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坛风流谱——国学泰斗章太炎外传

凡旋聊历史 2024-03-01 18:39:00

北京国子监——大成殿

清末民初,欧洲列强大炮轰开了大清国门后,大批西方学者蜂拥而至,国内许多有识之士游学欧美,中西文化出现了猛烈的碰撞。面对西学的入侵和“欧化主义”的刺激,国内学界开始从世界文化格局中反思传统文化。几千年来延绵不绝的中国传统文化被提高到了一个重要地位,冠以“国学”的称谓。提倡“国学”,保护“国学”的呼声此起彼伏。从此“国学”一词开始流行。早在上个世纪初期,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就创办了“国学讲习所”,堪称近代国学研究的第一人。太炎先生国学造诣精深,涉及经学、历史、哲学、文学、政治学、语言学、文字学、音韵学、逻辑学等诸多学科,可谓大百科全书式的一代宗师,培养了数百名学术弟子,大有天下儒林盟主之势,被誉为近代国学泰斗。

章太炎像

一、名师高徒,维新图强

同治七年戊辰年十一月三十日(1869年1月12日),章太炎出生于浙江余杭县一户书香人家,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父章濬曾任县学训导,并担任杭州诂经精舍监院多年。太炎自幼天赋异禀,却患有羊癫之疾。九岁时,随外祖父朱有虔习诵儒家经典。朱有虔出身望族,家学渊博,是海盐尚胥里朱氏的第二十四孙,素有反清排满思想。十三岁时,太炎随父亲学习古代历史、哲学和音韵学,自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十六岁时,遵从父命参加“童子试”。试题为:论灿烂之大清国。耳闻目睹大清帝国的腐朽羸弱,章太炎激扬文字,在试卷里疾呼:“吾国民众当务之急乃光复中华也”。这在当时可是“杀头”之罪。幸好主试官只以他癫痫症发作为由,将其逐出考场了事。

余杭章太炎故居

光绪十六年(1890年),父亲病故,他到杭州诂经精舍拜俞樾为师。俞樾是从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一脉相承下来的清代著名朴学大师,学问博大精深。章太炎敏而好学,晨夕无间,深得老师赏识,被视为高徒。因仰慕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绛(顾炎武)的学识为人,他改名为绛,号太炎,后被称为"太炎先生"。求学期间,章太炎将自己的读书笔记整理编成《膏兰室札记》和《春秋左氏读》两书,奠定了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光绪十八年(1892年),25岁的章太炎未娶妻先纳妾,正室虚位以待,收婢女王氏为妾,后生育三个女儿。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清廷战败。次年,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民族危机深重。两年后,满怀济世理想的章太炎毅然辞别俞樾,走出书斋,结束了诂经精舍前后八年的求学生涯。

清代著名朴学大师——俞樾

当听到康有为等人掀起改良运动,设立强学会,章太炎逐"寄会费银十六圆入会"。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应维新派主办的《时务报》主编汪康年邀请,30岁的章太炎前往十里洋场上海出任该报编辑,受到主笔梁启超等人的欢迎。章太炎久仰梁启超大名,与其共事甚为高兴。他在报上发表许多宣传改良的文章,呼应康梁的政治主张。不久,梁启超等倡言孔教,且把康有为称作“康圣人”,章太炎甚为反感。他敏锐地觉察到康有为是一个梦想成为帝王之师和孔教教主的自大狂,有假托孔子之名迎合其政治需要的企图。眼见康门弟子成天恭维老师的百般言行,章太炎火冒三丈,公开揭露抨击,竟遭到梁启超等人的拳脚围殴。这次事件最后以章太炎抽了梁启超一记响亮的耳光,退出《时务报》而结束。

上海外滩——海关大楼旧址

当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武汉创办《楚学报》,保皇党人梁鼎芬为主编,聘请已在杭州《经世报》任职的章太炎为主笔。《楚学报》第一期出版前,梁鼎芬嘱咐章太炎撰文。本以为章太炎会写出一篇为张之洞歌功颂德的文章,谁知他却写了一篇六万多字的《排满论》。梁鼎芬看得目瞪口呆,连呼“反叛反叛,杀头杀头”。他禀报张之洞按律治罪。张氏幕僚向张之洞建言:总主笔是您聘任,若因《排满论》一文酿成大案,则必受牵连,朝廷必先问罪于您。而章太炎原本患有狂疾,是一个“疯子”,是否以《排满论》是在他的狂疾发作后所写为由,将其解聘并驱逐出境。张之洞点头默许,逐将“章疯子”赶出武汉。从此,章太炎“章疯子”一号不胫而走,逐渐传了开来。

