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2.耿志远接受《中国新闻发布》专访内容
3.大公网,耿飚之子耿志远:父亲耿直清正留下巨大精神财富
开国元勋耿飚,能上马打硬仗,也能下马搞外交,可身为他的儿子,耿志远却因父亲的名满天下,受尽了委屈。考个大学,屡屡遭人质疑;换个工作,还被父亲亲手划掉
所有人都不理解啊,耿志远明明是名正言顺,父亲耿飚为何要亲手“断送”儿子的大好前程呢?
耿飚的一生,如同他的名字一般,耿直坚毅,风风火火。战争时期,他是功勋卓越的沙场名将,和平年代,他临危受任出任大使,可谓是文武兼备。
作为领导干部,耿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可作为父亲,他却亏欠了太多
身为将军大使的儿子,耿志远不仅没有享受到一点,高干子弟带来的光环,反而从小就是一个“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吃着百家饭长大,直到成年后,全家才得以团聚
耿志远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得知儿子的喜讯后,鲜少夸赞子女的耿飚,却露出了罕见的笑容,逢人就说自己的儿子“志远是考上的”,打破了别用心之人的种种揣测
不过,面对清华高材生的儿子,耿飚却毫不徇私情,甚至,还悄悄给儿子的前途使过“绊子”
当时,耿志远恰好有调动工作的意向,外事委员会急需人才,他是清华毕业,自认能力也不差,便和两位清华同学一起,信心十足地报名参加招录。
可不料,他的两个同学均被顺利录取,唯独自己,却被无情地刷了下来,更难以置信的是,划掉他名字的,正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耿志远实在无法理解眼前发生的这一切,他的内心充满了困惑与不解。他明明手握沉甸甸的文凭,那是多年寒窗苦读的证明;他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操作,他都游刃有余。
更何况,他走的每一步都是按照单位正规、公开透明的程序来的,没有丝毫的偏颇与不公。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顺理成章的事情,却在父亲那里遭遇了无情的否决。这让他怎能不感到愤怒与不甘?
于是,耿志远怒气冲冲地来到了父亲的办公室,决心要问个明白,求个公道。他推开门,大步流星地走到父亲的办公桌前,双眼紧盯着父亲,仿佛要将所有的不解与愤怒都倾泻而出。
面对儿子突如其来的质问,耿飚并没有立即反驳或解释,而是深深地叹了口气。他明白,儿子心中的委屈与不满,但他更清楚,作为父亲,他有责任为儿子指明一条更为合适的道路。
于是,他语重心长地对耿志远说:“志远啊,你介绍的那两个同学,他们的确毕业于清华,经过我们的面试,他们的真才实学是毋庸置疑的,工作能力也很强,所以我们才同意将他们调进单位。
至于你,我并不是说你没有能力,相反,我一直都很认可你的才华。但是,你是我的孩子,如果父子俩在同一个单位工作,难免会让人产生不必要的猜疑和议论,这对我们的工作、对你的前途都没有好处。所以,我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苦心,不要因为这件事而影响了我们的父子关系。”
听了父亲的话,耿志远心中的怒气渐渐平息了下来。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从父亲的角度去思考,去体会那份深沉的父爱。虽然心中仍有些不甘,但他知道,父亲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于是,他默默地点了点头,决定接受这个现实,并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耿飚第一次对儿子耿志远采取如此严格且公正的态度了。早在几年前,当耿志远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时,他就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重大选择。
那时,许多同龄人都忙着寻找工作,希望能够尽快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然而,耿飚却给儿子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建议——参加海军,去历练自己。
耿志远虽然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建议,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军营之中。六年的军旅生涯,不仅锻炼了他的体魄,更磨砺了他的意志和品格。
当他从部队回到地方,面临着转 业找工作的关键转折时,他本以为,凭借自己的才华和父亲的地位,进入国家部委工作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按理说,耿飚在中央身居要职,给儿子安排一个工作确实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耿志远自己也有真才实学,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工作中,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能力和素质。当时,耿志远也是这么想的,他希望能沾沾父亲的光,得到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
然而,当耿志远向父亲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时,却遭到了耿飚的一口回绝。耿飚严肃地告诉儿子,他不能利用自己的地位给儿子谋取私利,一切都要听组织的安排,能去哪就去哪。
为了确保儿子不会得到任何特殊对待,耿飚还特意给相关部门打了个电话,嘱咐他们一定要按规矩办事,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而给耿志远任何优待。
这样的做法,对于耿志远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和考验。但他也深知,父亲这样做是为了让他能够更好地成长和锻炼自己。
因此,他并没有怨恨父亲,而是选择了坦然接受,并用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去证明自己的价值。
历经前后两次被拒,耿志远深知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光明磊落、秉公办事的人,尽管他依然心有不甘,可也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与其依附于家族之名,还不如自己干出一番事业
后来的日子里,耿志远也秉承了父亲清正的家风家训,教育着耿家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