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筒子骨是一个绝对不能错过的美味。这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场味蕾的盛宴。随着火候的慢慢熬煮,浓郁的骨香逐渐弥漫在整个厨房,简直让人陶醉。浓郁如牛奶一样的色泽更是让人一眼倾心。每一口汤都能感受到精心炖煮出的鲜香,端起碗来一饮而尽简直是对舌尖的极致宠爱!
轻轻一咬那些酥烂脱骨的筒骨立即骨肉分离。满口都是鲜嫩与满足。经过慢火的炖煮,骨髓更是被热力催动。释放出最原始的肉香,深藏于骨腔之内。用筷子轻轻挑开,便能看见金黄饱满的骨髓。轻轻地吸一下,那滑嫩细腻的口感,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其实,早在遥远的6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烹饪这道佳肴啦!
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前段时间,在学术期刊《第四纪研究》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巫山大水田遗址动物骨骼微痕分析与利用方式研究》的文章,为我们揭开了这段美食之旅的历史。
以前我们介绍过,重庆巫山的大溪遗址。自从1925年发现以来,经历好几次发掘。专家们根据当时那些风俗和精美的器物,提出了“大溪文化”的命名。这是一个距今约6400年至53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
经过坚持不懈的研究,虽然以重庆巫山大溪遗址命名。然而,巫山所在的这片区域,目前看应该处在大溪文化分布的边缘位置。在巫山县曲尺乡伍佰村,那里有个名叫大水田的遗址。2014和2016两个年度实施发掘研究工作,发掘面积共计2400平方米。它是继大溪遗址之后,重庆境内关于大溪文化最为重要且最为集中的考古发现。
具体发现了什么呢?
考古工作者们用拣选和水洗浮选这些方法,从土地中小心翼翼地收集动物骨骼。获取了数量惊人的大溪文化时期的动物遗存。仅仅是鉴别出种类的骨骼碎片,就达到了惊人的515165件!经过专家们的认真鉴定,这些碎片来自于20科38种不同的动物。看来,在那个时代的巫山地区,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既有大型的哺乳动物,也有小巧的鸟类和昆虫,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
专家们花了整整10年的时间,逐渐还原出了大水田遗址古人的生活面貌。他们发现在挖掘出的所有动物骨骼中,鱼类的骨骼占了绝大多数,高达96%!而其他的4%,主要是野生动物的骨骼,再就是一些家养动物的骨骼。
这样的发现说明:在新石器时代,大溪人主要依靠捕鱼和狩猎为生。家养的动物虽然有,但并不多。看来那时候的家畜饲养还没有发展起来,不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农村里到处都是鸡鸭牛羊的情景。
考古工作者们还发现发现这些骨骼破碎得很严重,长度都没有超过20厘米。看来那时的大溪人,可能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骨骼肢解技艺,所以能够将动物的骨骼巧妙地破碎成小块。不仅如此,专家们还结合了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尺寸进行分析。先民们应该是把动物骨骼肢解破碎,好让这些骨头能放进他们制作的陶器中。看来,这些古人可能已经会用陶锅来水煮骨头,从而提取出骨髓中的油脂。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我们今天炖骨头熬汤的情景,古人也许是用类似的方法来享受美食的。
大水田遗址的发现,让我们更加亲近历史,同时也更加了解那些远去的岁月。那么这个遗址还有什么其他的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