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达摩院终于公布了关于2024年全球数学竞赛复赛成绩以及姜萍事件的调查结果,我记不得这件事的具体时间情况,只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知道是否比预计中推迟了正常公布的时间。
不出所料的是姜萍未获决赛奖项,而对于姜萍初赛成绩的解释,则是一个“很简单”的作弊行为,“据调查了解,王某某在预赛中对其指导的学生提供帮助,违反了预选赛关于禁止与他人讨论的规则,这也暴露出竞赛赛制不够完善、管理不够严谨等问题。”
与姜萍获奖时铺天盖地的各种舆论不同的是,这件事的调查结果如此简单明了,于是,便有了透视这个“阴谋论”的必要性。
姜萍获奖这件事之所以当时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根本原因是社会对“屌丝逆袭”剧本的热衷,而对该类剧本的热衷程度,则取决于社会中不平等状态的严重程度,当时社会对姜萍获奖事件超乎寻常的关注,说明了两个基本原因,一是中国当前社会的不平等程度已经异乎寻常地高,另一个则是社交媒体的发达提供了社会基层群体发声的渠道。
而当时舆论形式的“阴谋论”属性,则代表了中国社会对这类叙事方式的热衷,“阴谋论”叙事从某种角度看是世俗社会的日常,之所以中国社会表现出“更大”的热衷性,可能与中国传统社会的习惯与关。
当时阴谋论叙事的主要方向与阿里公司有关,这也与一般阴谋论叙事的特征有关,阴谋论天然地指向拥有最高地位的那个人或机构,在姜萍获奖事件这个单纯社会事件中,阿里毫无疑问是拥有最高地位的那一个,当然也就毫无问题地成了那个倒霉的“背锅侠”了。
“阴谋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对自身最有利的方式结束,比如或者是无法证明或证伪的一团浆糊,或者是在出现了权威结论后的迅速遗忘,或者干脆就采取对权威结论的不承认,估计这一次阿里达摩院姗姗来迟的调查结果估计也谈逃不出上述几种可能性,至于到底如何,我们且慢慢看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