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主席赠他12字墨宝,时隔50余年无人能解其意

江湖上的历史录 2024-08-02 22:06:38

1972年2月,历史性的时刻到来。美国总统尼克松乘专机抵达北京,开启了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访问。这次访问标志着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为两国开启了新篇章。自冷战开始,中美关系一直紧张,这次访问却让紧张局势得以缓和。

尼克松此行备受瞩目。当他独自走下专机,与等待多时的周恩来总理握手致意时,场面庄重而友好。作为一位目光远大的政治家,尼克松对这次访问的期望极高。然而,当时中美双方在联合公报的内容上仍有分歧,尼克松表现得较为低调。

中国方面也没有举行大型欢迎仪式,主要是考虑到与越南的关系。毕竟,美国是越南的敌人,而中国是越南的盟友。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尼克松下飞机后不久,就得到了与毛主席会见的消息。这一安排并不在原计划中,而是毛主席临时决定的。

这一突如其来的安排让尼克松和他的团队感到意外。基辛格对这临时决定有些不满,认为这不符合外交礼仪,但周总理坚定地表示,主席想见尼克松,就必须马上见到他。于是,基辛格只得陪同尼克松前往中南海。

尼克松来到毛主席的书房时,看到书房内陈设简朴,书籍满屋,简朴的装饰让他难以相信这是毛主席的办公场所。毛主席刚做完肺心病手术,身体虚弱,但他坚持起身迎接尼克松,用力握手,表现出无比的坚毅和热情。双方寒暄后,在周总理的安排下,众人落座,正式的交谈开始。

据基辛格回忆,毛主席的谈吐风趣且富有哲理,与其他政治领袖不同,他更喜欢用问答的方式来交流。他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让尼克松评论,尼克松在一个个问题中摸索毛主席的思路。尼克松想与毛主席讨论哲学和战略问题,但毛主席却笑着指向基辛格说:“他才是这里唯一的哲学博士,由他来主讲才对!”

这番话让基辛格尴尬不已,他明白不能在这种场合抢总统的风头,只能让尼克松表现自己。尼克松试图将话题引向苏联和越南,但毛主席始终不愿深入讨论这些问题。当尼克松问毛主席想谈什么时,毛主席将话题引向台湾问题。这是中美双方角力了20年的关键问题,也关系到两国建交公报的最终确认。

毛主席表示,他与蒋介石的交情比美国人更深。接着,他又称尼克松是一个值得欢迎的客人。虽然双方在台湾问题上基本达成默契,但毛主席仍对此心怀担忧。他明确表示,中国对美国不存在军事威胁,不会像抗美援朝那样出兵越南,两国之间不存在互相侵略的问题,而是互相开放的问题。

在整个会谈中,毛主席多次表达了对尼克松的喜爱之情。他欣赏尼克松愿意与“右派”打交道,尽管尼克松认为这只是两害相较取其轻的做法。毛主席强调,即使“左派”掌政美国,中国也敢于与美国打交道。

实际上,尼克松一行人来中国之前,毛主席已经确定了谈判基调,并交由周总理和乔冠华执行,自己并未过多干预。由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找不到解决办法,毛主席建议尼克松保持耐心,并表示即使定不下公报也不是失败。这反倒是对双方谈判的一种激励,希望双方不要抱有太高期望。

毛主席的意图非常明显,虽然公报讨论可能因各种原因失败,但中国会继续努力,与美方不断进行谈判,这也是双方接触的初衷。为了让尼克松和基辛格放心,毛主席表示,当今世界上政治形态已经不再重要,中国人民不再想要打倒所谓的“帝国主义”。这番话引得在场众人哈哈大笑,毛主席接着说:“如果将尼克松和基辛格也打倒,那么中国就没有朋友喽。”

原本计划15分钟的会面,因双方聊得投机,延长至一个小时。尼克松依依不舍地与毛主席道别。会面结束后,中美双方领导人互赠礼物,尼克松带来了美国的“国礼”——一对极为精美的瓷塑天鹅。毛主席则送给尼克松四两茶叶,并解释说这是大红袍母树所产,一年仅产8两,送出的已经是“半壁江山”。

临别时,毛主席还赠给尼克松一副墨宝,上面写着“老叟坐登”、“嫦娥奔月”和“走马观花”12个大字。这副墨宝中的深意,尼克松始终未能参透。五十年过去,史学家们仍未能解开这幅墨宝的含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