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臣刊铁骨,柔翰写中兴——札函里的热血衷肠

沐清扬说史 2024-11-26 04:13:03

纸短情长,信札是最贴近人物内心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公函还是家书,都能真实而鲜活地反映当事人的所思所想,进而能客观地还原被“美化”或“扭曲”的历史记载。这些一手材料是钩沉历史,研究学术的重要材料。

本季古代“大观”夜场中,有两册来自李祖韩家旧藏的《中兴名臣手札》,其中有丰富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军事部署细节,和不为人知的战事动态,是极具价值的学术资料。日场中的王思任《行书札记册》同样是李祖韩的藏品,其中语言俏皮,活脱脱地为我们展现了晚明名士的日常一面。另外,还有一组同一藏家珍藏的各家札函,其中有王懿荣不为人所熟悉的“儒”家工作、赵怀玉的家长里短,更有涉及晚清军事布防内容的吴大澂和胡林翼的信笺。这片片札叶,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更为生动的历史,也让过去的时代变得亲切而易读。

Lot 2626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林则徐、沈葆桢等

中兴名臣手札二册

册页(一百页) 水墨纸本

尺寸不一,约25×13cm.约0.3平尺(每幅)

RMB:1,000,000-1,800,000(100)

签条:

(一)名臣手札。(林)文忠、曾文正、(骆)文忠、左文襄、胡文忠、沈文肃。玉青内史吴怡藏。

(二)中兴名臣手札弟二册。吴怡题。

说明:

1. 题签者吴怡(1876-1915),字欢佩,一字纫萱,武进人。能诗、工书法,有《青玉馆诗草》。

2. 此二册曾入上海博物馆,有上博收入号,编号分别为“入161248” ,“入161249”。

提要:

此二册函札共34通计100页。主体内容为剿伐太平军时期的各类营务战况及军事部署,其中多札涉及催饷、捐解情况,是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一手材料,其内容鲜活,更有许多不于正史所载的政治主张和军事部署,细节丰富,可校正史之不足。

第一册:

(一)林则徐代徐炘求字并托交回函事务1通2页;

(二)左宗棠致张曜孙札谈及胡林翼近况1通2页;

(三)李鸿章交托安排朝鲜陪臣进行洋务学习事宜札1通2页,(四)李鸿章致马新贻札谈及催饷及阻敌事宜1通2页,(五)李鸿章致唐定奎札谈及军中亏款及营务部署事宜1通3页;

(六)胡林翼致张曜孙札谈及近日自身病情请脉事宜1通2页,(七)至(十)胡林翼致高连升札谈及战事时局及军事主张:(七)1通2页、(八)1通1页、(九)1通2页、(十)1通6页;

(十一)至(十四)沈葆桢致曾国藩札谈及战事时局及与各部联络军务的进程:(十一)1通4页、(十二)1通3页、(十三)1通1页、(十四)1通2页;

(十五)曾国藩致胡林翼札谈及军务调度事宜1通4页,(十六)曾国藩致张曜孙札谈及战事时局并进行军务部署1通3页;

(十七)至(十八)张芾致曾国藩札均言时局战况2通各2页;

(十九)至(二十)骆秉章言祭奠行程安排札2通各1页。

第二册:

(二十一)刘坤一致唐定奎札言及军事筑防事宜1通4页;

(二十二)徐树铭致刘坤一札言及政事及人员安排1通2页;

(二十三)至(二十四)刘崐致刘坤一札言及自身近况及军务时事2通各2页;

(二十五)李续宜致张曜孙札言及军务部署行程1通2页;

(二十六)致(二十七)张亮基致张曜孙札言及军务部署及军饷用度事宜:(二十六)1通4页、(二十七)1通2页;

(二十八)张曜致缪荃孙札言及续修省志事宜1通2页;

(二十九)刘铭传致唐定奎札言及近况及军务改革事宜1通2页;

(三十)至(三十二)刘长佑致刘坤一札言及近况及营务催饷事宜:(三十)1通3页、(三十一)1通4页、(三十二)1通12页;

(三十三)至(三十四)谭钟麟致刘坤一札言及军务部署及政事主张、战略战策等事宜:(三十三)1通7页、(三十四)1通5页。

(一)林则徐札

释文:

旬日来,足疾甚剧,致未能趋赴吉筵,为歉。兹恳者,署抚部徐晴圃先生欲求尊书,嘱弟转达,有直幅一纸送上,并恳五日内即赐一挥,容如期造领也。弟亦有仰恳之事,缘旧岁归里后,所接书函,尚多积压未覆,兹将摒挡北上,不可竟置不答,而又不暇多作,送去十余件,敬恳吾兄大人代为起草,亦乞于五日内见付,至祷至感。信中大意,前叙驰归侍疾,有稽作覆;后述二亲尚健,仍命出山云云。谨以布托,顺请台安,容谢不既。年愚弟则徐顿首。

说明:

1. 林则徐(1785-1850),字少穆,一字符抚,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道光十八年(1838)任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后被革职,谪戍伊犁。旋又起用,官云贵总督。其书法学欧阳询,尤工小楷,诗宗白居易。

2. “徐晴圃”即徐炘(1770-1834),字吟香,号晴圃,天津人。乾隆壬子(1792年)举人,乙卯(1795年)会试,特赏内阁中书,累官山西巡抚,迁光禄寺卿。有《吟香室诗集》。

(二)左宗棠致张曜孙札

释文:

仲远先生阁下:得咏翁书,知宿恙已愈,观其笔迹翩翩,知其精神复旧矣。先生已至太湖,为之诊治医调,闻之尤深欣慰。回首上春,英山畅聚时,写字谭玄,饮酒诵诗之乐,不可复得。而英山已焦土矣,伤哉。弟自成军,已来十阅月,尚未出江西一步,而兵事乃应接不暇。一切近状,想亦略有所闻。时事日益艰危,思之廪廪,先生何以策之?此请大安,不具。愚弟宗棠顿首。四月十三夜,信郡行营。

说明:

1.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年号老亮,湖南湘阴人。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事务大臣,拜东阁大学士。左宗棠受到“扬碑抑帖”之潮流影响,其书法融碑帖于一炉,书风沉着激迈,直追汉魏。

2. 张曜孙(1807-1863),字仲远,又字升甫,晚号复生,江苏阳湖人,清代政治人物和作家,为文学家张惠言之侄。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咸丰五年(1855),胡林翼委以督粮道。同治二年(1863),为曾国藩司营务。时汉口与外国通商,建议取洋人税以佐军饷。奉命赴沪议此,六月卒于沪。有《楚寇纪略》。

3. “咏翁”即胡林翼。

(三)李鸿章致筱云等札

释文:

朝鲜陪臣金允植、卞元圭等,明日由省起程赴津。据称匠徒等已先抵津,望会商妥为布置。其分入厂者,可令解脱宽袍大袖为便,伙食似应自备,初到或由各局供饭数日也。金允植,人颇沉著,欲令分派学习洋文、洋语。可选聪颖、知汉文者,令其入水雷水师学堂,随班用功,所需书籍、笔墨等件,由堂开支,殆为该国异日通商地步。敕署有回答国王礼物箱,卞元圭临行,先行知会,或俟其随负带去亦可。手此,顺颂筱云、涑文、梅园、惟允尊兄,芗林仁弟年大人均祺。鸿章顿首。嘉平二日。

说明:

1. 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2. 金允植(1835-1922),朝鲜近代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洵卿,号云养,本贯清风。金允植从政早期亲近中国,是“事大党”的领袖。光绪七年(1881)闰七月,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以金允植为领选使,率从事官尹泰骏、翻译官卞元圭率领人数近百人(学徒25人,工匠13人,其他随员数十人)的使团出使中国,并常驻中国天津学习洋务。

(七)胡林翼致高连升札

释文:

果臣仁兄世大人阁下:令侄来甚妙,闻其真勇,心向往之。弟才劣,而时独艰,以至劣处至艰,恐终负己兼负人耳。劳辛阶来信乞三万,用以延残喘,而楚不能应也。粤东乞兵(一千),楚应以镇单兵一千,大约亦见贼即跑之兵。凡人须自强,急而求人,必无应者矣。湖北此时州县,十去其八,万无不求人之理,而谁则应之?(刻下尚可求湖南,此外何又求乎?)荫公血性伉爽人也,相得益章,贤者,幸久助之,亦楚之福也。崇阳之贼,昨日斩杀尚多,再留十余日,或有规模。厌巴临之人心,而此地较之,则一龙一猪矣。手此,奉请勋安。世愚弟胡林翼顿首。初二。