湖广总督——张之洞

二、反清排满,蒙冤入狱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六君子遇难。而曾经积极鼓吹维新变法的章太炎也被列入通缉名单。他逃亡台湾转赴东京,与同被通缉的梁启超等人和好,并与孙中山见面。受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章太炎抛弃了改良思想,走上反清的道路。1901年,章太炎潜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的编务工作。8月10日,他发表了《正仇满论》,矛头直指清廷及保皇派,再遭清廷追捕。章太炎避祸苏州,在东吴大学任教,朝出暮归,专心讲学。他在苏州出版自己第一部自选的学术论文集《訄书》。“訄”乃逼迫之意,出自《说文》。《訄书》由梁启超题签,代表了章太炎经学史学化的古文经学思想的确立,体现了先生早年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主张。

东吴大学

此时章太炎的恩师俞樾年逾八十高龄,寓居苏州曲园。一贯和蔼可亲、温文尔雅的老人竟无法原谅他这个叛逆的弟子,曾公开声明“曲园无是弟子”。一日,章氏往谒,遭其斥骂:“背父母陵墓,不孝;与人书指斥乘舆,不忠。不孝不忠,非人类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突遭老师的痛斥后,章太炎竟不顾师生情义,当场反唇相讥,拂袖而去。随后,他写了《谢本师》,向世人公开宣告师徒关系的断绝。1902年章太炎流亡日本。孙中山在中和堂为他举行兴中会党内部结盟形式的欢迎会。俩人正式定交,建立友谊。光绪二十九年二月(1903年3月),清廷取消了通缉令。章太炎回到上海,在蔡元培创设的爱国学社任教。他先后在革命党人章士钊任主编的《苏报》上发表了多篇具有强烈民主革命色彩的文章,并结识了十七岁的革命党人邹容。

孙中山像

邹容四川巴县人,早年赴日留学,投身民主革命。他少年老成,见解卓著,与太炎两相投契,亦师亦友,亲密无间。此时,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发表了《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提出立宪可以避免革命造成的惨剧,强烈宣扬中国只能立宪,不能革命。鼓吹光绪帝复辟,反对革命党公开攻击满族统治者。一石激起千层浪。此文给如火如荼的民主革命浇了一盆冷水。保皇者奉其为圣经,革命者骂其为谬论。一场中国近代史上三大论战之一的保皇派与革命派腥风血雨的文字缠斗就此拉开了帷幕。1903年上半年,章太炎写了一封公开信《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康有为"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主张。指出光绪帝只是"未辨菽麦"的"小丑",如果一旦复辟,必然将中国引向灭亡。

章太炎书法

章太炎认为:"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革命非天雄、大黄之猛剂,而实补泻兼备之良药矣"。章太炎这篇宏篇大作的横空出世,大义凛然,酣畅淋漓,成为了这场论战中革命派的经典之作。不久,邹容写成《革命军》一书,章太炎为之作序,说"夫中国吞噬于逆胡二百六十年矣,宰割之酷,诈暴之工,人人所身受,当无不昌言革命"。后《苏报》将邹容的《革命军》与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合刊发行,并发表系列评介文章,为之声扬,震动朝野。清廷照会上海英租界当局,要求 以"劝动天下造反"等罪名逮捕章太炎等。清史最后一次文字狱《苏报》案爆发了。案发前,蔡元培、章士钊等人逃离上海。邹容也劝章太炎避祸外地,他笑一笑说:“革命必流血,吾之被清政府查拿,今为第七次矣”。

