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血刀,三条人命”,凶手张扣扣却被部分人称为“英雄”?有人甚至论定:百年后,新的游侠列传里,将有他“张扣扣”的名字。
张扣扣
张扣扣究竟是英雄还是罪犯?他在母亲被杀二十年后复仇,真的就只是复仇这么简单吗?从心理学角度打开张扣扣事件,一切都将被找到答案。
心理学上有个专业名词,叫PTSD,中文名叫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交通事故、亲人的突然离世等意外事故后,出现的异常强烈的应激相关障碍。
通常,如果意外事故发生在人的童年、少年时期,那么,这种应激障碍将会更加强烈。
从后来的种种来看,张扣扣亲眼目睹母亲被人打死那天,即1996年8月27日,年仅13岁的他,就注定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当日,张扣扣的母亲汪秀萍再度与邻居王校军一家起了争执,之所以说是“再度”,乃是因为在这之前,两家就一直有过节。此前,他们的关系本不错,可因为宅基地纠纷中,张家吃了亏,两家遂水火不容。
根据事后还原,最初引发争端的是汪秀萍,她在见到王家二儿子王富军后,对着他吐了一口唾沫,还大声说了几句话。感觉受到侮辱的王富军对汪秀萍进行了辱骂,双方争执间,王家三子王正军也加入进来。
双方发生争执后,周围村民前往围观,张扣扣也在其中。
因为周围人都知道两家有过节,遂并不敢劝阻,只是围观。双方越吵越火大,双方都抄起家伙准备动手。张扣扣母亲从家里拿出了扁担,王家两兄弟拿起了木棍。
一边是两个年轻气盛的男子,一边是一个女子,强弱之分非常明显。打斗间,两个身强力壮的男子很快就占了上风,突然,不知是王家老二还是老三,一棍子打在了汪秀萍头上,汪秀萍当即应声倒地不起。
周围人这才反应过来:出了大事了。完全懵了的张扣扣赶忙抱住母亲,他惊恐地发现母亲的鼻子、口里全是血,鲜血还在她的喉咙里“咕咕咕咕”地作响。张扣扣不停地喊“妈”,他手足无措地瞪着眼,大脑已经完全被恐惧和仇恨占据。
张扣扣亲眼看着母亲在自己怀里咽气,巨大的刺激下,他竟然不知道哭了,全程,他一声都没有哭。
情绪最需要的是“疏”,尤其是在巨大的意外发生时,情绪若无法“疏”,就会引发巨大堵塞。而堵塞的结果,将是诱发创伤后应激障碍。张扣扣在目睹母亲死后,一直未哭,这一反常现象,正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特征。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警方抵达了现场,他们确定了张扣扣母亲死亡的事实。为了进一步求证汪秀萍的死亡原因,警方安排法医当场对遗体进行了尸检。
张扣扣的母亲汪秀萍的尸检现场被安排在村子不远处,张扣扣一直寸步不离地跟着母亲,自然也目睹了全过程。
张扣扣
这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孩子,一直瞪着眼看着母亲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扒衣、切开头颅……之后,又亲眼看到法医将母亲的身体缝合好,他的眼睛逐渐变成血红色。
周围人都未察觉到张扣扣的境况,他们都齐刷刷地盯着汪秀萍的尸体。在如此情境下,居然也没有人留意到要将张扣扣带离现场,毕竟,当时人太多、场面太过复杂。
当日的残忍一幕幕,如一根钢钉一般扎在了张扣扣的心里,再也没有被拔除。
事后,王家未满十八岁的三儿子王正军被作为杀人凶手处置。因他是未成年,他最终仅被判了七年有期徒刑。此外,王家支付了张家丧葬费8000元,赔偿1500元。张家没有选择上诉或者申诉。
张家没有选择上诉或申诉的原因,极有可能是因为张扣扣父亲太老实。对于这个判决结果,张扣扣本人是极为不满的,可他毕竟是孩子,再不满也不知该如何做。
张扣扣后来听说:当日使用木棒打死母亲的并不是王家的三儿子王正军,而是已成年的二儿子王富军。可因为王家长子王校军在当地乡政府任党务办主任,村民惧怕他,于是为王家做了假证。
王富军
如此一来,张扣扣便不可避免地认为:张家并没有真正受到惩罚。
王正军后来仅坐了三年牢,就被提前释放。一条人命,三年牢饭。这样的结果,张扣扣如何能想得通。
亲眼目睹母亲被人活活打死、解剖的张扣扣,性情大变,他变得冷漠了。他与父亲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少,与姐姐更是很多天都不说一句话。
正值青春期时遭遇如此变故,张扣扣理应接受心理干预,可在几十年前的农村,听过“心理”二字的人都极少,又有谁会想到给予张扣扣心理上的帮助呢?
