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行政”对中国的历史,起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萧家的老大 2024-10-05 14:34:36

“共和行政”对中国的历史,起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周王朝的统治自周穆王之后,达到顶峰。而周厉王在位期间,民不聊生,贵族们却依然沉湎于酒色。公元前844年,为了聚敛更多的财富,以供挥霍,厉王任用虢公长父和荣夷公实行“专利”:强行宣布山林川泽为王有,不许平民入内樵采渔猎。从而触犯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怨言四起。厉王又拒绝接受芮良夫的忠告,提拔荣夷公为卿士,继续实行专利。于是,举国怨怒,街头巷尾,至处都有人发泄不满。

周厉王从卫国找来巫师,用巫术监视发表“谤言”的怨恨者,并告谕国中,有私议朝政者,杀无赦。卫巫假托神灵。肆意陷害无辜,不少人死于非命。于是,人们不敢在公开场合言语,路途相见。也只能以目示意。厉王认为已消除诽谤言论。可召穆公却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旦决口,就无法收拾。他主张广开言路,让上至公卿大夫,下至百工庶人,各种人士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厉王充耳不闻,一意孤行。不到三年,广大国人实在无法忍受下去了。

公元前841年,国人大规模暴动,厉王被迫出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太子姬静藏在召穆公家中,国人闻而围之,召公以自己的儿子代之,太子得以脱险。周厉王逃亡在彘,史称“彘之乱”。

厉王逃亡在彘后,这时,周朝东边的诸侯卫武公,带兵赶到了镐京。于是,召公虎便出面,代表周厉王的旧臣,请卫武公暂时代行执政,自己和另一个大臣周公(周公旦的后代)等,组成奴隶主贵族会议辅政。因为卫武公名和,他的封地在共(河南辉县),因此,又称共伯和(一说由诸侯共伯和摄行政事)。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现存史料中,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次年,太子姬静即位,是为周宣王,共和时代结束。

司马迁在《史记》中,便从共和行政的第一年(公元前841年)开始纪年。这也使中国的历史从此有了确切纪年。按照中国传统纪年,自共和时期开始,中国的中原历史有了连续不断的纪年体系。

国人暴动后,周王朝中央政权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下,王位虚悬十四年,其间,周、召行政与诸侯干王位是并存于中原大地的。这种纷乱状态,一直持续到周宣王即位,周王才又一次获得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周宣王并非周厉王的长子,他之所以能登上王位,是共和时期局势混乱的结果。

争议:一说二相共和,以史记为首的正史传统说法是,周公、召公二相共同执政。其中召公谥穆,名虎,召虎。至于周公,《今本竹书纪年》则说是周定公。

二说共伯干政,以《竹书纪年》、《世本》等别史说,共和行政就是共伯和干王位,摄行天子事。共伯和,共国诸侯,伯爵,名和。

但是,孔颖达的《史记正义》则认为,共伯与和是两个人,共伯是卫釐侯太子,而和是他的弟弟。和攻共伯,共伯入卫釐侯墓道而自杀,而和立为卫国国君,是为卫武公。也就是不承认共伯和的存在。

《汉书.地理志.河内郡》孟康注释,“共伯,入为三公者也”,而从彝铭记载分析,共伯和应先任“师”职,后任“三公者”之职。《元年师兑簋》铭文有“师和父司左右走马”,专家认为,此“师和父”便是共伯和。而后的《师晨鼎》、《师俞簋》、《谏簋》和《微史簋》所记载的“司马共”,当为升职司马后的共伯和。

根据彝铭分析,升职时间应在周厉王三年至五年期间。《师簋》铭文载,“惟元年正月初吉丁亥,伯和父……”,所谓“惟王元年正月初吉丁亥”,无法与厉王纪年正月丁亥日对上初吉日期,而若以共和纪年元年壬午朔正月丁亥六日,则正恰初吉,一些学者据此判定,簋铭“惟王元年”指“共和元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虽没有解决共和问题,但将其作为周厉王之后的独立纪年。公元2003年,西周青铜逨盘在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其铭文显示周厉王之后就是周宣王,共和时期不独立纪年,再度引发了共和的争论。

共和行政,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意义重大,开创了中国历史准确纪年。此后,中国的历史脉络清晰,一直到今天,没有间断记载。正是这件事,能够上溯几千年而不迷惘。在此之前,中国的历史只能是传说和半信史,时间脉络十分模糊,只能够通过文物考古追溯,准确性是不够的。

所以说,共和行政,是对中国的历史起了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式的作用。

(本篇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