革命党人——邹容

当几个凶狠的巡捕叫嚣着冲了进来,一个小头领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拘票,高声念着章太炎、蔡元培、章士钊等人的名字,不等小头领念完,章太炎向前逼近一步,高声说:“其他人都不在,要拿章太炎,就是我”。此等从容风范,直追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章太炎、邹容被捕后,被判入狱三年。他为人狂傲,笔耕不缀,就是在狱中,也不肯闲着。1904年慈禧79大寿,章太炎专门写副长联嘲寿:“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其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1905年4月3日,年仅20岁的邹容不幸病死于狱中,章太炎悲愤不已。1905年8月20日,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合并而成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任总理。

日本樱花

三、宏奖光复,不废讲学

1906年6月29日,章太炎三年刑满出狱,孙中山派员至沪迎其赴日,并在东京组织二千人欢迎。在同盟会会员孙毓筠的介绍下,章太炎正式加入了同盟会,并被委任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主编。孙中山于1894年创立的兴中会比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早一年。但兴中会的机关报《民报》比维新派梁启超主持的《新民丛报》《清议报》无论在声势和影响上均不能相抗衡。《民报》急需一个在资历、声望、学问、文章上全面压倒对方的旗手和主帅。在当时革命党人阵营中,最有资格的无疑是章太炎了。就走上政治舞台之前的学问功底而言,章太炎是超出于梁启超之上的。梁启超的文章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但不免被讥评为“野狐禅”。章太炎的文章虽然艰深古奥,玄机暗藏,却能传递着比文章内容远为丰富的哲理,对知识阶层的人们有着特殊的魅力。

维新派首领——梁启超

在主编《民报》期间,章太炎先后发表了《革命之道德》《讨满洲檄》等文章,宣扬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批驳《新民丛报》保皇派的陈腔滥调,向改良派发起猛烈的进攻。他运用手中如椽大笔,迫使梁启超等立宪派人士把持的《新民丛报》停刊,不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喉舌。1906年12月,同盟会在国内发动第一次大规模的萍浏醴武装起义后,清廷要求日本当局引渡孙中山。日方劝孙中山离开日本并出部分费用。之后,孙中山带着这笔费用离开日本,日本向清廷通报已将其驱逐出境。此事引起章太炎、陶成章等人与孙中山产生了严重的隔阂,认为孙中山“受贿”、“被收买”。继而,素有驴性的章太炎误信“孙中山贪污革命公款”的传言,竟当众大骂:“孙文逆贼”!要求其引咎辞职。引发了同盟会内部的纷争。

光复会骨干——陶成章

1907年12月,章太炎辞去《民报》主编之职,后与陶成章等在东京重组光复会,章太炎任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与同盟会分裂。章太炎"宏奖光复,不废讲学"。他在东京开设国学讲习班,由提倡光复转入专心论学。曾在《民报》上以文学鼓吹革命的黄侃正式拜师章太炎,成为章氏门下大弟子。后人将黄侃与章太炎并称为 “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和“传统语言文字学承前启后的人”。同时师从章太炎的还有周氏兄弟、汪东、朱希祖、钱玄同、许寿裳等人,师徒之间结下深厚的友谊。章太炎先后在《国粹学报》上发表若干学术文章,并著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齐物论释》等。其中《国故论衡》为近代学术史上有数之巨制,开辟了汉语言文字学、经学、文学及哲学、心理学的现代化研究的先河。

东京——日本皇宫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八月十九),武昌起义成功。在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共同策划下,于11月3日光复上海。章太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光复会与同盟会本是同根并蒂,虽然当时两会首领龃龉不断,但为反清大业,尚能共事。而江浙独立后,两会为争权夺利,矛盾日深,相斥相煎,终致火拼。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聘任章太炎为总统府枢密顾问,他竟拂袖而去。随即扬言“革命军起,革命党消”,主张解散同盟会。1月3日,他在上海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分化瓦解同盟会的力量。后与以张謇为首的预备立宪公会联合而成统一党。1912年1月14日(辛亥年十一月二十六),同盟会陈其美派人在上海法租界金神父路广慈医院枪杀光复会骨干陶成章,光复会群情激愤,从此,章太炎几乎是逢孙必反。

