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名将】吴长庆:开“桐城武派”,保家卫国

我在长安当牛做马 2023-08-28 22:02:24

01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庐城镇城,坐落着一个清代祠堂——吴武壮公祠。

纪念的是清代淮军名将吴长庆。

道光九年五月(1829年6月),吴长庆出生于庐江县岱鳌山下一个乡绅家庭。

其父吴廷香,曾为优贡生,在庐江、桐城附近教书,是当地著名塾师。

吴长庆自幼聪颖,但几次参加童子试(俗称秀才)都落榜了。加上体弱多病,吴廷香便不再要求他力于科举。

吴长庆从此弃文从武,开“桐城武派”,开始了保家卫国,波澜壮阔的一生。

02

1853年,太平天国起义蔓延至安徽,攻入安徽桐城、庐江、舒城一带。

吴廷香在当地知县的号召下,组建团练武装,时年24岁的吴长庆随父加入乡勇团练。

吴氏父子夺回庐江后,随即遭到太平军围攻。

九月二十七日,庐江兵力单薄,又缺少援军,被太平军攻克,吴廷香战死。

清政府赐恤其家,赏给云骑尉世职(清朝时为正五品爵位,无实职),由吴长庆袭爵。

吴长庆“继父领乡团”,继续参加对太平军的围剿。

之后,大大小小数战,咸丰十年(1860年),清政府加吴长庆都司衔(清朝绿营武官,正四品),赏换花翎。

恰好,湘军曾国荃来安徽与太平军大战于安庆,听到吴长庆战绩,推荐了两江总督曾国藩。

03

独立成军,创立庆字营

咸丰十一年(1861年),吴长庆奉曾国藩令,率部与刘铭传、潘鼎新、王占魁等配合湘军收复庐江,攻占三河。

曾国藩即令其以所部500 人,创立庆字营。并亲笔书写"忠孝坚定,不可挠折"八个大字,以示鼓励。

同治元年(1862年)春,李鸿章创立淮军,吴长庆的庆字营划至淮军,成为淮军初始十三营之一。

同年秋,曾国藩、李鸿章命令吴长庆回乡招募新勇,吴长庆招募二营,部队开始称“庆军”。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吴长庆率庆军镇压捻军,转战多省。