说明:

1.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亦作润之或咏芝,湖南益阳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清朝后期军政重臣,湘军重要首领。咸丰四年(1854),以道员衔率黔勇到湖北、湖南对抗太平军,病逝武昌。清廷追赠其为总督,赐谥号“文忠”。

2. 高连升(1834-1869),字果臣,湖南宁乡人。清朝湘军将领。高连升于咸丰四年(1854),投入湘军罗泽南部,先后在湖南、江西、湖北等地与太平军作战,累升至都司。咸丰八年(1858),回湘募勇组果勇营,充营官,从蒋益澧援广西。后又转战浙江、广东,与太平军作战。同治六年(1867),任甘肃提督,从左宗棠赴西北攻打西捻军和陕甘回民军。

3. 刘长佑(1818-1887),字尔眷,号荫渠、子默,晚年自号扶彝黑叟,湖南新宁人。清朝后期重臣,湘军中楚勇的代表将领。以拔贡身份随江忠源所部楚勇赴广西镇压太平军起义,转战湖南、江西、湖北、安徽等省,连加按察使、布政使衔。刘长佑屡战太平军、捻军,多次获胜,后又接连授广东巡抚、广西巡抚,赴广西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病逝原籍,获谥号“武慎”。遗著有《刘武慎公遗书》。

(十五)曾国藩致胡林翼札

释文:

润之宫保前辈大人阁下:手示敬悉。多、鲍不甚惬洽,唐、蒋亦各立门户。无长壕,以困城贼之出;断饷道,以速援贼之至。内外受敌,军无统一,此皆太湖可虑之端也。国藩去岁初出,本奉谕旨,指拨萧、张二军归此调度。今萧、张不来,各营皆杂凑,勉合成军,实难深恃。无乃期许过奢。鄙人教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也。守黄梅、守石牌,或可竭力任之;拒援贼,则敬谢不敏。人贵自知,不敢不确陈其短。天

堂有险,可凭拟专人问叶介唐,方得其详。介唐来缄呈阅,仍望发还。希庵兵已到乎?慰甚。观希公禀报,冬月初,当可到耳。复请台安。侍曾国藩顿首。十月十八。第六十一号。

说明:

1. 曾国藩(1811-1872),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谥“文正”。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书法源于深厚的传统帖学基础,习字极其勤奋,讲究笔笔有法,从不逾矩。

2. 李续宜(1823-1863),字克让,号希庵,湖南湘乡人,晚清湘军名将。浙江布政使李续宾之弟。童生从军,随罗泽南、李续宾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转战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等省,多次大败陈玉成、石达开等部太平军,累立战功。历同知、知府、道员,积功至安徽按察使,加布政使衔,后又以安徽巡抚、湖北巡抚位列封疆大吏。病逝原籍,谥号勇毅。

(十四)沈葆桢致曾国藩札

释文:

敬禀者,月之六日专呈寸楮,计荷钧垂。广丰两营,已于初九日过郡,取道兴安、德兴前进,灯夕方可抵防。李镇于十一日拔营,由白沙关赴婺。常山以副将周万远守之,然兵勇不过数百而已。景镇逆垒既坚,江军屡挫之余,未可再令见敌,湘营似宜更有以佐之。春水方生,砲船可用,亦不容不济以水师也。谨此恭叩福安,伏惟恩鉴。职道沈葆桢谨禀。正月十二日。(咸丰九年)正(月)十七(日到),(第)一(号)。十八日巳刻复,午刻发。应复

说明:

1. 沈葆桢(1820-1879),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福建侯官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民族英雄。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任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与李鸿章同为筹建近代海军的主持者。病逝江宁。著有《沈文肃公政书》。

2. 信上有曾国藩的手批,其中红印为军务专制章。由此可知曾国藩军务繁杂,来往札楮都有系统登记和备忘。

Lot 3650

王思任(1575-1646)

行书札记册

册页(十六开三十一页)

水墨纸本

尺寸不一,约27×12cm.约0.3平尺(每幅)

RMB:350,000-550,000(31)

题记:

(一)吴云:

