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美国科学家巴鲁克·布隆伯格(Baruch Blumberg)发现了乙肝病毒,此后,全球科研人员就对HBV复制周期进行了深入研究,已开发出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IFN),一些针对HBVRNA、强效抑制乙肝表面抗原和直接或间接抑制cccDNA的研究药物,也正在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阶段。
乙肝药物开发辨析,2022年以来,已有多种siRNA被推向临床前
乙肝病毒基因组是一个环状、部分双链DNA,被具有核衣壳核心的外部脂蛋白包围,其生命周期大体可以分为,与牛磺胆酸钠共转运多肽NTCP受体分子相互作用后,被内吞并渗入宿主肝细胞;HBV进入细胞质后,传递其由核衣壳组成的DNA,并将其携带至细胞核;
乙肝病毒的DNA在细胞核中,从其松弛的环状形成(rcDNA)转化为共价闭合环状DNA,也就是我们所说的cccDNA。乙肝病毒的前基因组RNA(pgRNA)与各种亚基因组RNA由cccDNA产生。
人类肝细胞,一旦被其感染,病毒的DNA就会开始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之中。在核衣壳中,pgRNA被包装、转录和翻译后组装,随后翻译为 rcDNA。最后,核衣壳包裹在病毒粒子周围,随后肝细胞释放这种复制中间体。
当前,全球慢乙肝药物市场占比较高的是核苷类药物,这些抗病毒药物被科研人员开发并推向临床,源于它们的作用机制被证明,即病毒DNA聚合酶是RNA依赖性的,催化pgRNA逆转录形成乙肝病毒的DNA,核苷类药物可以靶向这一过程,起到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作用。
另一种是更早进入市场的干扰素(IFN-α)。 IFN-α的广泛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主要源于其相比核苷类,会带来更多的不良反应和价格昂贵。核苷类药物开发至今,有其优势,也有其局限性。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和富马酸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AF)都是已获批此类疗法。
虽然,核苷类在抑制HBVDNA方面效果显著,但不具备消除cccDNA的机制,因此,当停用核苷类后,会发生病毒反弹。为了寻找更优于当前乙肝抗病毒疗法策略,科研人员才会对一些新方向,例如,靶向宿主、核衣壳组装、表观遗传学、基因组编辑等进行深入研究,因为这些潜在方法可能对减少或消除cccDNA库有一定帮助,毕竟,消除cccDNA才是至关重要的。
小番健康结语:进入2022年以来,全球药企又有多种HBV-siRNA分子进入到临床前开发,目前,在临床试验阶段的许多同类新机制乙肝候选药物,已显示出具有调降乙肝表面抗原(HBsAg)水平的能力。siRNA+核苷类或增强免疫乙肝在研新药的策略,也正在组合疗法开发中,当然,新型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不只有siRNA,还有很多,找到最佳组合疗法对开发出功能性治愈HBV方案至关重要,这是目前全球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