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乾隆《飞雪》诗想到的,兼谈乾隆的诗歌水平

无心随墨 2024-02-22 14:43:17

由乾隆《飞雪》诗想到的,兼谈乾隆的诗歌水平

刚下过雪,外面的大地,除了扫出来的一条条小路,基本还是白茫茫一片。想起下雪时纷纷扬扬的场景,看雪思雪,忽然就想起据说是乾隆皇帝写的《飞雪诗》来: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

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在世人的诗人鄙视链中,乾隆俨然在最底层,被人称为“作诗四万首,不如一唐诗”,连个诗人的名头都不愿意给他,可着劲地嘲笑。而这首《飞雪》诗也跟着倒了大霉,成为讽刺的对象。还有一个故事,说当年乾隆微服私访,行之西湖边,天降大雪,诗兴大发,张口便吟出前三句,可第四句死活想不出来了,甚是尴尬,幸亏纪晓岚随驾前来,他脑子好使,反应快,马上续上最后一句,全了乾隆的脸面。

故事真真假假,也不知道有没有发生过这件事。同时我也在怀疑这首诗是不是乾隆写的,记得有人说过,这是宋朝的邵雍写的。邵雍确实喜欢把数字写进市里,如写入课本的《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然而也还是没有在他的诗集中找到类似的诗。倒是发现了郑板桥有一首《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跟所谓乾隆皇帝的诗何其相似,第一二句相同,第三句也是数字,只是说的不同,最后一句只是“梅花”和“芦花”一个词语的差异。这也太过巧合了,说抄袭都没有人怀疑。这也不由让人产生思量,乾隆的那首诗,真是他写的,还得有人故意改了郑板桥的诗,编造到乾隆和纪晓岚的故事里,用来埋汰这位九五之尊,咱不知道,也没有能力考证此事。

再说回来,如果要嘲笑所谓乾隆的那首,不如顺带把郑板桥捎带上一起骂。其实这诗本身没有什么可骂的,有一定趣味,也有一定水平,要不然也不会选入教材。至于是不是乾隆写的,我倒是认为很可能不是,就是有人编造的故事。人们如此对待这位帝王,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他对中国贡献还是不小,可很多中国人对这位帝王就是不感冒,喜欢不起来,当然也是有其缘由的,这个自不必多说。

不喜欢某个人,就编故事恶心人,这事古来就很多,商纣王被加了一堆恶名,孟子都看不下去了,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一直到民国,张宗昌稀奇古怪的诗越来越多,也是这个原因。

说回诗歌,乾隆皇帝的诗数量太大,人们总爱拿里面最烂的来消遣,其实翻找一下,也是有不少能读一读的。看他这首菜花》: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

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这是一首咏物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写菜花能榨油,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值得一读。

再看这首《烟雨楼用韩子祁诗韵》 :

春云欲泮旋濛濛,百顷南沏一棹通。

回望还迷堤柳绿,到来才辨榭梅红。

不殊图画倪黄境,真是楼台烟雨中。

欲倩李牟携铁笛,月明度曲水晶宫。

写烟雨楼,前面四句从美景写起,颈联说这里如倪云林、黄公望的画卷一般,最后把唐朝“吹笛天下第一”的李牟请出场,李牟曾为蛟龙月夜吹笛,此时乾隆想象度曲水晶宫的场景。诗歌有写景,有用典,有想象,这水平,比唐宋大家有些困难,比起现在一大帮自视甚高的诗人,还是绰绰有余的。

1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