1. 不愧名士风流。钤印:归安吴氏

2. 足未行而肚先走,天下自有此一种厌物,山水之间,如何着得。钤印:吴云平斋

3. 胸次亦不凡。钤印:金石寿世之室

4. 拇阵惜未逢涉园二老。钤印:退楼

5. 周玉绳,延儒。钤印:两罍轩主人平生真赏

(二)李祖韩:

1. 王弱生,名志坚,《明史·文苑》有传。钤印:怡如庐

2. 此册旧藏归安吴氏。各札有平斋评语,并两罍轩主人平生真赏长印,为平斋所珍,但未详为何人笔墨耳。壬戌六月,有持是册相赠者,遂归怡如庐。及观其覆董玄宰一简,有我山阴人也,又“任”字改“某”字字样,始定其为王季重函稿。《画史汇传》载:明王思任,字季重,号遂东,山阴人。万历乙未进士,历礼部右侍郎。仿米家数点、云林一抹,饶有雅致。攻举业霏英、《文苑》古文词,湔涤尘粃。其书歌与董其昌、陈继儒相伯仲。平斋谓其书法亦在董思翁、陈眉公之间,老眼固无讹也。镇海李祖韩左庵甫,时客海上。钤印:镇海李氏左庵珍藏金石书画经籍手札之印

签条:

(一)李祖韩:明王季重手札。两罍轩吴氏□精品。壬戌秋仲,归镇海李祖韩,重装并书眉。钤印:镇海李祖韩书画之记、左庵居士□斋主人

(二)吴云:名人遗翰。词旨雅隽,书法以在董思翁、陈眉公之间。钤印:平斋审定

鉴藏印:左庵审定、容安(四次)、传之万年(二十三次)、酒民(四次)、归安吴氏两罍轩考藏吉金印、吴云字少青号平斋晚号退楼

说明:此册经吴云、李祖韩递藏,均有题签、题记。

1. 吴云(1811-1883),字少青,一作少甫,号平斋、榆庭、愉庭、抱罍子,晚号退楼主人。浙江归安(今湖州)人,一作安徽歙县人。斋堂号有两罍轩、二百兰亭斋、敦罍斋、金石寿世之居。道光诸生,援例任常熟通判,历知宝山、镇江。咸丰间总理江北大营营务及筹军饷,擢苏州知府。收藏鼎彝、碑帖、名画、古印、宋元书籍甚富,精鉴别与考据。偏爱王羲之《兰亭序》,藏拓本达二百数,颜其斋曰“二百兰亭斋”。

2. 李祖韩(1891-1964),字左庵,浙江镇海人。民国画家,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早期校董李云书先生的后人,民国实业家李薇庄长子,著名女画家李秋君长兄。精研国画,绘山水别具心得,为艺林所推许,曾任上海美术专国画系教授。与郑午昌、贺天健、钱瘦铁等创办“蜜蜂画会”;与张大千、黄宾虹、吴湖帆、徐悲鸿等组织“中国画会”。

释文:

又,简眉公。昨弟以勘湖事至泖。泖心不可无寺,寺心不可无塔,塔心不可无明月,而弟三得之。发家乡豆酒一尊、熟鲥鳞一具,无言独酌,高咏太白华山句,少一石樵,奈何。又。壩上之招,姑溪潺潺,明月浩浩,牛马苦人得此一乐。连日作候吏送迎,名曰王当涂,匪佞匪佞。

释文:

复董玄宰。顾氏义田,某不敢与,而抚台必欲责成之。某山阴人也,何知贵地之荒熟,以人治人,以地还地,听各区父老。为子孙利害计,所以决不粘手。昨姚逼老辈,见某一准状,即说允行取价,不知某仍批候勘。此段苦情,难告矣。开罪开罪。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Lot 3645

吴汝纶(1840-1903)致张铁珊(冶楼)书札册

册页(九开十七页)

水墨纸本

尺寸不一,约23.8×12.4cm.约0.3平尺(每幅)

RMB:50,000-80,000(17)

提要:吴汝纶,字挚甫,一字挚父,安徽省桐城人。晚清文学家、教育家。同治四年(1865)进士,授内阁中书。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保定莲池书院,是中国传统书院的最后见证人;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以此身份赴日本考察近代学制,所撰写的考察报告对于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又曾创办桐城中学堂。

