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坛龙虎榜——北洋总理张绍曾外传

凡旋聊历史 2024-08-15 13:58:50

河北大城县——燕赵古长城

张绍曾(1879年10月9日—1928年3月22日),直隶大城(今河北大城)人,字敬舆。清末民初政治、军事人物。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辛亥革命时期,他率先响应武昌起义,加速了大清王朝的灭亡;中华民国建立后,他赞助共和反对复辟;主张和平反对内战,展现出较为强烈的爱国风范;在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中,他以在野之身,积极支持冯玉祥将军率部参加北伐,并为之秘密收集情报,为国家形式上的统一做出了贡献。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他随波逐流,态度含糊,不仅影响其一生声誉,且对国家民族也不无损失。尽管如此,瑕不掩瑜,张绍曾的历史功绩还是应当予以肯定的。

张绍曾像

一、留学东瀛,士官三杰

光绪五年九月初五日(1879年10月19日)张绍曾出生于直隶大城张思河村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张汝封考中秀才后为学馆塾师。1887年,因替人写状纸惹祸上身,带着八岁的张绍曾逃难天津,一家五口住在天津城内府署街一个大杂院的一间破房子里。张绍曾自幼在私塾随父接受儒家启蒙教育。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考入北洋武备学堂。这是当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创立的一所陆军学堂。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吴佩孚等民国名人都出自这个学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毕业后,恰逢清廷选拔学生赴日本留学。19岁的张绍曾名列其中,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期炮兵科学习,成为该校第一期中国留学生。本期中国学生共40人。

东京日本寺

当时,张绍曾对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的主张都产生一定兴趣,认为清朝专制政权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非痛加改革不可。在校期间,张绍曾结识了比他晚一年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的清廷权贵爱新觉罗·良弼,两人成为好友。尽管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政治抱负,但不影响他们之间的个人友谊。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绍曾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翌年春归国。当时清廷实施新政,正是用人之际,留日学生回国后大多受到重用。正值袁世凯奉旨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兵。凭着过硬的军事素养和深厚的人脉,张绍曾被派任为炮兵队官,开始正式进入军旅。

袁世凯像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袁世凯以“尽先千总”衔委他为北洋常备军第二镇第五标标统(相当于团长)。1906年,袁世凯在河南彰德(今河南安阳)举行南北新军秋操(军事演习)。张绍曾获得重用,担任北军第五混成旅正参谋官。正是这场秋操,当时担任阅操大臣的铁良和担任北军审判长的良弼这两位清廷的少壮派,看到了袁世凯新军的实力,从而对他的疑惧和排斥与日俱增。次年初,张绍曾与士官学校同学吴禄贞、蓝天蔚被新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调到奉天军界任职。由于三人富有革新思想,志趣相投,过从甚密,又都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被称为“士官三杰”。当时革命党人宋教仁以创办实业为名,来东北发展同盟会,并在奉天成立同盟会辽东支部,张绍曾等三人均秘密加入同盟会,成为支部的主要负责人。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宣统元年(1909年),摄政王载沣借袁世凯“足疾”为名,将这个清廷少壮派终日忌惮的心腹大患打发回原籍赋闲。经良弼的强力推荐,摄政王载沣调任张绍曾为陆军贵胄学堂监督。良弼是满洲镶黄旗人,为满清贵族中少有的军事人才,有清末满洲五虎之称。他试图以留日士官生为班底,抗衡袁世凯的北洋系。宣统二年(1910年),清廷授予张绍曾副将加“总兵衔”。宣统三年(1911年)2月16日,由东三省总督锡良保举,张绍曾受命继陈宧任陆军第二十镇(相当今之师)统制(相当师长),驻守奉天、新民。4月7日,清廷赏以副都统衔。吴禄贞也被摄政王载沣调往京城,出任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后又被良弼力荐,出任陆军第6镇统制,驻防保定、石家庄,拱卫京师。而“士官三杰”中的蓝天蔚也成为新军第2混成协统领(相当于旅长),驻扎奉天北大营。