章太炎书法

四、驴性不改,渐行渐远

南北议和告成后,袁世凯不愿离开老巢北京南下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驴性不改的章太炎却附和袁氏,主张建都北京,认为"中国本因旧之国,非新辟之国,其良法美俗,应保存者则存留之,不能事事更张也"。当袁世凯如愿以偿地以电报向南京参议院宣誓,在北京就职大总统后,他给了章太炎一个总统府高等顾问的头衔,委任其为东三省筹边使,并授予二级勋章一枚。1912年3月,同盟会川籍会员在南京举行四川烈士追悼会,孙中山前往参加,章太炎送去一副挽联讥讽:“群盗鼠窃狗偷,死者不瞑目;此地龙蟠虎踞,古人之虚言”。8月,孙中山将松散的中国同盟会改为国民党后,章太炎又将统一党与民社等合并为共和党,推黎元洪为理事长,与国民党分庭抗礼。

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

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于1913年3月被袁世凯刺杀身亡后,虽然章太炎有所醒悟,但在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时,章太炎却说"讨袁者亦非其人"。他既骂袁世凯"用心阴挚,正与西太后大同",又说孙中山"与项城一丘之貉"。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取缔了国民党,孙中山等逃亡日本。章太炎却决意北上面见袁世凯以讨取说法。袁氏避而不见,他恼羞成怒,竟"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之包藏祸心"。他以为"吾虽微末,以一身撄暴人之刃,使天下皆晓然于彼之凶戾,亦何惜此孱形为"。面对章太炎的狂妄,袁世凯欲杀之。幕僚向他建言:“武皇读骆宾王之檄文,犹许为人才;燕王受方孝儒之口诛,尚欲其不死。章之文章学术不可多得,无罪而戮之,公之智岂在燕王武皇之下?”袁闻之动容乃止,将其软禁于北京龙泉寺。

北京西山——龙泉寺

章太炎曾绝食"以死争之",自云:"不死于清廷购捕之时,而死于民国告成之后,吾何言哉"!慑于章太炎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袁世凯并没有为难他,反而每月给他五百银元,雇厨子一人、听差两人以供侍奉,可谓是囚徒中的“贵族”。为表达胸中的愤懑,章太炎竟在案几上写满“袁世凯”三字,每天都要用木杖击打数次,称为鞭尸,足见其愤世嫉俗的狂士性格。幽禁期间,章太炎虽然被禁止出京,但其仍有讲学、著书等自由。1913年12月9日,他在北京化石桥共和党本部,以“国学会”之名开讲国学,时间约一个月。他以讲学作书自娱,为第二批章门弟子吴承仕等人讲学不辍,完成了《章氏丛书》的初编。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妄图称帝,派人请章太炎写"劝进书"。

章太炎墨宝与题跋

他奋笔疾书:"某忆元年四月八日之誓词,言犹在耳。公今忽萌野心,妄僭天位,非惟民国之叛逆,亦且清室之罪人。某困处京师,生不如死!但冀公见我书,予以极刑,较当日死于清朝恶官僚之手,尤有荣耀!" 章太炎仗义执言,视死如归,被时人称为"民国之祢衡"。袁世凯气得冒烟,只好自嘲说:"彼一疯子,我何必与之认真也!"民国五年(1916年)6月6日,称帝仅83天的袁世凯在内忧外患中死去,黎元洪继任总统,章太炎才被释放。而当段祺瑞操纵的北洋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已在东京另组中华革命党的孙中山回国发动护法运动时,章太炎与孙中山合作,出任由孙中山任大元帅的护法军政府秘书长。

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大楼旧影

当护法运动失败后,国家陷入军阀混战的泥淖之中。章太炎却提出建立联邦制的设想,又与孙中山意见相左。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在上海法租界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章太炎组织了辛亥革命同志俱乐部,再次游离革命,于1922年4月至6月应江苏省教育会的邀请,在上海开启其第三次讲学之旅。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宣布国共合作,他公开反对。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停灵在西山碧云寺。碧云寺当年是明代大奸臣魏忠贤扩建的,其党羽曾在此为魏氏建衣冠冢。章太炎给孙中山的挽联是“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他不满于孙中山与苏俄合作,以此联痛骂国共合作,讽刺那些尊崇孙中山的人为魏忠贤的义子。