因军功赏穿黄马褂,换“瑚敦巴图鲁”名号,封正一品衔,加提督衔。

04

驻防江苏,官民称颂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清政府下令增强海防。

吴长庆率部修筑江阴、江宁炮台,加强长江防务。

光绪元年(1875年),吴长庆以记名提督实授直隶正定镇总兵,沈葆桢上奏清政府挽留其继续驻扎江苏,从缓赴任,清政府从其所奏。

在此期间,江苏六合乡(今南京市六合区)因漕粮征收过重引发民变,乡民聚城骚乱。

吴长庆一人单骑前往当地,招见了聚众主谋,许以不死,令其解散聚集的群众。

随后将民众反映的漕粮征收过重的问题向沈葆桢反映,沈葆桢向清政府奏请减轻了当地漕粮。

光绪二年(1876年)5月22日,宁国府(今宣城地区)天主教徒白会清、黄之绅、杨琴锡等,以教会之名,横行乡里,欺压良善,激起民愤。

乡民用木棍将黄之绅、杨琴锡打死,放火烧毁教堂。

白会清逃脱后挑动西洋教士指控建平(今郎溪县)人何诸为首,要求当地政府立即处死一干人等,为黄、杨二人报仇雪恨。

衙门到处抓人,民众惶恐不安。

沈葆桢派吴长庆前往处理。

被控教士何诸谒见吴长庆说:当时衙门乱抓乱捕,民众惶惶不可终日,他为了早日平息此事,才自首认罪。

而西洋教士仗着特权,咄咄逼人。

双方各执一词,吴长庆冷静分析,查明事实真相,上报沈葆桢:认为何诸无罪,主张严惩教会的不法行为,并建议沈葆桢亲自审理此事。

沈葆桢听从吴长庆建议,圆满的解决了此事。

吴长庆驻防江宁(今南京)期间,江浦(今南京市浦口区)有条河名黑水河,年年水患为害,横溢200 余里,民众苦不堪言。

吴长庆深知百姓疾苦,便建议疏通下游泉河、玉带河,以根治黑水河水患。

光绪四年(1878年)秋,沈葆桢依其言奏请河事,委吴长庆以军力治河。

他受任后,从勘察到材料筹集,从兵力安排到工具配备,凡事身必躬亲,苦战2年,将工程大体完成。

其后大学士左宗棠总督两江,继续其事,直至完成,深为民众赞颂。

吴长庆

05

北上东征,一人镇朝鲜

光绪七年(1881年),吴长庆率军北上驻扎登州蓬莱阁,随后受命帮办山东海防并节制山东全省军务。

光绪八年(1882年),清朝属国朝鲜发生内乱(壬午兵变),引起日本干涉。

为阻止日本对朝鲜渗透的阴谋,时任北洋大臣张树声决定派兵东征朝鲜。

七月初,吴长庆与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庐江金牛人)率二营四哨约3000余人,于登州乘坐军舰“威远”号以及轮船招商局的船只前往朝鲜,其余部队陆续跟进。

在朝鲜仁川附近登陆,休整数日后,吴长庆率军北上,由袁世凯充当先锋。

七月十二日进驻汉城,设计诱捕乱党首领,迅速平定朝鲜内乱,清政府因功赏吴长庆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

在驻扎朝鲜期间,吴长庆帮助朝鲜训练新军、指导朝鲜外交、改良朝鲜农业、改革朝鲜科举,维护华侨利益。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吴长庆有力的维护并加强了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遏制了日本的扩张,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从而确保我国东部沿海的安全。

吴长庆驻朝2年,组织朝鲜人民修道路,筑桥梁,救灾恤丧,示以恩信。

回国时,朝鲜人民作歌相送。

06

逝于军中、朝廷表彰

吴长庆虽为李鸿章部下,但两人之间关系一直不好。

吴长庆和李鸿章之间的不和由来已久。

据刘秉章之子刘体智在《异辞录》中记载——

同治三年(1863年),吴长庆因驰援上海时作战勇猛,收复嘉兴、湖州两府,被越级提拔为副将(清代武官,从二品),李鸿章笑着对刘秉章说“君部下庸者亦得戴红顶耶”,吴长庆引以为恨。

平定朝鲜内乱后,张謇代吴长庆拟《朝鲜善后六条》(原文已不可考),可李鸿章一心希望牺牲朝鲜利益,维护安定,便批评吴长庆多事,不予上奏朝廷。

然而《朝鲜善后六条》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导致清流派批评李鸿章外交软弱,令李鸿章对吴长庆更加不满。

李鸿章一度考虑解除吴长庆兵权,让自己的幕僚马建忠来统领庆军,后经人劝说才作罢。

光绪九年(1883年)九月,吴长庆奏报驻防朝鲜相关事宜,要求进京觐见慈禧太后和光绪帝。

此事被李鸿章知晓后,派人斥责吴长庆越级奏报,说:“你的部队仍归北洋大臣管辖,你虽然有单独奏事的权力,但仅限于谢恩、庆贺诸事”!

光绪十年(1884年)春,有情报称法国军舰将直抵京津地区,清政府为加强海防,调吴长庆所部三营移防辽宁金州一带,然而另外三营却被留驻朝鲜,吴长庆兵权被削弱,更加抑郁愤懑。

07

不久,吴长庆病情加重,于1884年七月十三日,病逝于金州军营,终年56岁。

李鸿章疏请优恤,清政府赐谥号“武壮”,并付史馆立传,准于立功地方,建专祠。

朝鲜高宗(李熙,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1864-1907年在位)派使团专程奔赴庐江参加葬礼,并捐资与清政府共同修建吴长庆故居。

今天的安徽庐江、浙江嘉兴、江苏浦口、河南内黄、山东蓬莱都建有祠堂,供人凭吊。

今天朝鲜半岛的首尔市,也有朝鲜高宗为纪念吴长庆而修建的靖武祠,至今祭祀不绝。

韩国华侨祭祀吴武壮公祠合景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