清末满洲五虎之一——良弼

二、永平密谋,滦州兵谏

1911年,清廷决定在直隶永平府举行第三次秋操。操演军队沿北宁铁路 (今京山铁路)东西会进。东路军是以汉人为主的新建陆军,包括第四镇、第六镇第十三混成协 (旅)和第二十镇,军咨使冯国璋为总统官,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和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为副总统官,自东北开拔驻山海关至滦州一线。西路军是以满人为主的宫廷禁卫军,包括禁卫军的第一、二、三混成协,皇族大臣舒清阿为总统官,军咨官田献章、哈汉章为副总统官,由通州开拔驻丰润开平一线。当时,张绍曾与吴禄贞、蓝天蔚三人密议"于开操之时,以实弹攻击西军,扫清禁卫军后整军入京,直捣清廷;并密约武汉革命党人同时举兵,使清廷首尾难顾”,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直隶永平府古城墙

1911年10月9日,吴禄贞的好友孙武等革命党人为筹备武昌起义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不慎引起爆炸,起义副总指挥孙武被炸成重伤,起义的秘密泄露。武昌起义提前爆发了。清廷下令停止秋操,令张绍曾率部开到滦州,然后南下镇压武昌起义。10月14日,清廷下诏起用袁世凯为湖广总督,授其为钦差大臣,督办对武昌起义的"剿抚事宜"。10月27日,张绍曾向全体官兵宣布:“武昌革命,名正而言顺,专尚征讨,不合人情……所有军队,均不前进”。29日,又将所拟立宪政纲十二条,联名致电清廷,要求速开国会,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清廷对手握兵柄、近在肘腋的张绍曾等人的宪政奏折颇为震惊,迫于形势,不得不于11月1日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武昌起义副总指挥——孙武

当天,张绍曾截留了清廷从东北运往武昌前线途经滦州的军火列车,共截获枪5000支,子弹500万发。"滦州兵谏"达到白热化程度。11月3日,清廷以皇帝名义下《罪已诏》,宣布开放党禁,释放政治犯,撤销皇族内阁,维新更始,实行立宪,还以滦州兵谏的"十二条政纲"为蓝本起草了宪法,称为《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君主立宪制度在张绍曾等人"兵谏"威胁之下,仅仅几天就实现了。为稳住张绍曾,清廷不仅不"严惩"反而"嘉奖",说张绍曾"忠勇体国",赐予张绍曾为兵部右侍郎兼长江宣抚大臣,削去他的第二十镇统制职,以协统潘矩楹继任二十镇统制;并派与张绍曾有同学之谊、且有深交的吴禄贞为宣抚使去滦州平息动乱。吴禄贞一到滦州不但不“宣”不“抚”,反而鼓动张绍曾不失时机,一同举兵攻占北京,策应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

滦州古城

但张绍曾任二十镇统制仅数月,威信未孚;而潘矩楹反对革命,其统领的一协较为精练;范国璋的另一协系由旧防营改编,素质很差,遽谈变节,不能接受。二十镇高级军官多数倾向于再起的袁世凯。11月7日晨,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暗杀于石家庄。张绍曾顿感孤立无援,大势已去。11月9日,他离开了第二十镇,避居天津。临行前,他向全体革命同志曰:“吾前此奏请立宪,志有所在。兹计已败,暂寓津门,以俟时会。望诸君仍本前旨,继图大举,功不必自我成,承吾志焉幸矣”。受革命思想的影响,1912年1月2日,第二十镇七十九标一营管带王金铭、七十九标二营管带施从云与八十三标三营管带冯玉祥等发动了著名的“滦州起义”,血战一昼夜,即遭血腥镇压,王金铭、施从云被捕遇害,冯玉祥被捕获救。张绍曾闻讯,“痛哭悲戚,寝馈失常”。

