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杨尚昆回忆录》记载,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陕北,和红15军团会师前,毛主席曾嘱咐大家,先不要对15军团的同志讲张国焘的事情。
不久后部队会师,杨尚昆第一次见到了徐海东,徐海东看到中央的同志非常高兴,就向杨尚昆询问,为什么四方面军没有一起来?为什么张国焘没有一起来?
杨尚昆只好说他也不太清楚,以后毛主席会对你讲的。
当时红15军团的同志都对四方面军主力的情况感兴趣,比如从中央苏区调到鄂豫皖和红15军团工作的程子华,他也来找杨尚昆问张国焘的情况,是毛主席当面向他做了解释。
红15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渊源是很深的,红四方面军组建于鄂豫皖苏区,先后经历了蒋介石的四次“围剿”,于1932年10月迫于压力,放弃了鄂豫皖,向川陕地区长征。
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之前,以红74师和红75师以及若干独立部队组建了红25军,由沈泽民、徐海东、程子华等人负责,留在鄂豫皖坚持游击战。
此后,红25军度过了一段极度艰辛的日子,沈泽民、王平章(红25军政委)等负责同志先后牺牲,敌人又在鄂豫皖苏区发起了一系列残暴的行动,据史料记载,当时鄂豫皖苏区被杀害的人有20万人,是各大苏区之冠。后来,徐海东在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曾详细回忆过此事。
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徐海东、程子华、吴焕先等人决定率领红25军向西转移。转移前,他们留下了高敬亭、郑位三、郭申述等同志继续留在鄂豫皖抗争,这支部队后来成了新四军的第四支队。
红25军离开鄂豫皖后,目标是向西转移,因为他们那时已经从敌人那里得到了情报,说红四方面军在川北很“猖獗”,他们对此感到振奋,于是决定去川陕苏区找主力。
但在这一路上,红25军打了不少仗,部队损失不小,子弹消耗殆尽,通往川北的路也被敌军控制了。红25军于是渡过渭河,向陕北发展。
当时徐海东等人也没有想到,陕北竟然有党组织和红军部队,只知道那里是一个著名的“匪巢”,在历史上诞生过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领袖。歪打正着,他们就和刘志丹、高岗率领的陕北红军会合了。
红四方面军曾是红军中实力最强的部队,而陕北红军由于地处偏僻,对苏维埃和红军的章程没有那么熟悉,相比之下,红25军要更正规一些。
两军会师之后,就合编成了红15军团。
从红25军来的戴季英、聂洪钧等人认为,陕北部队里的成分复杂,他们便大张旗鼓地动作了起来,刘志丹、高岗等人纷纷被捕。
徐海东当时觉得戴、聂二人做事太过,太盲动了,没有充分估计到陕北的落后情况。但是他是军事主官,在这件事上说服不了他们两个。
张国焘晚年在回忆录中说:“徐海东对于毛泽东等一到陕北,便能纠正戴季英聂洪钧的错误非常敬佩。他说,毛主席等中央要人旋即纠正了戴聂的错误,将被拘禁的高岗等都释放了出来,而且极力号召同志们无论是由江西来的,由鄂豫皖来的,或者是陕北本地的,都应团结一致。这样做的结果,陕北的气象,为之一新。”
就这样,中央红军和红15军团紧密地团结了起来,合编成了新的红一方面军。
中央和张国焘草地分兵的时候,红15军团远在陕北,对具体发生了什么并不清楚,对张国焘的种种行为也全不了解。他们对红四方面军自然是很有感情的,对中央更是坚决服从,徐海东从这个立场出发,非常希望两支部队能紧密团结。
据张国焘回忆,徐海东曾劝他:“团结是生路,分歧是死路。”并“恳切希望我能到保安去和毛等握手言欢,这样会使前方士气为之大振。”
但是,从后来的事情看,徐海东的坦诚和苦心并没能挽回张国焘。
徐海东和张国焘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对党的态度。懋功会师后,张国焘看到中央红军还剩不到两万人,军容疲惫,武器缺乏,就起了取而代之的野心,到处散播谣言,挑拨离间。
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时候,只有人困马乏,穷困潦倒的几千人,徐海东却没有一点傲慢,而是坚决服从。一个著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
当时中央红军缺乏过冬的棉服,毛主席就派后勤部部长杨至诚到徐海东那里借钱。徐海东得知红15军团账上只有7000大洋,毫不犹豫地拿出了5000大洋送给中央,自己只留下了2000大洋。
同样的情况下,徐海东的处理方式和张国焘完全不同。因为这件事,毛主席赞扬他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是“工人阶级的一面旗帜”。
徐海东对中央和毛主席是非常信服的,其中的原因之一正如张国焘所说:“徐海东对于毛泽东等一到陕北,便能纠正戴季英聂洪钧的错误非常敬佩。”
正如一位陕北红军的老干部所说的那样:有人说陕北红军救了中央,其实不然,是中央救了陕北红军。没有毛主席和中央的及时赶到,我们还不知道现在在哪里。
据杨尚昆同志回忆,中央到达陕北后,对陕甘苏区的一些同志,在纠正他们的错误时,很注意工作的方法。在开始的几个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出布告的时候,下面的署名都是主席聂洪钧,副主席周恩来。当时大家看到这样的署名都有些诧异,周总理怎么还排在了聂洪钧的后面?也感慨于中央在处理这类问题时的慎重、顾全大局。
正是因为在这种团结的氛围下,中央红军和红十五团并肩作战,在直罗镇战役中面对3倍于我的敌人时,取得了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俘虏5000多人的光荣战绩,为中央在西北建立全国革命大本营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徐海东真是对革命有大功的人,第二大将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