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常玉:痴迷女人裸体,画上百幅卖不出去,死后一幅画卖3亿

迭里迷史 2024-10-11 14:04:52

前言

1966年8月12日,巴黎的一间简陋公寓里,煤气味很重,年迈的中国画家常玉躺在地上,胸口放着一本书,腿上绑着厚纸板。

这个名字在当时或许默默无闻,然而几十年后,却在艺术市场掀起惊涛骇浪,他的画作屡屡拍出天价,成为收藏界的传奇。

这巨大的反差,令人唏嘘,也引发了人们对常玉人生和艺术的深度思考,他究竟是谁?

为何生前落魄,死后却声名鹊起?

画家常玉

常玉出生于四川顺庆一个富裕的书香世家,父亲是一位颇有名望的画师,从小便引导他进入绘画的世界。

他家里条件好,给他提供了很多学习资源和开阔的视野,之后,他师从“晚清第一词人”赵熙学习书法,又进入上海美专和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深造,这些经历都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0年,中国正流行出国留学,19岁的常玉也去了巴黎,那时候的巴黎是艺术界的中心,吸引了很多追梦的年轻人。

和为了生计而奔波的徐悲鸿、林风眠等人不同,常玉无需为金钱担忧,他可以尽情地享受巴黎的艺术氛围,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

他甚至放弃了去巴黎国立美术学校读书的机会,只是因为学校要求打卡考勤,这种对自由的执着,贯穿了他的一生,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艺术风格。

常玉选择了更加自由的私人美术画馆,在那里,他可以不受拘束地进行创作,他用中国的毛笔作画,将人物,无论男女老少,都以裸体的形式呈现,这种大胆的尝试在当时的巴黎画坛独树一帜。

他的画笔随意流畅,几笔简简单单就勾勒出一个个生动的女性身体,自然而不造作,这种独特的风格很快为他赢得了声誉,每次作画,身边总是围满了前来观摩的人。

24岁那年,常玉在巴黎秋季沙龙展出了自己的作品,还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一些巴黎的画商也渐渐注意到了他。

他很快在巴黎画坛脱颖而出,成了耀眼的新星,这时,徐悲鸿还在画室里认真练基本功。

这鲜明的对比,也预示了他们未来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一个选择归国,投身于艺术教育事业,一个则选择留在巴黎,继续追寻自由的艺术梦想。

常玉的艺术才华,很快得到了巴黎艺术界的重要人物——侯谢的赏识,侯谢是个有名的收藏家,还帮毕加索和杜尚这些艺术大师打理事务。

他慧眼识珠,发现了常玉作品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并预言常玉将在艺术界取得更大的成就,侯谢帮常玉认识了毕加索和马蒂斯等艺术大师,他们还一起交流了创作心得。

毕加索对常玉的才华非常欣赏,甚至亲自为他画了一幅肖像画,这无疑是对常玉艺术的极大肯定,然而,命运的转折点也随之而来。

1931年,国内形势发生巨变,常玉家的企业倒了,经济来源断了,常玉也失去了以前的从容和自在。

经济压力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艺术和生活,与此同时,他的婚姻也亮起了红灯。

他与巴黎贵族女子玛素的婚姻,最终因为常玉对艺术的过度执着和不羁的生活方式而破裂,他沉迷于绘画,流连于各种模特之间,忽略了家庭的责任,最终导致了妻子的离去。

这对于常玉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也让他更加沉浸于艺术创作,试图在其中寻找慰藉和解脱,常玉卖画全凭心情,这让他和画商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他不太在乎钱,只希望作品能遇到真正懂它的人,他不愿意和不懂艺术的商人讨价还价,觉得这样做是对艺术的不尊重。

这种与市场规则格格不入的行事风格,最终导致了他与画商的合作破裂,也使他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孤独的灵魂

侯谢曾经是常玉最重要的支持者,然而,由于经济上的纠纷和创作理念的差异,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这使得常玉在巴黎的艺术之路更加举步维艰,他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支持和人脉资源,不得不独自面对残酷的现实。

常玉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生活,只能放下艺术家的架子,到处找活干,他以前在餐馆当过服务员,给出版社画过中国菜谱,还做过水泥工和陶艺工,甚至为仿古家具厂画过彩漆屏风和器物。

这些与艺术毫不相关的底层工作,与他曾经在巴黎的风光无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然而,即便在如此困境中,常玉也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他手头资源有限,但创作热情不减。

他请不起模特,就用时尚杂志上的女性图片当素材;买不起颜料和画布,就用便宜的油漆和纤维板画画,甚至在同一件作品上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这种对艺术的执着和坚持,令人敬佩,也展现了他内心的纯粹和对艺术的热爱,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很欣赏常玉的才华,一直想帮助他重新回到画坛。

他掏腰包给常玉办了个展览,结果却一团糟,29幅画一幅都没卖出去,失望的常玉将这些画作全部赠予了弗兰克,多年后,这些作品都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

这次展览的失败,再次凸显了常玉的艺术与当时的市场需求之间的巨大鸿沟,他追求的是艺术的纯粹性和精神性,而市场则更注重作品的商业价值和装饰性。

之后的几十年,常玉的生活一直很困苦,但他似乎并不在意物质上的匮乏,他更看重的是精神上的自由和艺术上的追求。

他就像一位孤独的行者,在喧嚣的尘世中,守护着自己内心的那一方净土,1956年,中国文化艺术代表团访问巴黎,并邀请常玉回国任教,然而,他拒绝了。

几年后,台湾也有人邀请他去台北定居,他依然拒绝了,他似乎更愿意留在巴黎,这个他曾经辉煌过,也落魄过的地方,继续他孤独的艺术之旅。

常玉晚年身体不好,生活也很困难,但还是坚持创作,他的最后一幅画《孤独的象》,可能是在映射他自己的人生。

画中孤独的小象,行走在苍凉的旷野之中,没有同伴,也没有明确的方向,仿佛迷失在茫茫人海中。

这幅画,充满了象征意味,也表达了常玉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由的渴望,常玉的艺术风格,融合了中西方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个人特色。

他的线条流畅自然,色彩内敛含蓄,作品中充满了东方意境,他笔下的裸女,并非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性感和诱惑,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表达。

他用简单的线条,画出了女性身体的曲线和姿态,展现出自然的美和生命力,他的花卉和动物作品,也同样充满了灵性和生命力,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常玉的性格,或许是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他“不合时宜”,不愿妥协,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不迎合市场需求,也难以与人相处,他追求的是艺术的纯粹性,而不是商业上的成功。

这种性格,让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加艰难,但也使得他的艺术更加独特和珍贵,常玉的离世,是艺术界的损失,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常玉死后,他的艺术作品却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画作价格屡屡拍出天价,成为收藏界的热门。

这或许是一种讽刺,也或许是对常玉艺术价值的最终肯定,他的作品,超越了时代和地域的限制,在今天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并引发人们的共鸣。

结语

常玉的一生虽然历经苦难,但他对艺术的热爱和坚持,真的很让人佩服和学习,他用生命展示了艺术的真正意义,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