上御膳房一个月最多也用不了一百把葱。剩下的六百把葱去了哪里?原来都被和珅以"进贡"的名义,高价卖给了各个王公贵族。
这些王公贵族为了巴结和珅,甘愿花高价购买这些所谓的"御用食材"。一把普通的青葱,经过层层加价,最后竟卖到了"五两六钱"的天价。和珅就这样借着御膳房采买的名义,在食材采购上做起了"双重生意"。
一位退了差的御膳房老太监透露,和珅不仅借采买牟利,还在御膳房里安插了自己的亲信。这些人专门负责记账,把各种虚高的采买价格编造得天衣无缝。即便有人起疑,拿着这些账册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正因如此,当纪晓岚说出"五两六钱七把葱"这个下联时,和珅才会吓得脸色大变。这短短七个字,不经意间就道破了御膳房里的种种隐情。这哪里是一个简单的对联,分明是一把锋利的尖刀,直指和珅借御膳房渔利的罪证。
自打那日酒馆对对子之后,和珅生怕乾隆追查此事,连忙派人重新核算了御膳房的账目。许多虚高的价格都被悄悄改了回来,那些所谓的"御用食材"也不敢再高价卖给王公贵族。
五、事件的后续影响
从那场对联较量之后,乾隆对和珅的态度悄然发生了变化。虽然表面上仍然宠信有加,但在一些政务处置上开始有所保留。特别是关于内务府的奏折,乾隆再不像从前那样全盘采纳和珅的建议。
这种微妙的转变首先体现在御膳房的管理上。乾隆四十二年夏,内务府颁布了新的《御膳采办则例》,详细规定了每一种食材的采买价格上限。这份则例甚至将葱姜蒜这样的普通食材都列入其中,明确标注"不得高于市价三成"。
和珅接到这份则例时,连连擦拭额头的冷汗。他深知这是乾隆在敲打自己,当即下令重新整顿御膳房的采买制度。原本那些靠倒卖"御用食材"发财的商铺,一夜之间就都换了新的门面。
纪晓岚在这场风波后,愈发谨慎起来。朝堂之上,他依然以才学见长,但再不轻易点破和珅的过错。有一次,乾隆问起那日对联的典故,纪晓岚只是笑着说:"臣不过是见案上摆着葱花,随口对了一句。"
乾隆深谙此中三味,也不再追问。只是从那以后,每逢微服私访,必定带上纪晓岚同行。而和珅虽然仍是常随左右,却再不敢在纪晓岚面前谈论诗文对联。
这一年冬天,乾隆召开廷议,议及内务府各项开支。和珅主动请缨,要削减内务府每年的采买支出。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满朝文武的赞同。纪晓岚也上奏建议设立专门的稽查部门,定期核查各项支出。
乾隆准奏后,和珅立即着手整顿内务府。原本那些靠联系打通的关节、虚报价格牟利的商贩,纷纷被清理出宫。御膳房的月例支出很快就降到了往年的水平,就连御膳房库房的"损耗"情况也大为改观。
然而,和珅的权力并未因此受到实质性的影响。他只是将获取利益的手段转向了更隐蔽的方式。在朝中,他依然是那个呼风唤雨的和珅,只是在面对纪晓岚时,不再像从前那样咄咄逼人。
纪晓岚则继续专注于学问。那年冬天,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又完成了一个重要部分。乾隆在批阅时特意提到:"卿之才学,不在对联巧对,而在此等经世之作。"
这场发生在普通酒馆里的对联较量,看似只是文人雅士之间的一次斗智,实则暗藏着朝堂上的权力消长。一句"五两六钱七把葱",不仅道出了御膳房的弊端,更折射出了乾隆朝官场的种种世态。
后来,每当有人谈起和珅与纪晓岚的这场对联较量,总会感叹一句:才子之笔,不需锋芒毕露,一语中的便足以让权势之人变色。而这,大概就是文人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