辛亥革命滦州轻易纪念园

三、任职民国,依附直系

南北议和期间,袁世凯利用张绍曾与革命党人的关系,派他为长江宣抚使,奔走于津、沪之间,参与南北和议。1913年5月,进步党在北京成立,张绍曾为该党名誉理事。10月,袁世凯委派张绍曾为绥远将军兼垦务督办。时值蒙军分三路大军南侵,张绍曾指挥三路军队迎敌,打退了入侵的蒙军,为保卫祖国边疆、维护祖国统一立了大功。在抗击蒙古的战役中,他写下《夜征蒙古》一诗:“凉宵漠漠寂无声,闲统星辰试夜征。敢役南箕充探马,却劳北斗做标兵。银河一划开天阵,碧月千秋绕大营。扰扰搀枪何所亟,昂头四顾剑铮鸣。”颇有一副儒将风采。袁世凯表彰其功绩,授予他陆军上将、勋三位秩爵和一等文虎章。秉承袁世凯的旨意,他安抚蒙古王公贵族,承认他们的世袭地位和特权,使之后来成为袁复辟帝制的社会基础。

内蒙古呼和浩特——绥远将军府旧址

1914年4月,张绍曾奉调回京,为北京政府特设的将军府将军,加封“树威将军”称号。1915年,他又出任陆军训练总监。当年夏季,袁世凯爪牙大造复辟帝制的舆论,“筹安会”“全国请愿联合会”等御用复辟组织先后成立。张绍曾看到袁世凯公然背叛民国惊诧不已。他表面上与曹锟等人以直隶公民代表身份向袁世凯呈递请愿书;暗地里却与好友蔡锷讨论如何扭转政局,挫败袁氏的阴谋。他们拟定了“蔡到滇发难,张即联络北方军人,共同响应”的具体计划。当蔡锷潜往云南后,袁世凯怀疑张绍曾与其同伙,曾让总统府军警督查长雷震春“传讯”张绍曾。张绍曾接到“传讯”的通知后拿定主意,如果事情暴露,就用手枪把雷打死后“自裁”。见面后,见雷震春非常客气,估计没被抓到把柄,他便坦然自若地应付,一场虚惊随之冰消瓦解。

蔡锷像

12月下旬,蔡锷组织护国军出师讨袁。张绍曾到天津联络段祺瑞等密议组织讨逆军,响应云南护国。不久,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张绍曾等组织讨逆军的计划也随之作罢。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民国大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张绍曾再任全国陆军训练总监。此时,参与“滦州起义”的张绍曾部将冯玉祥率部入川与护国军作战时,暗中与蔡锷议和停战,被免去第16混成旅旅长,寓居在京西天台山下。他时常过来看望张绍曾,两人过从甚密。在张绍曾游说下,段棋瑞恢复了冯玉祥被罢免的第十六混成旅旅长职务,并亲自送他到廊坊复任。1917年6月,因对德宣战问题,府院发生激烈冲突。段祺瑞愤而去职,总统黎元洪宣召督军团团长、安徽督军张勋率“辫子军”进京“调停”。张勋以武力威逼黎元洪解散国会,上演了一出溥仪皇帝“复辟”的闹剧。

京西天台山——罗汉崖石刻

7月1日,张绍曾即与冯玉祥等密商讨伐事宜。3日晨,偕冯同车赴津亲至马厂。拥段祺瑞被为讨逆军总司令,在马厂誓师,揭起反复辟旗帜。复辟敉平。7月14日,黎元洪总统引咎辞职,副总统冯国璋出任代总统。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引发了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一场新的“府院相争”。1920年7月,直系新军阀曹锟、吴佩孚联合奉系打败皖系军阀段祺瑞,北洋政府由直奉两系军阀控制。8月,吴佩孚倡议召开“国民大会”,企图以“合法”手段取消南北两政府,建立一个由直系操纵的统一政府。此时,张绍曾与直系军阀打得火热,转而依附直系门下,他与曹锟结拜为兄弟,又与吴佩孚结为姻亲(张女嫁吴子)。他为吴佩孚的倡议奔走串联,不遗余力。1921年,张绍曾到庐山发起“国事会议”主张全国议和,各省军阀解除兵权。因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反对而作罢。

