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踩西瓜皮与记流水账

国斌小说 2024-06-13 09:31:30

封面·可以摆摊的自贸市场

本来这个题目应该叫流水账,但从前有《流水账》这篇文字,放到文件夹中变重复了,想起从前小学语文老师的谆谆教导,变成了现在这样的题目。

从前老师教作文,经常对我们说的是两句话,第一句,讲我们写作文没有预先的安排与构思,老师说:“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是说,拿起笔来一口气顺着乱糟糟的思路随便写下去,想到哪里便写到哪里。第二句,讲我们作文没有选择与剪裁,“记流水账”,从早上起来洗漱吃早点上学到校进教室,还没写到主题字数已经凑够。主要故事三言两语就给打发了,看不到重点。

当然还有其他的技法技巧,比如详略得当、画龙点睛之类,所以一辈子作文都受小学老师的影响,很是小心谨慎,写得千篇一律,面目可憎可厌。后来教女儿写作文也是如此。她写一篇文章叫《放风筝》,典型的流水账,从起床一直写到上学买早点,然后再是到学校,看同学,老师领着大家到南湖堤上去放风筝。插一句,80后的孩子和00后的孩子虽然仅仅隔了20年,但差距却很大,我女儿上一年级就可以自己买早点了,而孙女到了六年级,还要奶奶买早点。

我对女儿说,你这就是流水账,那种语气和态度,与我的小学老师一模一样。女儿问道,那要怎么写呢?我说,你就这么开头:今天,老师带我们到南湖堤上放风筝。然后描写南湖堤的美丽风光,你看到了什么;写放风筝过程,有些风筝能够飞起来,有些不能够飞起来,为什么;当风筝全飞起来的时候,同学们欢快的场景的描述;最后画龙点睛,说你从活动中收获到了什么。

现在想起来,如果女儿的文章真这么写,读起来感觉很可怕的。把一个活生生的快乐的孩子变成了一架巨大机器上的螺丝钉,每一点想法,每一个行为,都得按照机器的节律来运行,包括写作文。反观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本地知名文字家们的作文,读起来一点儿新意都没有,千人一面,不外乎是规定的激情加上模式化的主题,然后带一点个人经验式的教训。倒是从80后到00后,写文更加天马行空,无所拘束,反倒更令人喜欢。

所以到了55岁之后,我比较热衷于记流水账,热衷于抛弃那些被别人和自己写得感觉要吐的所谓“主题”,用“脚踩西瓜皮”的态度来记“流水账”。这当然不是我的发明,周作人是这么写的,丰子恺是这么写的,大多数现代散文作家都是这么写的。直到鼎革后,每个人的写作都成为宣传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我们的写作渐渐远离了私人空间,变成了集体传播的一分子。于是,大家都说一样的话,写一样的文字,唯一的区别是遣词造句,表达技巧方面有些许不同。这种模型深深地刻印在两代人的思想中,洗都难得洗干净。

他人干净不干净与我无关,但我想把自己洗干净。下面记今天的流水账。

昨天已经将两部相机准备好,下雨和天晴各一部,要去荷花池看那朵并蒂莲是否健在。结果天晴,选了DF加70-300的镜头。DF也是尼康单反中的一款顶级机型,加上复古的外观,挂在身上有小资的感觉。昨天也说了,拥有一部高端相机不过是情怀,就像拥有一件皮尔卡丹的T恤,抱着给个人形象涨分的念头。出门在外,大家侧目而视,说,呀,他用DF耶。无非如此。期待有了好相机必然会出大片好片,都是骗人骗己的鬼话。

今天的荷花池旁怕不有十多个摄影人在那里用相机拍照。两位老太太看起来有70岁的模样,架了脚架,边拍边讨论心得体会,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人说三个女人一台戏,这是过时的俗语,现在是一个女人都可以给你整出三台戏来。如果遇上一群女人,尤其是中老年大妈们,我劝各位绕道走。今天堪堪走到北头,一群女人在那里走台拍视频,都挥动着手臂,抢着发表自己的意见,一巴掌差点扇到我脸上。我赶紧举着双手从中间穿过,俗话说,猛虎也怕群狼,何况我不是猛虎。

所幸并蒂莲尚在,也没啥人关注它。这朵花距离池塘岸边不到5米,算是立于危墙之下,随时有被灭种的可能。我多么希望它能够开花,然后生出两支并蒂的莲蓬,然后渐渐干枯,然后把它的种子撒在池塘中,于是,明年或者后年,会有一群并蒂莲开出来。这不过是个愿景,我知道,但凡被称为愿景的东西,大多数都有些乌托邦,可望而不可即。

遇上几个摄影人,聊了几句,其实男人也一样,喜欢抢着发言,尤其是当你一把抠到他们的“痒”的时候。我有个经验,不要和人,尤其不要和男人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件是与他们谈做菜,每个人都是高手,都有自己的绝世理论,而且在谈话中,一定是听不见别人都讲了些什么,或者即使听见也有如东风射马耳,听而不闻。第二件就是谈摄影,彼此不是一个师傅下山的,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杀法。你就不该掺和这件事,听他们自个说罢了。所以我在平日里,在群里,陷入了讨论之后,便选择静默,这种纷争绝对不会有结果的,掺和进去便是自取其辱。

沿着湖岸来回拍了一组,有摄友问,团城山公园的荷花开了没?我一直也没去团城山公园,今天时间还早,去看看也行。待到了汽车站,想,还是去买菜扫街的好。因为我把自己的卡片机设置成为了黑白模式,用纯黑白扫街,而不是做后期可能更真实一点,于是搭乘了16路到了新百农贸市场。本地最近菜价可能已经跌倒临界点,非常便宜。市场后面有一家江北来的大菜摊,豇豆已经卖完了,留了一些人家挑剩的,女人说,一元钱都给你。豇豆有点泡了,但泡了的豇豆也挺好吃。一元钱一大袋,何乐不为呢。

还有一家卖茄子的,一元钱一斤,一斤起步。捏了捏,挺软和,软和的茄子才是嫩茄子,买了两元钱的。又有卖丝瓜,一元五毛一斤,这就买了两斤丝瓜。家里头还有黄瓜、芜湖椒、洋葱和毛豆,独自一人,可以吃一个礼拜都不用买菜。

中午烧了半片猪脚,一盘洋葱炒茄子,一盘豇豆。吃得很开心。

发一组今天的扫街片。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