此册内收吴汝纶致西宁县知县张铁珊(冶楼)信札九通十七页,内容涵盖时事评议、筹款办学、托人谋差等事宜。应书于其晚年。另附信封四页及张伯英、瞿方梅、荫松题跋三页。

上款人:“冶楼仁兄”从《不系斋诗赋合刊》中“张冶楼孝廉铁珊”记载及《李鸿章全集·张铁珊遵照部章开缺片》而知其生平:安徽举人,甲戌(1874)会试后注册以知县拣选;光绪六年(1880)堵筑东明漫口出力,保以知县直补用;十二年海运出力,保俟补缺后以直隶州知州在任候补;十六年永定河大工合龙,保请俟补缺后免补直隶州知府在任候补;十九年海运出力,保俟归知府后加三品衔;是年题补西宁县知县,八月二十一日抵任。

后页:

1. 张伯英:挚甫先生与吾家姻亲。童时读先生文字,钦企丰采。及来都下,先生久归道山。喆嗣北江同官同居,至亲善。因获遍读所著书,曾收其致姚代畊札,北江谓尺牍刊本未之收,遂为录副。今观张君叔乘之藏,是先生晚年笔,气韵消散在楮墨外,不必与书人较工拙也。壬戌(1922年)闰夏,铜山张伯英借观于京师小来禽馆敬识。钤印:张伯英印、少溥

2. 瞿方梅:今春主吉林政务,适与叔乘兄同事,因得读其先大夫所藏吴挚甫先生见诒手札。大都随意之作,而词修意远,笔力尤圆劲有法,典刑在望,跋想无极。书此归之,时则民国六年(1917)十月也。瞿方梅。钤印:根约

3. 荫松:余数年来校印挚甫先生手平经史诸家数百卷,复于喆嗣北江及桐城诸老辈处,睹其遗迹甚多。先生虽不以书名,而其书法之雍容大雅,实非时流所可及也。叔乘所藏手札数通,笔姿秀雅,气味深厚,至可宝贵。借观累月,因志数语于后。壬戌大寒,荫松谨识。

邓毓怡题签条:吴挚甫先生手翰。邓毓怡敬题。

说明:

(一)

1. 吴汝纶青年时在恩师曾国藩幕中接触西学、涉足洋务,主讲莲池书院后,对西学认识更为全面,更为深入。光绪二十二年(1896),他在莲池书院创立西文学堂,随后又创办东文学堂,分别聘请在华欧美教士及日本来华教习。

第一通先述友人姚畴九“以湖南锡方伯推荐”赴山东,与毓中丞(毓贤,山东巡抚,1900年调任山西巡抚)相见甚欢。后吴汝纶更多地谈及在办学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为解决西师难聘,请英国传教士贝格耨教习;又因经费有限,向傅相(李鸿章)函商,“提淮军公所余款四百金,开一东文学堂”,聘请日本人执教。并将开办东西学堂的事情告诉乡里的故交旧友,动员、激励他们。最后在信中劝说冶楼入股石印姚选古文,兑现入股三百金的承诺。

2. 第二通吴汝纶在信中表达了对操劳繁重事务冶楼的挂念和担忧,内容包括姚家寿宴、山东河工办理,以及希望冶楼能亲自写一封信给赞臣观察(吴廷斌1839-1914,字赞臣,历任山西、山东巡抚),推荐畴九(姚为霖,同为永定河工出力,光绪十七年1891,与张铁珊均改俟补直隶知州),让他在河工上效力,借此谋求成功。还希望留下推荐信,经自己交给畴九。

3. 第三通先讲吴汝纶拿到左季(左宗棠1812-1885)写的一封文笔书法俱佳的书札与冶楼分享,可惜昨天到会馆没能会面,现在把信交给您,并询问信中左季所求的事情是否能办。接着又说康炳宣为了谋划南城书院之事,他说原来的山长(张裕钊1823-1894,时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并未辞职,这与郭仲轩所说的情况不相符。