更为可怕的是,当时对事件的不实新闻报道比比皆是,在舆论的影响下,周围人对张扣扣的不理解和排斥,也加深了他的心理创伤。
张扣扣已无心读书,对于一个长期被噩梦困扰的少年来说,沉下心读书,简直比登天还难。初中毕业后,因家贫,加上张扣扣成绩并不拔尖,父亲不再送他上学。
此时的张扣扣感觉天已经阴了下来,他与父亲的隔阂,也随着他不再供自己上学,而更加深重。母亲去世后,本就不细心的父亲几乎没有给予过张扣扣关爱。如此一来,他也越发思念母亲了。
张扣扣慢慢将自己的不幸原因,归结到了失去母亲上,他常在黑夜里想:“如果妈妈没有被打死……”
越这样想,他越发想不通了,他那被堵住的部分越来越大。
2001年,18岁的张扣扣应征入伍,在新疆某武警部队服役两年。此时的张扣扣,脸上已经提前褪去了普通18少年应有的稚嫩感,他的脸孔看起来有些冷峻。他极少笑,就算笑,也抿着嘴。或许,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倾向于认为:自己笑,就会给人好欺负的感觉。
张扣扣当兵时留影
张扣扣在部队进行了长达两年时间的特训,他的体能一天比一天强。和部队里的战友一样,闲下来时,他也会想自己将来该怎么办。
服役并未给他带来命运的转变,两年后,复员的他重新变成了那个无业的张扣扣。为了活下去,他曾外出务工。他也想混出个人模人样,可一无技能,二无人帮衬,结果可想而知。
务工这些年,一直如一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他。他换了很多地方,可相同的噩梦,始终未曾远离。
张扣扣已被噩梦折磨够了,他确定:若不复仇,自己再怎样也不会心安,噩梦始终会缠着他。打定心思复仇后,张扣扣开始做复仇前的准备了。
他先是用赚到的钱将家里进行了翻修,接着又存了一笔钱给父亲养老。没错,要复仇,便意味着父亲后半生将无人照拂,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为父亲留够钱。
2017年底,做好一切准备的张扣扣回到了家乡。此时的张扣扣已经34岁了,他有了女友但却始终未与她谈婚,他清楚自己还有未完之事。
再回到家乡的那一刻,二十年前母亲被打死、解剖的景象再次重现,巨大的伤痛包裹着他。他早已经够强大了,他也已经经历了很多,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在踏上家乡的那一刻,重新变成了当年那个13岁的无助孩子。
也是这次回家,张扣扣那么明显地感觉到父亲老了,他依旧穿着二十年前常穿的深色中山装,但他脸已经变了,他脸上有如刀刻的皱纹,满头黑发已变成了白发。
张扣扣父亲
看到父亲的瞬间,张扣扣的复仇心有了动摇,他应该给父亲养老,他只剩下父亲了。可一想到父亲这些年所忍受的痛苦和孤独,他的复仇心再次坚定了。
自从母亲死后,父亲再也没有另娶,二十年里,女儿嫁了人,儿子也出外务工,他一直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张扣扣知道,他一个人嫌做饭麻烦,就经常不吃。生病发烧了,身边没人照顾,他都是硬扛过去。
父亲所承受的这些痛苦,张扣扣也一并算到了王家身上。
张扣扣老家
张扣扣回来这年的年关很难过,因为他总能听到邻居家传来的说笑声。王家的笑声,对张扣扣而言是刺耳的,母亲被他们打死了,可他们却不用受惩罚,反而过得如此红火,搁谁,能接受呢?