北京西山——碧云寺

五、理想破灭,魂归书斋

在国民革命军即将北伐时,章太炎还对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等新旧军阀充满期望,曾通电全国,反对蒋介石誓师北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章太炎采取不合作态度,自命为“中华民国遗民”,曾遭国民党上海党部通缉。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全国的"形式统一"。61岁的章太炎经历了一次次的梦想破灭后,终于失去了对政治的热情,现实让他回归书斋。1931年6月,上海滩大亨杜月笙在老家高桥建造的杜家宗祠即将完工。欲求当代名人的墨宝,并请大律师章士钊为其“掌眼”。章士钊开出的名单第一名就是章太炎。杜月笙托人请其题字。章太炎与杜月笙交情不菲。听到来人说明来意后,二话没说,就写了一篇洋洋千言的《高桥杜氏祠堂记》。

上海高桥杜氏藏书楼

章太炎将杜家之渊源和杜月笙之懿德赞美的淋漓尽致。章士钊看了不禁感叹:“真是传世之作!”杜月笙非常高兴,派人给章太炎送去了一大包墨金,并邀请他参加杜家宗祠落成庆典。“九·一八”事变后,章太炎再度出山,为中华之事操心。他重新回到了人民的立场, 强烈谴责蒋介石的卖国罪行,赞成与共产党联合抗日。1932年一二八淞沪大战爆发。章太炎愤怒之下,北上面见张学良请求抗战,并在燕京大学发表演说,号召青年拯救国家的危亡。后与马相伯联合发表“二老宣言”,反对日本侵占我东北领土。同时他更加关注国学,说:“日本侵略者想要灭亡中国,中国人应当加紧研究本国灿烂文化,发扬民族主义精神,唤起爱国主义思想”。

章太炎书法

当年秋天,章太炎在苏州锦帆路买下一幢中西式洋房,创立章氏国学讲习会,招收最后一批学生,并出版学刊《制言》,作为其晚年传递薪火之阵地。他潜心于国学研究,欲“甄明学术,发扬国光”。认为 “夫国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不与他国同者,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二者国之特性,不可失坠者也”。著书讲学成为他晚年抚慰心灵的主要方式。蒋介石曾派人慰问,并赠万金以助学。在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开办前后,入章门为弟子的有:王謇、潘景郑、朱季海、沈延国、王乘六、诸祖耿、王仲荦、徐瀓及徐复、汤炳正、姚奠中、李恭、金德建、孙立本、柏耐冬等。章太炎晚年学术由汉学转向宋学及王阳明之心学,而其经学研究亦更注重魏晋经学,上窥两汉经学之不足,撰有《汉学论》。

杭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旧址

章太炎对早期东京讲学时的第一代章门弟子尤为所重,曾戏用太平天国的王号,把东京讲学时的黄侃、汪东、朱希祖、钱玄同和北京讲学时的吴承仕等五位弟子称为天王、东王、西王、南王、北王。五人之中各师承一端而又自成学派。他早中期培养的弟子如黄侃、汪东、朱希祖、钱玄同、周作人、吴承仕、沈兼士等均为苏州讲习会的发起者且多兼讲师,相较于东京讲习,苏州讲习虽“学子根柢浅薄,求如东京之盛,不可得已”,但其所吸纳的弟子是章门的有力补充。两者意义同样重大,前者是开始,后者则是承上启下。第二代、第三代章门弟子的形成,奠定了章太炎儒林盟主的地位。

章太炎与部分章门弟子,前排右起:朱希祖、钱玄同、章太炎、刘半农、马裕藻

1936年6月7日,章太炎因受鼻窦癌折磨突然昏倒。6月14日进入弥留状态。他的弟子高高低低跪满了卧室外的空地,每人手举一支点燃的香,低声啜泣着。7点45分,屋内传出章太炎夫人汤国梨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弟子们知道他走了,嚎啕大哭,悲声震天。章太炎先生病逝于苏州锦帆路寓所,享年69岁。7月9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将其葬于杭州西湖畔明末抗清英雄张苍水的墓侧。弟子们给他的挽联是:素王之功不在禹下,明德之后必有达人。章氏一生著述甚丰,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杭州西湖畔——章太炎墓

1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