吴佩孚像

四、出任总理,力主和平

民国十一年(1922年)5月,直系军阀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打败奉系,独霸中央政权,张绍曾继续为直系建立一个“合法”的中央政府出谋划策。他先通电支持部分旧国会议员“恢复法统”的倡议,恢复民国六年(1917年)被迫解散的旧国会;接着积极参与众议院议长吴景濂等人驱徐世昌下台、迎黎元洪复职的活动。6月,黎元洪再次上台。8月,张绍曾出任陆军总长。不久,曹锟急于登上总统的宝座,与吴佩孚先武力统一全国的主张相左,直系分裂成以曹锟为首的“津保派”和以吴佩孚为首的“洛阳派”。此时曹、吴都力图控制内阁,半年多时间内阁三次更换,但张绍曾一直蝉联陆军总长。他任陆长期间,曾拟就了一套废督裁军计划,拟在全国推行军区制,但在内阁会议上就被否定,以后再也无甚作为。

吴佩孚手书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他帮助冯玉祥扩大了队伍、解决了军饷。二人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巩固。在冯玉祥任河南督军时,招募了五个补充团的兵力,而吴佩孚不给其编制。在冯玉祥被调任到北洋军检阅使时,张绍曾批准冯玉祥在原有的十一师以外,增编三个混成旅,并为之筹划军饷,使冯玉祥部得以发展壮大,为后来发动北京政变创造了有利条件。1922年底,汪大燮内阁辞职,黎元洪认为张绍曾既与曹锟是把兄弟,又与吴佩孚是儿女亲家,遂提名张绍曾组阁,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底,获参众两院通过。民国十二年(1923年)1月4日,张绍曾被正式任命为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张绍曾在就职通电中,以“法统重光,海内一体”相号召,与黎元洪协同一致,标榜和平统一。

面对内外交困的形势,张绍曾勉为其难地苦撑局面。他亲书“忍辱负重”四字,压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面,作为座右铭自勉。他建议召集实力派代表、各政党领袖、在野名流在北京颐和园举行“国是协议会”,协商和平统一问题。2月,致电孙中山及西南六省,倡议召集全国军事会议,协商解决裁兵诸问题。黎元洪与张绍曾的和平统一活动同直系军阀的武力统一方针相冲突,曹、吴遂指使高凌霨等三人以迟迟不入阁加以抵制。其间,桂系沈鸿英在广东背叛孙中山,直系孙传芳大兵进入福建,造成对南方政府内外夹攻的形势。吴佩孚企图利用这两支军队作为武力统一南方的先锋,于3月初压迫张绍曾任命孙传芳为福建督理、沈鸿英为广东督理,公开破坏和平,向孙中山挑衅。

直系军阀大本营——保定光园

张绍曾认为这两项任命有违他和黎元洪的和平统一主张,拒不接受,并于3月8日以内阁名义发出庚电“引咎辞职”。黎元洪全力支持张绍曾,立即退回辞呈,并通电全国,挽留张绍曾。但曹锟和吴佩孚固执己见,各派一名代表联袂赴京,逼迫黎、张下委任令。张绍曾为保住权位,终于屈服,同意任命闽、粤两省督理。他不仅放弃和平统一主张,而且还指责孙中山“僭名窃位”。但是,张绍曾并未能安居揆位。直系津保派开始策动“阁员倒阁”,进而驱黎拥曹。在5月5日举行国务会议时,高凌霨等津保派三阁员都不出席;8日,出席国务会议的只有农商总长李根源一人。这时,内阁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但张绍曾依恋权位,仍然抱着不下台的决心。

曹锟中南海留影

在6月6日国务会议上,津保派阁员提出内阁总辞职的主张。张绍曾还没来得及开口,高凌蔚就胁迫说:“如果总理不辞职,我们也可以联名辞职”。张绍曾自知势单力孤,无奈地说:“要辞职还是大家辞职的好”。高凌霨没等其他阁员发言,便把事先拟好的辞职呈文拿出来,让大家签名。在私下得到曹锟在选举总统后仍请他组阁的默许后,他才辞职离京去津。在闻讯黎元洪被逼下台后,张绍曾幻想复职并摄行总统职权。但当他登车欲返京时,突然接到曹锟阻止他回京的电报,不得不沮丧地下车。10月,在曹锟贿选总统期间,张绍曾参与津保派策划的贿选活动。曹锟贿选总统得逞后,张绍曾仅被授树威上将军衔,每月领点俸金赋闲。

