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问题在欧洲历史上,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问题,随着20世纪中后期,学术界风潮翻涌,思想理念遍地开花,其中新世纪学成为主流,以至于犹太问题又一次被人们提出来重新定义。
由此在学术界,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学术理念,在学术界也掀起一阵研究犹太问题的浪潮。
在研究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犹太问题不仅仅有自身的问题,还是有关于犹太问题所涉及的领域、社会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方面的问题。
解决罗马帝国时期存在的犹太问题,不能只是把其剥离出来,孤立地看待,而应该将其放入整个世界史来研究。
罗伊希林事件罗伊希林是德国著名的人文主义者,他与伊拉斯谟齐名。他学识渊博,在当时的欧洲,被人们所称赞。
他身处的时代是“文人共和国”,与同时代的许多有影响力的学者,保持着友好且密切的关
系。通过这些人的推荐,他的著作得以在欧洲流传,并且使他名声大噪。这也是为什么要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件事情的原因之一。
更主要的是他介入了政治,受到皇帝的重用,在国家政治上有一定的话语权,解决犹太问题必然会涉及政治,罗伊希林的政治立场也就十分重要。
而且他还身兼数职。多重的身份,让他得到了学术界和政界的双重关注。这个事件,也就成为理解犹太问题的关键。
一位改宗的犹太人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是他最先挑起的事件,他先后发表多篇反犹的小册子,
并且开始没有节制的去指责,犹太人的种种罪行,主张消除绝大多数犹太教的书籍,并且要赶走所有在境内的犹太人,想尽一切办法破坏犹太教,向人们宣传基督教,强行改变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他认为这种方法能真正解决犹太问题。
他的这种行为,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事态发展越来越严重。罗伊希林作为行动中的学术委员会的成员,也就此卷入到事件中心。
他是委员会中,唯一持反对票的成员,他反对销毁的行为,并从法律和宗教俩个层面,给出了反对的理由,奈何势单力薄,事情的结果也就无疾而终。
最终,罗伊希林事件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理解百年学讼的关键对这个事件,始终无法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其根本在于,对于这个事件的性质难以把握,是人文主义,还是宗教改革,甚至是关于解决犹太的事件,困扰了许多的犹太学家,这一场无硝烟的战斗就此展开。
学术界一直都想给罗伊希林事件定性,但他们更多的都是从自身角度进行解释,并未从事件的实质出发,直接造成了一场“百年学讼”。
进入现代以前,学术界一直把重心放在,这个事件是人文主义—经院哲学之争,和宗教改革先声这俩种观点之上,忽视了事件中的犹太问题。
直至二战后,这种观念才有所改变,这个时期的时代主题,是反犹主义,使他们不单把罗伊希林事件定义为,人文主义—经院哲学之争,犹太人、犹太书籍和犹太问题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这种思维的改变,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他们试图通过以一种更加平衡的方式,去看待事
情的实质,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视人文主义观念,也不能忽略反犹主义,更不能无视对罗伊希林本人的研究,避重就轻去看待事情真相,是不可取的。
罗伊希林事件的时代价值罗伊希林认为,犹太教是当时的异教类,但同时他也认识到在他们的书籍中,存在着让基督教更好发展的证据,抵制或焚烧书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犹太问题。
罗伊希林事件所呈现出的问题,呼吁人们不要对犹太的书籍过于关注,否则就会陷入一个“犹
太文艺复兴”的思想漩涡之中,不利于本土基督教的发展。
罗伊希林等研究的人,所表现出来的革新精神,更突显了事件的真实面貌。
16世纪,罗伊希林事件历经十年之久,轰动了整个罗马帝国,学术界对这次事件的性质,持有多种观点,思想的碰撞,也为我们了解16世纪的罗马帝国,存在的犹太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去了解其背后映射出来的社会问题和时代问题。
结语:随着新思想潮流的发展,人们对罗伊希林事件有了新的认识,其中隐藏的犹太的问题也被世人所关注,有利于罗马帝国的发展。
“犹太问题”是引起这次重大事件的起因,只有将问题放入历史史实的真实语境中,才能理解事件爆发的真正原因。
当时的知识分子对这件事件各执己见,各方思想洪流汇集,并未有明朗的趋势。反而在混乱之中,陷入了一个思维定势,间接的掩盖了事件的本质。
在“人文主义—经哲学之争”的外衣之下,弱化了对维护教会统一的力量,阻碍教会革新的脚步,这也可能是要解决犹太问题的重要缘由,也反应出了这个事件的真实面貌。
罗伊希林等学者,试图用其他的宗教作为桥梁,去壮大基督教的力量,去革新基督教体系。他虽未在其著作中,直接阐述革新的观点,但他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寻求教会革新的愿望。
或许从某种程度来说,罗伊希林事件,可以为我们了解犹太问题与宗教改革、人文主义的关系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迟到的民族与激进思想》
《罗马人的故事》
《宗教改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