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是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诗人,创作了《以梦为马》、《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200万字的诗歌、文学作品。
他的诗作火遍全国,被多所顶尖院校的中文系编入教材。
然而,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的慢车道上卧轨自杀,年仅25岁。
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当时又在北京的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为何要选择悲情自杀?
海子去世后,农民父母悲痛欲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锥心刺骨,海子痛苦的农民父母后来怎样了?
«——【·贫穷但幸福的前15年·】——»
海子父亲查正全在种地之外,还是村里人人夸赞的金牌裁缝,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他一辈子没算错过一分钱。
海子的母亲操采菊同样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她却被丈夫的天赋和勤劳深深吸引。
在当时的农村,能够掌握一门手艺意味着更好的生活保障,操采菊因为这一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查正全。
1964年3月24日,海子出生了,之后三个弟弟相继来到这个并不富裕的家里,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查正全为了养家糊口,白天种地,晚上做裁缝,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即便如此,挣来的钱依旧难以让家里宽裕起来。
在这样的环境中,海子会带着小三岁的弟弟去田里挖红薯,在池塘捉鱼,像所有农村男孩一样调皮捣蛋。
然而,海子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他那异常聪慧的头脑。他学过的功课总是过目不忘,经常被村里人夸赞。
15岁那年,海子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
那种幸福的光晕笼罩在全家人身上,村里人纷纷来祝贺,称赞查正全和操采菊教子有方。
然而,一个15岁的孩子,独自背上行李来到繁华的首都,能否照顾好自己?能否按照家里的期盼出人头地?
尽管如此,查正全和操采菊还是鼓起勇气,含泪送别了他们的儿子。
他们相信,海子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他们对他的期望。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海子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他们自己的人生轨迹。
从此,这对普通的农民夫妇期待着每一封来自北京的信,期待着每一个假期海子的归来。
他们不懂诗歌,不懂法律,但他们懂得儿子的每一分成绩都来之不易。他们省吃俭用,尽可能地给海子寄去生活费,希望能减轻他的负担。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在繁华的北京,他们的儿子正经历着怎样的心理挣扎。
«——【·现实和理想割裂·】——»
1985年,北大校园里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氛围,更是让海子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
然而,就像所有初入名校的学生一样,最初的兴奋过后,海子很快就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和自卑。
由于发育较晚,海子的身材并不高大,这更加剧了他的自卑感。
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压力,海子曾试图向家里倾诉。然而,电话那头的父母虽然关切,却难以理解他的烦恼。
在他们看来,能考上北大已经是莫大的荣耀,怎么还会有烦恼呢?
在这样的困境中,海子开始发挥自己的所长——写诗。诗歌成为了他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重要途径。
通过诗歌,他结识了骆一禾、西川。这些朋友了解海子的家境困难,总会主动伸出援手。
在北大校园里,海子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他的诗作开始在校内文学刊物上发表,独特的意象和深邃的思考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
每当有新作品发表,总会有人专门找到他讨论,这让原本内向的海子慢慢变得开朗起来。
很多人开始在校园里传诵他的诗,甚至有外校的同学专程来找他交流创作心得,海子也因此认识了一位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的女学生。
当海子用他特有的温和声调朗诵诗歌时,她被深深打动了。诗歌结束后,她主动向海子讨教写作技巧,两人相谈甚欢。
之后,他们经常在北大与政法大学之间的街道上漫步,讨论文学,分享生活。
在一个满天星斗的夜晚,当他们再次谈论起最爱的诗句时,两颗心不知不觉地靠近了。
在校园里,他们成了令人羡慕的才子佳人,海子也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海子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都成为了这段感情的阻碍。
最终,这段刻骨铭心的初恋以分手告终,给海子留下了深深的伤痛。
1989年,海子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校刊编辑部工作。微薄的薪资难以维持在北京的生活,更别提还要寄钱回家。
在这样的困境中,海子收到了海南诗社的邀请。去那样温暖的地方创作,是他梦中想象的天堂,恨不得立刻就飞扑而去。
可是一通电话从老家打来,母亲的严词反对让海子放弃了这个宝贵的机会,他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也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继续走诗歌创作这条路。
«——【·卧轨自杀·】——»
随着时间推移,海子的精神状态开始出现明显的波动。他开始接触气功,沉迷其中,这让原本就敏感的他变得更加脆弱。
他开始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总觉得有人要害自己,甚至会在深夜惊醒,浑身冷汗。
在创作方面,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的诗歌,有人认为他的作品过于华丽却缺乏实质,是在故弄玄虚。
就在这样混乱的时期,海子见到了他的初恋女友最后一面。那天,她特意来向他告别,说自己已经结婚,即将开始新的生活。
这个消息对海子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在海子心中,这份感情始终是最纯粹的。他控制不住自己,喝了很多酒,说了许多不该说的话,流露出深深的不甘和痛苦。
第二天醒来,海子开始厌恶这样的自己,厌恶自己无法保持诗人应有的克制。
这种自我厌弃的情绪,加上长期的精神困扰,最终将他推向了绝路。
1989年3月26日,年仅25岁的海子来到山海关。在这里,他选择了卧轨自杀。
后来母亲操采菊总是想,如果当初同意让儿子去海南加入诗社,是不是就能避免这个悲剧?
当一行人收拾海子遗物回到老家时,父母的心都碎了。在他们生活的农村,自杀是一件极其丢人的事情,所以最初他们甚至没有给儿子立碑。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前来祭奠海子的人越来越多。看到这么多人怀念和敬重自己的儿子,海子的父母终于决定为他立碑。
他们用积攒的海子诗集稿费建起了海子故居,让更多人能够了解这位诗人的生平。
操采菊变得格外健谈,只要有人询问关于海子的事,她都会耐心地讲述儿子生前的点点滴滴。
在她的叙述中,海子永远是那个聪明好学的孩子,那个让她骄傲的儿子。
然而,2017年,另一个打击又降临到她身上——海子的父亲查正全在儿子曾经生活过的房间里离世了。
这对操采菊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她选择坚强地活下去。
她说,要替儿子和丈夫看看这个世界,要践行海子那句著名的诗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如今,海子已经离开我们35年了,但他的诗歌依然在传颂,他的故事依然在被讲述。
在安徽怀宁的那个小村庄里,一位91岁的老母亲依然在坚强地生活着,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儿子的诗意人生。
而海子的诗句,也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永恒的星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