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用成绩说明:什么才是车企最佳格局?

车境界零零柒 2024-09-19 18:42:35

前段时间,很多上市车企纷纷发布了自己的2024上半年财报。在传播的时候,大家的侧重点多是“重大利好”,比如“扭亏为盈”啊,“亏损收窄”呀,“营收上涨”啦等等,使劲儿表现自己“状态正佳”。

但却鲜少有车企愿意说自己“单车利润低”,“薄利多销”。似乎这种结论,在如今这样低迷的市场背景下,是“状态不佳”的表现。

可比亚迪却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这才是车企正确的“赚钱姿势”。

图片源自网络

单车利润8500,比亚迪为何丝毫不慌?

说起单车利润,顾名思义,它就是车企每卖一辆车,能挣多少钱。比亚迪2023年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6023.2亿元,同比增长42.0%,净利润300.4亿元,同比增长80.7%,当时就有人估算出,比亚迪的单车利润,只有8600元。

这啥水平?如果放在一个人身上,年收入8600元,可以算“赤贫”了,只能维持基本“温饱”水平。

而到了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集团总营收达到3011亿元,同比增长15.8%;净利润136.3亿元,同比增长24.4%;毛利率20.0%,同比增长1.68%,但是他们的单车利润,却只有8500元。

别的都涨,只有单车利润降。这个现象要放在别的车企身上,不是“高管辞职”,就是“行业动荡”了。

但放在比亚迪身上,看得出还是非常稳。核心原因还是比亚迪的销量猛增,赢得广大用户认可才是比亚迪的首要目标。

比亚迪“占据”国内销量榜首的位置,不知已经过去多少个月,多少个年头了。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比亚迪8月零售销量超过37万辆,比大众+丰田月销相加还多。

近些年来,秦家族、宋家族、汉家族,以及海洋网的海鸥、海豹、海狮等车型,持续冲击下沉市场,实现“降维打击”的种种操作,却都是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这些“精准”的市场策略,最终换来了销量的持续增长,在单车利润不升反降的情况下,却创造了多项大幅增长的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2024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幅28.5%,超过约161万辆;净利润同比增长24.4%,达到136.3亿元。

销量增幅带动净利润增幅,这就是比亚迪“不慌”的理由。

好钢用在刀刃上

从历年的财报业绩上,我们看到比亚迪绝非如此“凡夫俗子”,他们会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首先当然就是大力搞研发。有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年到至今的14年里,比亚迪有13年的“研发成本”要高于“净利润”。这种落差有时候甚至多达几倍,卖车赚的钱还不够研发费用的零头。

就比如今年上半年吧,比亚迪研发费用达到201.8亿元,不仅是全部上市车企第一,更是所有A股上市公司第一,而同期的净利润:136.3亿元。截止目前,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已经将近1500亿元,甚至超出一些公司的市值。也就是说,如果当初比亚迪攒下这笔钱,都可以收购不少企业了。

但比亚迪没有如此,而是将真金白银用在了技术研发上,以这种“浇水灌溉”的方式,帮助企业发展和成长。这其实并不奇怪,毕竟这家企业原先就是靠敏锐的洞察力,发现能源行业的“技术机遇”,并抓住了风口,成为引领者。

也就是在这种“行事作风”的加持下,比亚迪不仅拥有了丰硕的“技术果实”,同时还顺利渡过了“技术储备”过程中比较艰难的时期。

然后就是如今的“爆发期”了。最近比亚迪又发了一波新车,从2025款海豹、海豹07 DM-i,到秦L DM-i、宋L DM-i,再到汉家族全面焕新,比亚迪产品阵容正在将动力系统、车机系统、智驾系统,进行彻底强化升级。

另外两个举措虽然没有那么直观,但效果不容小觑。一个是成本控制,正所谓“开源、节流”,缺一不可。比亚迪为此愿意花大力气,努力优化研发和生产制造体系,实现垂直一体化、规模化、高端化,还能适应海外市场需求。这样的研发和生产体系,将更加灵活、协调、合理、高效。

就比如最近一段时间,得益于锂电池上游材料成本的减少,比亚迪也迎来一波“降本增效”的利好。比亚迪马上将这些利好,全部投入到了产品当中,让用户受益。

另一个就是开拓海外市场。这一点从比亚迪诞生之日起,就是刻在骨子里的“潜意识”动作。要知道还在“想当初”的时候,比亚迪电池就已经销往海外,电动大巴在世界各地已经走街串巷,甚至连完善的保养补能体系,也是“遥遥领先”。

如今,比亚迪的乘用车更加智能、更加环保,也更加豪华了,中国也成为了全球新能源市场的风向标。这正是比亚迪进一步扩展海外市场的良机,当然他们也没有错过风口。

远如欧洲,近若日本,都能看到比亚迪“小车们”在道路上飞驰的身影。不仅如此,像仰望、腾势这些高端品牌,也已经触及海外中高端市场,让外国人看到中国新能源车本就该有的优秀品质。

坚守、务实、不遗余力,这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随着市场越来越卷,很多车企都在大唱“长期主义”。可严格意义上来说,汽车行业本就是需要“长期主义”的行业,哪怕是“采购拼凑”,那采购的也应该是供应商长期研发的技术成果。

比亚迪就是其中典型,他们在多个领域的沉淀和积累,现在已经到了“爆发时刻”。更关键的是,这些爆发不会带给消费者任何“伤害”,反而能让大家买到更优质的产品,享受更满意的出行。遭受冲击的,将是那些价格“顽固”,品质“不思进取”的合资品牌,以及思维“短视”的自主品牌。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