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

斯威国学 2024-03-18 21:05:01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我们先来了解本章的字面意思。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结合前面的章节,《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天下从有开始,有就是一,一是天下的母体。第五十五章又有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抽象的道生出一个有形的有,通过一,就能知道二,根据“有”这个母体,我们就能知道这个母体能生发出来什么。这就是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的意思。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既然知道这个二是通过一诞生出来的,那么就需要谨守其母体的中正,这样,母体才不会消亡。否则,本末倒置,乾坤就会崩塌。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这句话主要的难点在于兑和门这两个字的意思,这就需要我们多懂一点《易经》和其他国学经典。易经中有兑卦,解释《周易》卦辞的《彖传》中说,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这里的说,同悦。这段什么意思呢?卦名“兑”是和悦的意思。以刚健居中为本,而以柔和处外接物,使和悦之道中正不偏方才有利,这样符合天道又顺从人心。以和悦的态度来引导人民,则人民会不辞劳苦,以和悦的态度驱使人民冒险犯难,人民会舍生忘死。和悦之道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百姓会因此而努力奋勉。一个人能让人喜悦,让人即使冒险犯难还能舍生忘死,士为知己者死,说明双方的情感深厚,所以,兑进一步引申为人的情感。 所以,塞其兑的意思就是堵塞一个人的情感。 那么闭其门是什么意思呢?古人经常讲门户,门指的是通路,是屋里屋外连通的地方。门隔着屋里屋外,你家的屋子里有什么只有你知道,你的大脑里有什么,也只有你自己知道。因此,屋里象征着人的主观,而屋外有什么大家都能看到、听到、感觉到。因此,屋外就象征着客观。我们人的主观和客观连接的门是什么?就是人的感官。我们每个人都通过感官去感知这个世界,闭其门,就是把人的感官封闭住。终身不勤,就是这个人没有用了。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阻塞这个母体的情感,封闭这个母体的感官,那么这个母体就没有什么用了。一个人的主客观不能互动,也就是阴阳不能互动,这样的人是什么?母体是植物人。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济其事,这里的“济”,有“成就”的意思,《资治通鉴》中有“以济大事”这句话。打开这个母体的情感通路,培育他的伦理道德,他有了成就,终身都不需要你为他操心,不需要你来救他。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能够觉察到细微,叫做明,这样才算明白。能守住柔,这样才叫强大。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用这个母体的光,才能使这个母体明亮。也只有这样,才能没有后遗症,不会给母体带来祸患。此谓遵循自然规律,是一脉相传的人道。 了解完字面意思,我们来深入探讨本章《道德经》有哪些深意,能给到我们哪些启示,提升我们哪些方面的认知,以及哪些方面可以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运用。 上一章讲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培育一个孩子有三大德育原则,根据不同的阶段培育不同的德,培育德的重点在于正和定,培育的方法在于滋养和呵护。本章讲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有”,是一个人的母体,一个人从这个母体开始,他的天下的万事万物就开始慢慢起来了。但是,母体只是一个躯壳,躯壳中有什么更重要。我们中国人是在人的主观世界中装入道、德、仁、义、礼、智、信。这样,才能生出万物。孩子在三大德育原则培养之下,德育好了,就需要济事,修齐治平需要有才干。一个人德才兼备才是完整的。 道生一,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一粒种子掉进土壤,它至于能长成什么,是大树还是小草,是松树还是桦树,有迹可循,从它是什么种子就可以得知。一个文明有什么样的形态,最终形成什么样的文明路径,是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是玛雅文明,从它是种子的时候就注定了。一个孩子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从他处于什么样的家庭,就能大概推知,张家的孩子不可能跟李家的孩子一样,商人家的孩子不会和工人家的孩子一模一样。当然,人是万物之灵,是可变的。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万物是既被生发,又受限于母体。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母体就能推知其子的形态,也可以从子推断出母是个什么样的状态。 但是,我们一定要清楚的是,一个孩子的天下,是以这个孩子为中心的。我们不可以说,孩子出生了,他的天下也是父母的。孩子虽然是父母天下的一部分,但是孩子的天下,只能是孩子自己的。老子讲,叫长而不宰。孩子才是自己天下的母体,这个母体消失了,他的天下也就不复存在了。理解到这一点,才有资格谈孩子的独立人格。 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忽略父母的作用,毕竟孩子的成长要靠父母。作为父母,自己是什么样的道,孩子多半也会循着父母的道前进。做父母的既要保持孩子的独立人格,又不能主宰孩子,要不断引领孩子向前。 父母要怎么做呢?上一章我们讲到了培养孩子需要从小育德,育德的三大原则。对于小孩子来说,育德的基础就是培养孩子的伦理观。《三字经》中说,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论语也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所表述的都是做人要先通伦理,再学知识这样的一个成长顺序。 为什么伦理这么重要?现在有的人有谜之自信,一进公司,就已经想做老板做的事。我忘了哪个公司的员工,是某个很大的公司,一入职就指点江山,写了份公司发展规划,被老总立即辞退。这就是这个员工不通基本伦理造成的后果。一个新员工,连公司内部什么样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都不知道,连跟老板和其他同事的关系也都没搞清楚,而且你把老板的事情做了,老板做什么呢?一个人连基本的人与人的关系都没办法分清,做事就更没有办法做。所以,有句话经常被人挂在嘴边,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 人的认知总是从认知我与人的关系开始,所以从婴儿开始,我们就学会了做事之前先做人。哪些人和我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从与这些人的关系中,我可以发生哪些事情?这些是我们生而为人,认知世界的开始。直到我们对于人和人的关系有了基本了解,我们就开始着重学习人与物的关系,什么东西和我们的关系是什么样的。最后,我们会开始学习人和事的关系,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那样做? 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要有充分认知的东西。可是,现代很多人直到二十来岁,三十来岁,四十来岁,甚至到死可能都没明白。有不少人是在社会上碰壁之后,才产生一些模糊的认识,啊!原来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这么回事。现代有很多人说自己社恐,害怕跟人打交道,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开始都不知道要做什么,打个电话都畏首畏尾,跟领导说,领导,这个事情非你不可。然后被领导一顿训。 学会做人,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做事。学会做人是为做事情正定打基础的,其本质上还是为做事服务的。我们通伦理,学知识,做到修身,修身最低限度也是为了齐家,把家庭管理好,高一点就是治国,平天下。 所以,人有修身和做事两块,知和行。修身是修主观的世界构成,做事是把主观的世界械型在客观世界里实践、验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孩子的伦理观形成以后,就需要对孩子的学习知识的能力进行启蒙,有两个方面要进行训练,一是情绪能力,二是感官能力。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一)
2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