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年男子扬言没三亿不拆吓走开发商,又闹上法庭:为啥不开发我家

番茄土豆谈古今 2024-12-09 08:46:39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很难办

谁能想到在深圳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竟然还藏着这样一个"网红钉子户"。

十多年前湖贝村改造如火如荼,开发商开出了1000万加8套回迁房的超高价码,可这位业主却狮子大开口要价3亿。

如今周边早已是繁华商圈,他却只能在这座破旧的三层老楼里,靠收租每月赚个2万块钱。

这位曾经的"钉子户"到底经历了什么?

为什么现在又主动起诉开发商呢?

站在玉兰坊31号楼下,远远望去这座破旧的三层小楼就像一颗镶嵌在钻石项链中的石子,显得那么格格不入。

楼体斑驳的外墙上,密密麻麻爬满了各种管线,就像盘根错节的树根,无声地诉说着这座老楼的沧桑。

四周的高楼大厦仿佛都在俯视这个"异类",它的地基比周围足足高出2米,就像一个倔强的老人,执拗地昂着头。

这座建于80年代的老楼,由两栋相连的建筑组成,外部还能清晰看到那条年代久远的连接楼梯。

现在的房主把每层原本的大间都分割成了3到4个小单间,总共塞进了十几户租客。

这些单间月租金在1000到1600元之间,看起来房主每月能收入2万元,似乎也不算少?

但实际情况却不那么美好。

老化的污水管道经常堵塞,危险的电路系统随时可能出问题,维修费用像无底洞一样吞噬着收入。

更让人心塞的是,曾经拒绝了天价补偿的房主,如今只能眼睁睁看着周边的房价一路飙升到每平米10万元。

有时候当凌晨寂静的时候,整栋楼都能听到排水管发出的"咕噜咕噜"声,仿佛在嘲笑这个错失良机的决定。

而那些从楼体裸露的电线时不时迸发出的火花,则像是在提醒着安全隐患的存在。

这样的窘境让我们不禁要回溯到2011年那个改变命运的时刻。

彼时的湖贝村正处在轰轰烈烈的改造浪潮中,到处都是讨论拆迁补偿的热烈声音。

这栋位于核心地段的玉兰坊31号,自然成为了开发商重点关注的对象。

开发商一上来就开出了令人咋舌的1000万,这个数字比其他住户的补偿都要高出一大截。

没想到这位业主胃口比珠穆朗玛峰还高,开口就要加送3套回迁房。

开发商咬着牙答应了,心想这下总该成了吧?

谁料这位业主跟玩"王者荣耀"一样,直接开启了连招模式。

刚拿下3套回迁房,立马改口要8套这操作简直是在玩"加码竞赛"啊!

开发商再次忍痛点头,可能心里已经在默默流泪了。

就在所有人以为谈判终于要收尾的时候,业主突然放出了一个重磅炸弹。

"3个亿一分都不能少!"

这句话犹如平地一声雷,直接把开发商的代表们劈得外焦里嫦。

要知道在当时的深圳,最贵的房子也就3万一平米,3个亿这个数字简直就像天方夜谭。

开发商的代表们面面相觑,估计心里都在默念:"兄弟,你是不是把房产剧本和科幻剧本搞混了?"

最终开发商选择了"战略性撤退",用迂回战术巧妙地绕过了这座"钉子户"。

周围的邻居们陆续搬进了崭新的高层住宅,只留下这座老楼孤零零地杵在那里。

甚至有些已经回迁的邻居还会时不时回来看看,每次经过都会感叹:"这哥们儿的胃口,怕是能把太平洋都喝干啊!"

说到玉兰坊31号这栋楼的"任性",还真得从它所在的湖贝村说起。

这个小村庄可不是什么默默无闻的小地方,它的历史比深圳特区的招牌还要老得多。

从明朝开始张氏家族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一住就是500多年,堪称"深圳原住民"中的顶流了。

那时候的湖贝村,可是标准的岭南水乡建筑,"三纵八横"的广府坊巷,古色古香得很。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的成立,给这个安静的小渔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随后在1982年1月,罗湖区横空出世,湖贝村摇身一变,成了城市中心的"香饽饽"。

80年代初的湖贝村,就像个刚进城的"小村民",开始尝试着穿上"新衣服"。

原本的瓦房不够住了,村民们纷纷建起了二三层的小楼。

进入90年代仿佛打了鸡血一般,七八层的楼房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城中村"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村民们秒变"包租公""包租婆",租金收得不亦乐乎。

但好景不长1992年就有人看出了问题——这发展也太"野蛮"了点。

于是改造湖贝村的想法就这么被提了出来。

不过这事儿也是够难的,前前后后整整耗了19年。

期间政策变来变去,方案改了又改直到2011年才算找到了"解题思路"。

最后还是靠着罗湖区政府、央企华润置地和湖贝股份公司这"铁三角"的组合,才把这个"硬骨头"给啃下来。

这不禁让人感叹,城市化进程就像一列飞驰的列车,有人追上了班车,有人却还在和时代较劲。

城市化的列车呼啸而过,留下了这座如今尴尬的"钉子楼",和它懊悔的主人。

这位曾经的"气势王者",现在每个月就靠收那点租金过日子,2万块钱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但要是掰着手指头算算,想靠这点收入赚到当年的1000万,得攒足足40年!

更要命的是这座老楼现在想自己改建都不行。

新规定就像一堵高墙,要求改造面积必须达到135公顷以上,这数字把玉兰坊31号可给"锁死"了。

周围早就改造完了,就剩这么一小块地方,想凑到135公顷简直比登天还难。

政府倒是表示可以帮忙接手,可补偿金额连当年的1000万都不到,这不是要让人心态爆炸吗?

这不最近这位业主天天往法院跑,告啊告的说开发商不合理拆迁。

说白了就是想挽回当年那个"败家"的决定,可惜世上哪有后悔药可以买?

就像老话说的"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机遇这东西,从来都是稍纵即逝的。

看看人家其他业主,都在新房子里过上了神仙日子,而这位却还在为修漏水的天台发愁。

最讽刺的是他每天都能看到周边地价一路飙升,却只能在自家破旧的阳台上望"洋"兴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过分的贪婪反而会让自己变得一无所获。

机会就像一列高铁,错过了这一班可能就要在原地等很久很久。

人生啊有时候知足常乐未必是坏事,毕竟顺其自然也是一种智慧。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 阅读: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