4. 第四通向冶楼说明了一些省内的最新情况,包括廷方伯等人对于官员的查办、裁撤和记过,在信中求助冶楼帮忙处理亲戚方金铭在津当差时离省前往甘肃之事。

5. 第五通信中所提涉及到亡弟离世奔丧、羁旅北地之苦、账目钱款亏空以及讨要牛奶饼等。

6. 第六通信先感谢汪经邦带来的牛奶饼,又提到在保定开设机器磨坊,代招股份之事,询问冶楼是否有意入股。

7. 第七通信表达自己对冶楼的敬仰,在艰难危险的大环境中,拥有强大的毅力忍辱负重,做出了各种努力。然后又对时局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如建议缓征赔恤款、反对联英日之说、捐事宜取之富户等,并拜托冶楼帮忙斟酌葬地。

8. 第八通为许久未通信后而写,娓娓述情长。赞誉冶楼政绩卓越,众望所归。又提到姚畴九被重新任用,因为身体稍有不适,近期才回到保定;同乡汪德昌在宝坻因事获罪入狱三年其母守节,现事主愿和息,来省哀求;以及讨要薪水,集资帮助狱中同乡,车粮价情况,为学堂筹款,请求代销茶叶等近期所遇到的难题。

9. 第九通信写在两人相见之后,感叹匆匆的会面,倾诉数年的积想后,依旧惆怅。述及冶楼所汇款项的用途,相看墓地之事,推荐西医问诊等。

(二)相关人物简介:

1. 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室名远山楼,小来禽馆。徐州铜山县人,光绪壬寅年(1902)举人,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

2. 瞿方梅(1872-1921),字根约、羹若。湖南保靖人。光绪三十一年(1905)举人,主讲桃源漳江、桃溪书院,宋教仁、覃振等出其门下。工书法,功力深厚,初有刘石庵笔意,后直攀汉魏六朝。

3. 后跋中提及的“北江”即吴汝纶之子吴北江(1877-1950)。字辟疆,号北江,世人尊称北江先生。“桐城派”末代代表人物,古文学家、教育家。曾任清度支部财政处总办,大使幕僚。民国后入总统府任秘书监。后留学日本。北洋政府时期任教育部次长、国务院参议;主持河北莲池书院。

4. 邓毓怡(1880-1929),字和甫,一字任斋,别号拙园。直隶大城(今属河北)人。后入莲池书院,师事张裕钊、吴汝纶,受古文法,称高第弟子。尝东渡日本求学,回国后致力振兴教育,受聘任天津北洋女子师范教授。

Lot 3648

吴大澂(1825-1902)

致渤生书札

镜心(二页)

水墨纸本

26.5×16.5cm.约0.4平尺(每幅)

RMB:8,000-15,000(2)

释文:渤生贤弟大人阁下:初九日接到地图,曾复一函,谅早达览。前由子皋处交到手书,并铁舰合同各册,已收到。讱斋款对,书就寄上,乞察入。韩效忠之孙,属其不必投营。此时关内各营,正当裁撤之时,无可历练。渠意亦不在每月数金之领饷,似可毋庸离家远游,不如谨守旧业之为妥。手复,敬颂台褀。兄大澂顿首。四月十六日。兄定于十九日前赴岩杵河会议。

说明:

1. 此件系吴大澂致“渤生”信札一通两页。内容涉及铁舰合同交付,以及关于韩效忠孙参军报营的建议,认为此时关内各营正值裁撤之际,没有太多历练机会。而且此人的本意似乎也不在每月数金的领饷,建议他不必投营,认为不如谨守旧业更为妥当。另告知“渤生”自己定于十九日前赴岩杵河会议。

2. 吴大澂(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愙斋、白云山樵、二田居士等,署颂轩。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后期官员、金石学家、书画家、古文字学家。善作山水、花卉兼善书法及治印。信末提到的岩杵河会议是1886年中俄双方在岩杵河举行的勘界会议,在会议上,吴大澂与俄方代表签订了《中俄重勘珲春东界约》及《中俄查勘两国交界六段道路记》,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3. “子皋”或为黄大鹤,字子皋、芝山。陕西大荔人。清道光五年(1825)拔贡,朝考一等,咸丰十年(1860)奉命回陕督办地主团练武装,同治元年(1862)参与镇压回民起义,光绪四年(1878)奉命赴晋赈灾。因为政清廉、办事公正,清廷命加三品衔、赏戴孔雀花翎。十二年(1886)晋升为按察使。

