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错1颗“消炎药”,65岁老人ICU住7天感冒了需要吃阿莫西林吗?

诚君真健谈 2024-02-26 01:28:51

吃错1颗“消炎药”,65岁老人ICU住7天!

媒体报道,前不久,福州65岁的严老先生儿子搀扶下,走进福州市第一总医院急诊科就诊。

但见严老先生满脸红肿,全身都是红疹子,眼睛肿得成了一条缝。

接诊医生在简单询问病史后就做出了全身性严重过敏反应(Anaphylaxis),国内也通常称为“过敏性休克”的诊断,并即刻组织了抢救治疗。

经过初步抢救后,严老先生被转入重症监护室(ICU)继续治疗7天后,才好转出院。

导致严老先生此次历险的原因,竟是老人在感冒后自行服用了一粒“家庭常备消炎药”——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不是“消炎药”,感冒不需要服用

有人会说,阿莫西林不是一种“家庭常备消炎药”吗,为什么会引起如此严重的过敏反应呢?

事实上,阿莫西林并不是消炎药,而是属于青霉素家族的抗生素。

阿莫西林是这种药物英文名Amoxicillin的直接译音,结构上高度类似于另一种青霉素类抗生素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的译音),也称羟氨苄青霉素。

我们知道,青霉素的英文是Penicillin(音译盘尼西林),也带有“-cillin”。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杀菌机制是,化学结构中带有一个β-内酰胺环,β-内酰胺与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抑制细胞壁关键成分肽聚糖合成过程的转肽酶,阻碍细胞壁的形成,从而导致细菌细胞结构的破坏而起到杀菌作用。

与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相同杀菌机制的还有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和单内酰胺类抗生素,它们也统称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抗生素;同时,也是最容易引发过敏反应的抗生素。

因此,使用阿莫西林引发过敏反应并不奇怪。

问题是,感冒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完全不具有抗病毒的作用。因而,因为感冒而服用阿莫西林属于不需要的错误用药,由此引发严重过敏反应,就实在太不应该了。

炎症与消炎药

不仅阿莫西林不是消炎药,所有抑制或杀灭细菌的抗生素都不是消炎药。

那么,什么才是消炎药呢?

所谓消炎药,既然是直接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

我们知道,炎症反应具有血管系统的生物活体组织针对伤害性刺激因子所发生的自我保护、自我防御和自我愈合的反应过程。炎症反应过程由很多种炎症介质介导完成,比如,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前列腺素,等等。

一种药物作用于炎症反应过程的任何环节,抑制炎症介质产生或释放,发挥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都可以称为消炎药(Anti-inflammatory medications),也称抗炎药。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消炎药主要有三类:

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就是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常用于消炎、止痛、退烧的药物。

这类药物的主要通过抑制COX(环氧化酶)的酶的活性,阻碍重要的炎症介质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达到消炎、止痛和退烧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常用的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泰诺)也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产生退烧、止痛作用。但是,由于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部位在中枢神经,而不是外周的炎症组织,因而它并不具有消炎的作用,也不是一种消炎药。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布洛芬等之所有被称为非甾体类消炎药,是因为有一种具有甾体结构的药物具有更强的消炎作用,它就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类固醇(甾体)激素。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抑制IL-6和TNF-α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在炎症反应的更上游发挥抑制作用,因而具有更强的抗炎效应,是比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消炎药作用更强的消炎药。

但是,由于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有广泛而严重的副作用,因而只用于一些特别严重的炎症反应。比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病急性严重发作,新冠病毒感染重症等。

靶向于炎症因子的单抗类拮抗剂。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直接靶向炎症因子的单抗类拮抗剂成为了一类比非甾体消炎药和皮质激素更强大的消炎药,通常用于对上述两类消炎药反应不佳的更严重的炎症。

比如,针对IL-6的托珠单抗,针对TNF-α的英夫利昔单抗、赛妥珠单抗、依那西普等等。

什么时候用阿莫西林呢?

耐抗生素细菌感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严重问题,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药监机构都有很严格的规定。目前,阿莫西林主要被批准用于以下6类β-内酰胺酶阴性(即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的)细菌感染:

细菌性咽炎、扁桃体炎、和中耳炎;

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联合用药;

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敏感菌引起的肺炎、支气管炎;

急性细菌性鼻窦炎;

皮肤及其附属结构的细菌感染;

细菌性尿路感染。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敏感细菌的感染都需要通过医生诊断才能确定,患者需要医生开具的处方才能购买和使用抗生素,因而抗生素都是处方药。

患者切勿自己胡乱诊断,盲目使用抗生素。这不仅增加耐药问题,还会带来像新闻中严老先生这样完全不必要的严重过敏风险。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