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丰田、大众这么强,就是造不好电车呢?是他们不想赚中国人的钱了?

乌鸦君的汽车观察 2025-01-02 16:35:49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选电车的时候,国产品牌琳琅满目,小鹏、比亚迪、蔚来…个个都能打。但丰田、大众呢?怎么看都有点跟不上节奏的样子。你说,它们可是全球顶级车企啊,真的不想抢电车市场这块大蛋糕?还是说,另有隐情呢?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件事。

提到这个问题,大众的普遍观点是认为不屑:觉得这玩意不过是“昙花一现”,不值得去投入。毕竟,电池、电机、冰箱彩电大沙发有什么难的,丰田、大众分分钟就可以搞。内燃机、变速箱、底盘才有技术含量,这些都是虚的!但现实还真不是如此——因为某种程度上看,他们比我们还迫切。以2023年为例,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慕尼黑汽车展会上就提到:

要加速充电基础设施的普及,以保障1500万辆汽车在路上为前提;要强化电池的制造,支持ACC、Northvolt、CATL以及所有大型德国汽车制造商投资电池工厂…并将其上升到技术主权的高度。

一个国家领导人亲自为电车站台,还推动相关政策,力度怎么看都不小吧?与此同时,各大传统车企也不甘落后。大众、丰田、宝马、福特……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字的品牌,都在搞电气化转型:计划在2030年前后,不同程度的停止油车,或者说减少油车的生产!就这些公司投在汽车电气化上的钱,加起来3000-4000亿美金是有的——说不重视,肯定站不住脚。

他们真正做不好的原因在于:产业链的转型太困难了!举个最接例子,你有没有试过搬家?每次收拾东西,总觉得“挺简单的嘛”。直到真开始动手才发现:卧室的衣柜拆不掉,厨房的锅具太多,连冰箱也要找专业人员帮忙搬。看似简单的一场“搬家”,实际每个环节都牵一发动全身,耗时耗力。对于丰田、大众这样的传统车企来说,转型电车就是类似“搬家”,甚至比这还要复杂百倍。因为他们过去几十年建立的产业链,根本就是为燃油车量身定制的——想要改变,真的很难。

以供应链为例,这些巨头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供应商,可能已经合作了几十年了,规模大到不可思议。现在忽然让他们开发电机或电控系统,不仅技术储备不够,还会影响成本控制。旗下的研发团队更是如此。以丰田为例,之前一直直押注混合动力技术,在全球销量上也很成功。但这套研发体系,要彻底切换到纯电或者插混平台,需要重新搭建架构、团队,甚至淘汰许多员工。不仅如此,整个转型还涉及巨额的资产调整。以大众为例,它们仅在德国有数十家工厂,以前的燃油发动机生产线、工人技能、甚至物流体系,几乎都无法直接复用到电动车上。光这些沉没成本,如何处理这些人、机器、技术,都让人头疼!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想,那就直接“硬刚”呗。大不了砍掉燃油车的旧产业链,换个全新的纯电路线——从头开始呗。但事情哪有那么简单?就像现在海鲜很流行,你家的餐厅准备转型做海鲜自助。但去本地的菜市场逛了一圈,发现根本就没人卖海鲜原材料,你怎么搞?对于丰田、大众这样的传统车企来说,他们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因为本土都这样的供应商,或者说供应商极其孱弱,那自己怎么玩?总不能做全产业链吧!

所以,很多零部件,他们现在都不在本国找了,直接“用中国的东西”。再看充电基础设施,虽然德国总理朔尔茨喊了很多口号,但现实很骨感。以德国为例,2023年全德公共充电桩总数还不到9万个,而中国的数量早就超过了100万个。这么大的差距,你说消费者真买了车,开出去没地方充电,怎么办?更别提整个上下游的配套了。以日本为例,它们的零部件供应商,长期专注内燃机核心部件。电机、电控、电池这些东西不是没能力做,而是量产化的效率完全跟不上。等它们慢吞吞地转过身来,国内企业早就跑远了。

说白了,丰田、大众不是不想干,而是整个“生态圈”不允许它们快速调整。大环境的落后,就像一群人扯着它们的后腿,让它们心有余而力不足。转型这事,急不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