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过多少次京都了,我具体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我第一次来京都和游览岚山是1988年深秋。因为当时是第一次来岚山,所以至今记忆犹新。记得当时我瞬间就被京都美景和岚山遍地的红叶吸引住了。那时没有数码相机,大家用的都是胶卷相机,同行的都用于拍人像留念了,而我一口气拍了三卷“岚山红叶”,一天游览下来很是畅快。后来,接二连三地作为中国访日各代表团的翻译来京都和岚山游览,印象重复叠加,分不清是哪次和哪次了,唯有第一次给我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要说我对“岚山”的最深刻印象的话,唯“红叶”和“周恩来总理诗碑”莫属。
这就是岚山的一角。眼前的河流叫“大堰川”,而这条桥叫做“渡月桥”。而正面园园的山头的左下方就是龟山公园,周恩来总理的诗碑就屹立在那里。
我喜欢岚山,主要是喜欢岚山的红叶。每年的深秋岚山遍地红叶,满眼红红一片,漫山遍野,令人心旷神怡。如从繁忙的工作中逃出来来到这里,保证你疲惫的心身能的到“大放松”。
京都日中友协的原会长是我的好友。他身体不好,不能来大阪见面,说已在京都订好了餐馆,约我中午来喝几杯。早上一觉起来,阳光明媚,离约定的时间还早,突然想到“岚山的红叶”,想必现在岚山已是红叶遍地了吧?于是,提前出门离开大阪赴京都,一来不会迟到,二是可以顺便再看看岚山。于是才有了这次计划外的岚山“故地重游”。
记得我上次来岚山,眼前的这片山上已红透透了。这次,在季节上我来的稍微早了点。日本人喜欢看红叶,而岚山却是观赏红叶的好去处。虽“满山”红叶还差时日,日本游客却“漫山遍野”了。为拍几张“干净”的风景照,往往要等游客少的时候。尽管这样,镜头里还是出现很多“人”“物”混杂的景色。
“周恩来总理诗碑”就座落在龟山。
其实,“人”也是一道风景线,人和物合起来才是“人物”嘛。终于,来到了“周恩来诗碑”的地方。沿着眼前的这些台阶拾级而上,就能看到“周恩来总理诗碑”了。
我顺着台阶往上,快到山上时,回头看见“大堰川”和红叶片片。不知为何,一瞬间我不愿再往上登。因为,很早前我在德国时看到日本亚洲通讯社社长徐静波先生写的一篇“周恩来总理诗碑”被泼上“黄油漆”的文章和现场照片,当时深受震惊。而现在,我离“周恩来诗碑”不到十米远距离。我将能看到什么呢?于是,停下脚步这样想着。
片刻犹豫后,眼前的指示牌告诉我,“周恩来诗碑”就在眼前。于是,决定继续向前。
看见了“诗碑”最后的指示牌。
看到了我熟悉的“周恩来总理诗碑”。别来无恙乎?
这就是当时被泼了黄油漆的地方。看来,当地的管理部门早已清洗完毕,全部去掉黄漆了。但是,我想此事件印在每名中国人心中的这片阴影可能还没有完全清洗干净。我不禁想到昨夜看到的NHK电视台关于对“太平洋战争”的回顾片的第一集。片中一位日本老兵亲口讲述他在新兵营时,用7-8个中国活人当作练习刺刀的活靶子的场景,这样的“直接”又“直白”描述,在NHK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向日本全国公开放映吧?不知有多少日本人看到老兵的这样亲口的描述,还不承认那场战争的残酷性和卑鄙性吗?向NHK致敬,你们毕竟对真实地“历史的原貌”的描述有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开始。
经过无数个风雨之后的“周恩来总理的诗碑”还是那样屹立在岚山上。
周围同样红叶遍野,风光秀丽。
“诗碑”曾是中日友好的历史象征和见证。可现在中日关系的确不佳,来拜访的人好像不如以前记忆中的那么多了。比起岚山的其它地方这里有点冷清。
岚山红叶遍地,年年如此。不变的是大地万物,而改变的是人心向背,物是人非,中日皆如此。
看见一日本老太太仔细地看着“周恩来总理诗碑”。我就凑上去一起看着,读着。顺便问了她一句:“好像听说是哪里被泼了油漆了,是真的吗?”这位老太太看了我一眼,说:“冒昧地请问,你是从哪里来的?”我答:“中国”。谁知这位老太太对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连连地说:“对不起啦。”然后,一声不响地走开了。
望着老太太远去的背影,想着刚才她一声“对不起”时的表情,心里想这位老人一定是“中日友好”和“周恩来诗碑”等历史事件的见证者,再看看来这里的多是日本的老年人。中日长期的友好必须从年轻人抓起,而如今现实中的两国关系,丝毫看不出“世世代代友好”和“一衣带水”的意思来。尽管在日本大地上中国游客越来越多,而中国的大小城市里也到处能看到日本游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