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米线”成为习惯,接种“社会疫苗”同等重要

大河网 2021-08-18 10:09:03

“排队结账请戴好口罩,保持一米距离......”8月16日下午,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一家超市的工作人员不时地提醒顾客。

勤洗手、少聚集、“一米线”......随着郑州市新冠疫情的爆发,这些话语成为人们相互提醒的高频词,也成为人们的习惯。

超市里,大家按照“一米线”有序排队结账。

“以前并不是很在意这些,但疫情发生以来,大家似乎更注重这个细节了,加上提醒,现在我出门下意识就会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正在排队结账的王女士说。

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不仅仅在超市,医院、商场、车站等人流较为集中的场所,社交安全距离都备受重视,设置“一米线”成为很常见的手段。

为什么是“一米”?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病疾门诊负责人程崇勇告诉记者,“一米线”是医学上公认的致病传染区域,也是规避传染源的安全距离。

“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人与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飞沫传染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程崇勇说,戴好口罩、做好消毒,人群间保持一米到两米的距离,对防止病毒传播十分必要,这些也被称为防疫的“社会疫苗”。

其实,“一米线”并不是个新鲜词。作为一种国际惯例,“一米线”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在银行等窗口单位采用,并延伸拓展到公交、地铁等行业。这既是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考虑,也是规范公共秩序的需要。但在很多领域,“一米线”此前近乎是被“遗忘”的。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一米线’得到了有效检验,成为防疫标准之一。”程崇勇说,‘一米线’是健康线、是秩序线、是文明线,要以疫情防控为契机,让‘一米线’深入人心,成为文明行为和良好生活习惯。

如何让“一米线”成为文明习惯?河南大学市域社会治理研究院研究员马翠军表示,这要求民众对“一米线”的遵守从控制性和引导性向自觉性转变,内化为自身行动的规范,这是一个共建社会文明的过程,可以通过宣教倡导、树立“一米线”文明形象及政府管理释放“一米线”的社会治理功能等举措来推动。

“‘一米线’不只是画在地面上的黄色标示线,当它成为民众自觉的生活方式时,它会成为印在全民心中的文明之线。”马翠军说。(记者 许会增 刘杨)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