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死亡”,绝大多数人的内心都是抗拒乃至恐惧的。
因为“死亡”总是带来不好的寓意。
但是,在蔡崇达的“乡村三部曲”——《皮囊》《命运》《草民》中,多次写道关于“死亡”和“葬礼”的内容,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考方向。
特别是作为三部曲的开篇之作的《皮囊》,那是蔡崇达到北京上大学离家10多年之后,在父亲、阿太相继离去,首次回望自己的来处,想知道家是什么,想要寻找归途和前行的目标,所搜集的人生故事。
《皮囊》是蔡崇达首部非虚构小说,已经被翻译成英、俄、韩、葡等多国语种,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成为在海外有很高知名度的当代中国作家。
在蔡崇达看来,死是回家,是入土。生才是问题,是更激烈的索取。或许太激烈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任性!
也许,印在《皮囊》书封的那句话就是答案——刻在骨头里的故事,就是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家不仅是房子,更是血脉相连的土地蔡崇达的家乡是福建厦门泉州的东石镇,一处靠海为生的小县城。
别看这个小城面积不大,但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存在,并且传承了很多穿越时间长河的风俗习惯,比如说拜神明、祭祖、相信人有魂灵。
父亲去世后,母亲做过好几个关于父亲的梦:从最开始拄拐、左半身僵硬的模样到后来健壮如青年的模样,这都让母亲觉得父亲在另一个世界过的越来越好。
当蔡崇达听从堂兄弟的建议,为父亲选择一处风景优美的墓地的时候,原本不愿意的母亲又一次梦到了父亲:听到父亲夸赞儿子给他新买的房子住的好舒服的时候,母亲内心溢满了幸福感。
如果在另一个世界的父亲过的幸福,那在这个世界的母亲也会感到幸福。他不由得想起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对盖房子的莫名执着,哪怕房子建好两三年就会被拆迁掉,她依旧愿意拖欠外债算计着盖房子——一座丑陋的四层楼房。
只因为在母亲眼里,房子就是家!有家在,就能够聚拢到家人。
看到父母幸福,这不就是身为子女的最大幸福吗?
于是,蔡崇达发出感悟:家不仅仅是一个房子,几处建筑物。家就是这片和我血脉相连、亲人一样的土地。
土地对于中国人的意义,不仅仅是可以种菜种粮食可以建房子遮风挡雨防御野兽的围攻,更在于让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立足之地,有了独属于自己的方舟。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自己才能真正感受到与这个世界深切的关联,自己才能找到扎根立足、汲取源源不断地能量抗拒生命地喜怒无常。
人生是个旅途,要学会看风景的心情和能力阿太活到了99岁才离开,这对蔡崇达来说是心理不可修复的一道伤口,但也正是阿太的离开促进了蔡崇达内心的觉醒,想要回望来时路,想要记录下生命中出现的人和故事。
因为在阿太等待死神来接她的日子里,蔡崇达听了阿太讲述自己的一生,明白了“生活就是如何生下来,如何活下去”的意思,明白了“逝去不是化为乌有,而是寻找到新的去处”,明白了人死后灵魂不是单独一个个的存在,而是一个连着一个的生长,一个故事连着一个故事……
在别人的人生中寻找到自己的故事,在自己的人生中藏着别人的故事。
难怪有人说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这一路上遇到一些人、参与一些事,然后有的人陪伴自己走一程下车了。
时光列车总是开的飞快,当时感觉难过的日子,再回望只不过是微风吹起的皱波而已。那些路过自己生命的人,那些曾经爱过我们的人或者我们爱过的人,都参与了我们的故事,构成了如今看到的我们自己的本身。
人生无非就是一具外形不同的皮囊打包携带一颗心的羁旅。
入土为安才是回家蔡崇达说他从小就喜欢闻泥土的味道,这是中国人骨子里对土地的热爱和执念。
特别是决定把父亲的骨灰盒从中学母校旁的安息堂迁到风景秀丽的陵园时,他趴在那片即将安放父亲的土地,一时间觉得犹如亲人般的亲切感。
当把父亲的骨灰盒安置完毕,他相信父亲一定会很开心,因为这片土地那么舒服、那么温暖,承载了他一辈子的故事,生活着他爱护一辈子的人,留在这里怎么能不开心?
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中,“衣锦还乡”是一种执念,“叶落归根”也是一种执念。说得底,还是对“家”源自灵魂深处的不舍。
特别是福建一带的人,年轻的时候外出赚钱,等到自己有能力了,第一件事情就是回乡建设家乡。
就像《命运》中阿太的两个儿子,就像《皮囊》中的张美丽。
等到死了之后,他们依旧选择魂归故土,而不是漂泊他乡。
客居他乡的人,终要回到本乡的。
相比较生死,死是入土为安,是归家!而生只不过是脱离土地、向上攀爬的激烈的索取。
也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激烈挣扎的任性选择!
这样想来,就会懂得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生离,也没有死别,只不过是天上的人来到了人间晃悠了一圈,然后又回到了天上。
那么,天上的星星真的是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在守护自己所爱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