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曾获得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的照片。照片上,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坐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笑得是那样的酣畅淋漓。回首50年前的那段故事,每个中国人都会不自觉地受到感染,从心中升起一股浓浓的骄傲之情。
1971年10月26日北京时间中午11时20分,纽约联合国会议大厅表决牌上的电子计票器亮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投票结果: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旨在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驱逐蒋帮的“两阿提案”!
一、
都说“弱国无外交”,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中华民族饱受列强的欺凌掠夺,旧日的屈辱外交刺痛着每个有血性的中国人的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和过去告别,以崭新的面貌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便指示说:“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在内和平共处。”此后,周恩来总理多次致电联合国秘书长和联合国大会主席,申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要求把已经根本不能代表中国的国民党集团非法代表驱逐出联合国,并容许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参加联合国的工作。遗憾的是,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遭到了主要来自美国的无理阻挠。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虽几经挫折,却从未放弃。世界人民也逐渐认识到独立自主、爱好和平的中国在世界事务上的重要性。见见阻挠已经不再有可能,美国又提出所谓“双重代表”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入联合国,但保留“中华民国”的代表权。
对美国明目张胆地在联合国搞“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严正指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把国民党集团驱逐出联合国,这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中国决不允许在联合国出现“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局面。
1971年10月25日,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向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交提案,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这项提案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获得通过。这就是联合国历史上著名的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它从政治上、法律上、程序上公正彻底地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
1971年11月15日,中国代表团昂首阔步走进了联合国会议大厅,径直走向写着“中国”标牌的座位。大厅里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国家的代表团团长纷纷前来和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握手,自此中国开启了外交的崭新时代。
乔冠华回忆说,在那一瞬间,他的胸中不由自主地涌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自豪感,忍不住放声大笑。记者们也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难忘的历史瞬间。
傍晚 6 时许, 乔冠华在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中登上联合国大会讲坛, 宣读了毛泽东授意、周恩来审定的讲话稿。
路透社在报道中说:“这篇讲话使许多外交官感到震动。第三世界的代表们热烈鼓掌。美国代表和苏联代表脸色阴沉。”德新社则在评论中称:“乔冠华的发言, 表明了北京对联合国的政策以及对外政策意图的轮廓, 表明了人民中国将使自己成为中小国家的喉舌和支持者。这篇演说阐明了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的中国国际政策, 坦率地表明了中国的原则性立场, 明确地表示了中国作为中小国家的代表对超级大国垄断联合国的局面进行挑战的姿态。”
12 月 18 日晚, 在完成了使命后, 乔冠华率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在纽约肯尼迪机场登上法航班机回国, 于 22日下午回到北京。当晚 20 时许, 毛泽东在中南海住处约见周恩来和乔冠华一行。意趣盎然的毛泽东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对乔冠华说:“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须努力。”
二、
乔冠华1913年3月28日生于江苏盐城,父亲为他取名“冠华”,就是期盼他日后能“冠盖满京华”。后来的乔冠华果然不负所望,博学多才,成为著名国际评论家和世界著名外交家。
乔冠华自幼聪颖过人,5岁的时候对四书五经就能熟读,人称“苏北神童”。12岁时,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亭湖中学。4年后,他考入清华大学,来到了北京。
在清华就读期间,乔冠华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清华成立了进步文艺社团“综流文艺社”,并在中共地下党员还寄萍、胡扬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中,乔冠华按照组织上的安排,在国民党军余汉谋的参谋处任职上校参谋,主要搜集外国军事情报和国际动态,创办 《时事晚报》 并担纲主笔,撰写系列国际述评。这段经历,也为他日后走向外交领域打下了基础。
解放战争中,乔冠华在香港负责统战和对外宣传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护送了一大批在港民主人士和知名文化人秘密北上。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政务院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及代理亚洲司司长。
1950年,乔冠华随伍修权首次出席联合国安理会会议,并在会上控诉美国侵略行径,提出“美国侵略台湾”案;1951年,他以顾问身份随李克农赴朝参加朝鲜停战谈判;紧接着,他又随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1972年,乔冠华受命参与尼克松访华期间的“乔基会谈”,最终促成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的诞生。
三、
1974年,乔冠华履新外交部长一职。就在他准备为中国的外交事业继续奋斗的时候,却因为江青和张春桥等人的陷害,不仅被免去了外交部长一职,还被隔离审查了起来。
听到乔冠华被隔离审查的消息后,他的女儿乔松都十分震惊。在她的眼里,爸爸一向是正义、诚实、光明磊落,怎么会被隔离审查呢?乔松都百思不得其解。
几个月后,乔冠华因为心脏病发作住进了医院。在胡乔木的帮助下,乔松都和哥哥乔宗淮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探望机会。
见到两个孩子后,乔冠华非常高兴。他感慨地说,当初他十几岁因为信仰马克思主义而投身革命,他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很长很长,可现在又有谁能理解这一切呢?