张扣扣感受到了巨大的不公,他看着昏暗屋子里长吁短叹的父亲,心里更不是滋味了。
2018年2月15日,是除夕,这个日子,正是张扣扣精心选定的复仇日。他事先并未告诉父亲,他并不想让他担心。
张扣扣所在地村子有除夕祭祖的习俗,这一天,家里的男丁,都必须到祖坟前祭拜。王家的祖坟就在村子边上,他们祭祖的路线,张扣扣早已摸清楚。
中午十一点左右,张扣扣将一把尖刀别在腰间出了门,他已经听鞭炮声估算好了他们祭祖返回的时间。张扣扣戴着“长沿沿的帽子”与黑口罩,手上戴着黑手套。这副打扮,一看就是有备而来。
张扣扣头一个杀的是王家的老大王校军,他确定:若不是他,法院不可能将杀母凶手轻判。王校军被张扣扣捅了以后,当即滚到了路边的旱沟里,张扣扣担心人没死,便跳进沟里补刀。
案发后,张扣扣指认现场
随后,张扣扣在进村的路上堵住了王正军,他就是王家老三,他正是自认是杀人凶手的“未成年”。张扣扣对他恨之入骨,下刀自然是极其狠辣。王正军被捅后脸朝下躺倒在地,迅速咽了气。
王正军倒下后,张扣扣对着他的背上补刀时,被王家的表兄弟王汉娃撞见,他赶紧喊:“快报110!”有人随即打了报警电话。
张扣扣意识到时间紧迫,他加快了复仇的脚步。他径直朝着王自新家走去,走进王自新家后,他红着眼捅死了王自新,他正是王家兄弟的父亲。
张扣扣家
杀完王自新后,在逃离现场前,他指着王自新妻子杨桂英道:“杨桂英,你是个女的,我今天不杀你。”
随后,他烧了王校军的车,因为时间过于紧迫,他没有杀掉王家的老二王富军,便离开了现场。之所以不用“逃离”,而用“离开”,是因为,他离开现场时,是大摇大摆走的,而且,他还一边走一边说:
“22年前的仇终于报了!杀了三口人,今年过年可热闹了。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抓住老二。”
张扣扣杀了人,却跟没事人一样,这一特征,也恰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体现。在世人眼里,他母亲被杀的事早已过去,可当日的种种场景却一直不断在他脑海里重现,这就意味着:在他这里,这事一直没有过去。
张扣扣
创伤后应激障碍之所以可怕,就因为:他们的创伤无法过去。患有应激障碍的患者,他们的主要表现通常是创伤再体验、警觉性增高以及回避或麻木三联征。
这三个主要表现,张扣扣身上都有,尤其“创伤后再体验”,这几乎伴随着张扣扣终生。
张扣扣自首后,他的辩护律师去看他时,他曾说:这几十年来,他的脑子里始终有三个场景不断浮现,第一是王正军打他妈妈的那一棒;第二是妈妈在他怀里断气的时候,鼻子、口里都是血,鲜血在喉咙里面“咕咕咕咕”地作响;第三是妈妈的尸体在马路上被公开解剖,现场几百人围观。张扣扣亲眼看到妈妈的头皮被人割开,头骨被人锯开。
尤其在面对与事件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物件时,他都会感受到痛苦。而这,也是他此后极少回家的原因,母亲就是在家里被人打死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去,张扣扣虽是凶手,却也是病人。他的病人属性注定:他杀害王家三口,只能是复仇的目的。
张扣扣不怕死,但他怕被人冤枉。当法庭上,对方的辩护律师指责张扣扣杀人是因为自己混得不好,产生仇视社会心理继而杀人时,他的反应极其激烈,他为自己辩解说:
“说我给我妈报仇是幌子,我是对这个社会不满对生活不满,我把人家杀了,对这个社会对生活不满的人多了,那每个人都去把人杀了吗?每个人杀人都(必须)有自己的理由,对不对,我又不是个神经病。”
张扣扣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
当时,负责审判张扣扣案的法官是曹建国,他最终给张扣扣的判决是:因故意杀人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被判处死刑。
曹建国判张扣扣死刑地一个重要依据是,张扣扣在法庭上“不后悔杀人”,并说:“从未放弃报仇”。
2019年7月17日,是36岁的张扣扣被执行枪决的日子。当日,他被押送到法场时,脸上一脸的视死如归,没错,他把“不后悔杀人”写在了脸上。
他被行刑后,舆论一片哗然,很多人都认为他不该被处死。毕竟,他杀人是为了为母复仇。他被执行枪决5年后,当日审判他的法官曹建国因贪污落网。也因此,张扣扣案再度引发了热议。
但无论张扣扣事件如何被热议,始终没有人关注到他身上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可叹,社会对“创伤后应激障碍”人群的“关注缺失”,极有可能会导致类似悲剧重演。
回头看,张扣扣若在事发后得到了必要的心理医治和关爱,他还会最终成“被害人家属”成为二十年后的“杀人凶手”吗?
为了避免类似张扣扣案件的发生,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对重大创伤事件的被害人近亲属进行心理救助,太有必要。
它不仅能让被害人近亲属摒弃朴素正义观,不再用私力求正义,还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当然,回到张扣扣事件本身,未成年人保护法一直在保护人渣的事实,也值得全社会的关注。这样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无疑还会造就更多类似悲剧!
结论:“张扣扣事件警醒我们,社会的心理救助机制该完善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该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