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辞华美,讲究对仗的六朝骈文

草木易春 2024-09-24 18:50:47

骈文,又称骈俪文、骈偶文、骈体文,始于汉、魏之间,盛行于六朝之间。骈文有严格的格式要求,讲究对偶。骈文的对仗从“骈”字的字形上可以窥见一二。“骈”字意为两匹马并驾齐驱,如同骈文中对仗工整的两个句子。

汉赋的兴起为骈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赋文需要押韵,而骈文不需要。骈文相比于赋文,在对仗上要求更加严格。讲究押韵的骈文可以称为骈赋。骈文具有诗歌的特征,讲究对仗,又有些像散文,可以叙事。但是散文和骈文有明显的区别。散文既不要求对仗也不押韵。

《文心雕龙》在丽辞篇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大量使用丽辞,形成了骈文的文体。”又将丽辞分为言对、事对、反对、正对。可以说,骈文是在文人使用丽辞基础上形成的文体。丽辞也大量存在于诗歌和对联等文体中。

骈文化的倾向虽然在魏晋以前已经出现,当时的散文已经高度骈化。但是骈文的正式成形算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有西晋陆机的《演连珠》五十首:

“臣闻日薄星回,穹天所以纪物;山盈川冲,后土所以播气。五行错而致用,四时违而成岁。是以百官恪居,以赴八音之离;明君执契,以要克谐之会。

臣闻任重于力,才尽则困;用广其器,应博则凶。是以物胜权而衡殆,行过镜则照穷。故明主程才以效业,贞臣底力而辞丰。”

臣闻髦俊之才,世所希之;邱园之秀,因时则扬。是以大人基命,不擢才于后土;明主聿兴,不降佐于昊苍。

臣闻世之所遗,未为非宝;主之所珍,不必适治。是以俊乂之薮,希蒙翘车之招;金碧之岩,必辱凤举之使。

“连珠”是一种骈俪文。而《演连珠》是典型的四、六句骈文。文中每句不是四个字,就是六个字。

02

骈文讲究对仗、用典,辞藻华丽,讲究形式技巧,具有很好的情感渲染和艺术表达效果。骈文追求对仗,后来常用四六字句,又被称为"四、六”文。用典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在文中引用前人的语言或者实事成果。如唐代庐照邻的《杨明府过访诗序》:"素雪乘舟,访戴逵于江路。犹名高好事,迹标良史。”这里引用的是王徽之大雪之夜寻访戴逵的事迹,并多次提到了司马相如、陶潜的事迹,表达自己的一些向往田园生活的隐逸思想。用典的修辞手法往往有抒情言志的作用。

六朝至唐宋时期出现了许多骈文名篇,如庾信的《哀江南赋》、江淹的《别赋》、王勃的《滕王阁序》等等。到了后期,有的骈文越来越拘泥于追求格式工整,严格遵守四、六句的格式,而不顾述事不畅,内容贫乏。

虽然唐宋时期,骈文还在流行,但当时掀起了一场古文运动。因为有些骈文过度追求对偶、对仗的格式,限制了内容,一些文学家,如北宋欧阳修就很反对骈文,大力提倡形式自由的散文。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