4. 韩效忠(?-1897),又名韩宪宗,奉天复州(今辽宁复县)人,清末吉林桦甸一带地方头领。后经吴大澂安抚,授为南山练总,予五品顶戴,统管长四百公里,宽二百五十公里的广大地区,自称“威震江东”。甲午战争爆发后,积极募军抗日。光绪二十三年(1897)病故,其长孙韩登举继承祖业。

Lot 3649

胡林翼(1812-1861)、佚名(19世纪)

信札四页

镜心 水墨纸本

尺寸不一,约24×12.8cm.约0.3平尺(每幅)

无底价(4)

释文:

(一)次生、恺仲兄台大人足下。军门所需洋炮,闻因内湖水浅未运。弟思下游吃紧,必应设法。若由湖内派夫,走襄河,不走金牛港,再搬二次,先于襄河、琴塘口等处备船,亦可绕道利行也。但必须委员经管,似非水师派官,次生派妥实官员经手不可,否则弟不放心也。乞公商酌之,示之。玉吾之舢板二十余只,已回沌口否?念切念切。弟林翼顿首。廿三。

小石来信,并探一纸,祈查阅。蚁穴颇多,恐明日又有雨矣。手此,奉颂勋安。林翼顿首。明日如可动手,乞示之。廿六日。

(二)……十夜,挑精锐先过河东岸,修月围为立足之地,黎明告成。我军与萧军各挑奋勇,坐划船竹排过河,攻扑贼土垒三座,杀贼甚多,即据而守之。一面搭浮桥过队,而城贼与上下各垒之贼,复蜂拥而出,旗帜林立,与我军鏖战半日,枪炮伤贼无数,贼不能支。又经萧军门率所部七营及李祥和、萧开印、王仕益等乘势追杀,贼遂大败收队。萧军夺获军械旗帜甚多,其左路一枝,经彭毓橘、萧孚泗、赵清河、武交清等击退,所克之垒,当派为左、为右、义字等营坚守。

从此进扎孝陵卫,可以有直截之路,较当年围城,可以多省十营兵力矣。自七月以来,我军布置小河西岸,不遗余力,乃贼以先发制我,全力保此要隘,我军不得不拼力相争,令竭五昼夜之力,乃得过此小河。所幸连战皆捷,克垒三座,足以挫凶锋而占地利。惟各路援贼来此必速,我军占地愈宽,兵力以愈分而愈薄,极盼新募之军迅速到齐为妙,庶可腾出老营,早扎东路孝……

说明:

(一)此件内收手札两开四页。内容涉及镇压太平天国之事,围绕战争展开,先述军事行动,包括“十夜,挑精锐先过河东岸,修月围为立足之地”、“自七月以来,我军布置小河西岸,不遗余力”,只是各路援贼来此必定迅速,我军占地愈宽,兵力就会越分越薄,盼望新募之军迅速到齐。另述运送洋炮船只,在“内湖水浅未运,下游吃紧”的情况下,提出新的运输路线“走襄河,不走金牛港”,且须“派妥实官员经手”。

(二)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湖南益阳县人,湘军重要首领。咸丰四年(1854),以道员衔率黔勇到湖北、湖南对抗太平军。咸丰六年(1856)收复武昌,被正授为湖北巡抚。抚鄂期间,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支持曾国藩,尽力为其筹划军饷,并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因其为清廷平定太平天国取得较大的功勋,故得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并称为“中兴名臣”,又与曾国藩并称“曾胡”。

(三)信中涉及到的李祥和、萧开印、王仕益、彭毓橘、萧孚泗等人皆为湘军成员,部分人物简介如下:

1. 李祥和(?-1867),积功至游击、副将,授安徽寿春镇总兵,赐号著勇巴图鲁。克江宁,论功,赐黄马褂,予云骑尉世职。同治六年,阵亡,赐恤,谥武壮。

2. 彭毓橘(?-1867),字杏南,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屡立战功,赠内阁学士,官至布政使,后率部镇压捻军起义,在蕲水被执而死,赠内阁学士,谥忠壮,赏三等男爵。

3. 萧孚泗(?-1884),字信卿,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攻克天京,活捉忠王李秀成、福王洪仁达,赐封一等男爵,赐双眼花翎,卒谥壮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