曹锟手书

五、退居天津,遇刺身亡

民国十三年(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回师发动北京政变,扣留贿选总统曹锟,吴佩孚兵溃退至天津。北洋政府一度由冯玉祥的国民军和奉系军阀张作霖控制。张绍曾奔走于京、津之间调停,提出“和平救国大纲”遭吴拒绝。在冯玉祥的国民军和奉军合力打击下,吴佩孚从海路脱身,坐军舰逃往南方。11月24日,段祺瑞在京就任“临时执政”,组成临时执政府。张绍曾不以为然,隐居天津英租界威灵顿道南头,不再问政。民国十四年(1925年)初,段祺瑞为了抵制孙中山倡导的国民会议运动,策划召开“善后会议”,聘张绍曾为善后会议代表以作装饰,张不愿俯就。

天津河北路334号——张绍曾故居

民国十四年(1925年)底,浙奉战争后,东山再起的吴佩孚决定解决冯玉祥的国民军,以报当年“背后捅刀”之仇。而此时冯玉祥的国民军和奉系军阀张作霖为争权夺利,剑拔弩张。吴佩孚联合张作霖将国民军赶往绥远,控制了北京政局。从此,北洋政府进入了由奉系张作霖控制的时代。闲居天津的张绍曾不甘寂寞,再次出头露面,重弹“恢复法统”的旧调,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1月8日通电主张旧国会自由集会,依法成立政府。他的如意算盘是通电请黎元洪复位,恢复张绍曾内阁;如黎不肯出山,则由张摄政。但是由于张作霖的反对,吴佩孚又忙于联奉攻打冯玉祥的国民军。张绍曾虽奔波劳碌,却一无所获。

张作霖像

吴佩孚与张作霖的结盟,直接把冯玉祥推到了南方国民革命军的阵营。民国十七年(1928年)初,蒋介石与冯玉祥等人联袂筹划北伐。张绍曾自费购买了一部电台,由丁春膏负责,每天与冯联系,为冯玉祥收集有关方面的动态,提供情报,出谋划策。张绍曾与北伐军的联系,渐渐地被张作霖发觉。一起行刺张绍曾的计划正在周密策划。1928年3月21日晨,直隶督办公署邀请张绍曾出席在天津天和玉饭庄举行的社会名流宴会。张绍曾在野多年,已厌倦了这种有名无实的应酬。本不想参加,但禁不住同乡的族弟张会卿的盛邀就答应了。下午临行前,张绍曾的专车轮胎又坏了。张绍曾似乎有些预感,决定不去赴宴。但想不到已被收买的张会卿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张绍曾还前去赴这场鸿门宴。

张作霖书法

宴会结束后,直隶督办公署总参议赵景云又邀大家到彩凤班去听曲。大约8时许,有人要面见张绍曾转交信件。张绍曾只身出屋,来人掏出手枪,直扫张绍曾。张绍曾连中三枪,顿时血流如注,倒地不省人事。次日,张绍曾伤重不治身亡,年仅49岁。张绍曾逝世后草草入殓,灵柩浮厝于谦德庄江苏义园。直到1933年秋,其生前友好及一些知名人士集资,在北京香山卧佛寺旁购置山地,兴建陵墓。举行了公葬。葬礼由当时国民党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黄郛主持。北京的军、政、学界,在京中外名流以及张绍曾的生前至交、部属、亲友、乡谊均有参加。国民党中央派员参加葬礼并送了挽联,词为:大城起龙蛇杯酒竟撄来歙祸;中原靖鼙鼓香花难报汾阳功。

北京香山——张绍曾陵墓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