见乔冠华的情绪有些低沉,乔松都劝慰说说:“爸爸你一定要保重身体,只有身体好,才能向组织上把事情说清楚。今后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无论如何要保重自己,我们都在等着你。”
在儿子和女儿的鼓励下,乔冠华终于战胜了病魔,还趁机戒掉了几十年抽烟的习惯。
距乔松都回忆,在跌落谷底的7年里,乔冠华的思乡之情尤为浓烈。他最爱说的话题, 就是他的家乡盐城和他的童年少年。从没去过盐城的乔松都,就是在父亲日复一日的叙述中,知道盐城东乔庄的那座开阔四合院,院落东、 南两边小小的花园和青青的竹林, 庭院后面东乔河上颇具水乡特色的木栏 “启明桥”, 想象着父亲当年在河中畅游、 在桥上吹箫弄笙的情景。
在这段时间里。乔冠华的妻子章含之和女儿乔松都,始终陪伴在乔冠华的身边,细心呵护照料着他。每每谈及家乡盐城时,乔松都总不理解:为何新中国成立后那么多年,父亲咋就没回去看看呢?
对于女儿的这个问题,乔冠华回答说:“一解放,我就忙。除了几次生大病被迫休息,我这30多年来,从来就没有休过一天假,也根本顾不上想念家乡,没有时间想这些。再说,解放后当了官,就更不好回去了。如果回去一次,不知要给地方上添多少麻烦。周总理也是苏北人,解放后也从未回过家乡。”
说到这里,乔冠华顿了一下:“现在好了,不当官了。等这次病好了,你和我一起回家乡看看怎么样?”
和女儿说这番话时,乔冠华的审查还没有结束,因此让女儿陪自己回老家看看的想法,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四、
1982年12月22日,习仲勋和陈丕显受胡耀邦总书记的委托,前来看望乔冠华。习仲勋对乔冠华说:“过去的事一风吹了,一笔勾销。你是党内老同志,受点委屈要想得开。”
为了劝乔冠华振作起来,陈丕显也跟他讲述了自己在文革中受到的那些不公正对待,并鼓励乔冠华说:“我们入党几十年,差不多都经过这样那样的挫折,受过委屈,你也不要计较了。你有那么丰富的外交工作经验,还要为党的外交事业多作贡献。”
这次谈话后不久,乔冠华被安排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担任顾问。乔冠华十分兴奋,认为自己又可以出山,为祖国的外交事业奋斗了。随后, 乔冠华着手整理旧作, 把他 30年代在香港、40 年代在重庆以及建国后写的大量国际评论翻出来, 重新看了一遍,并在文字上做了校勘和必要的修改, 编成了《乔冠华国际述评集》一书。
遗憾的是,乔冠华并不知道此时自己已患上了肺癌。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1983 年初, 乔冠华肺癌复发, 并转移到颈部,医生都认为他的生命最多只能维持 3 至 6 个月。或许是预想到了什么,他让夫人章含之特地把最亲近的朋友夏衍、冯亦代、吴祖光等人请到家中吃饭。
老友相聚, 乔冠华十分兴奋, 他让打开一瓶收藏已久的茅台, 端起了久违的酒杯, 和大家频频干杯, 尽欢而散。身为医生的乔松都并没有阻拦父亲,因为她也预感到,这有可能是父亲平生最后一次与朋友痛饮了。
1983 年 9 月 21 日是中秋佳节。这天晚上,乔冠华吃了夫人买的两小块月饼,便早早上床休息了。
大约凌晨 3 点多, 夫人章含之发现乔冠华微微睁开眼睛, 张嘴想要说话,于是把耳朵凑在乔冠华唇边, 听到乔冠华喉咙里断断续续地吐出几个字:“你……我……十年……”接下去听不清了。
虽然听不清,但章含之还是明白了乔冠华的意思:“你和我, 十年了, 苦了你, 我要说的话, 你都明白。”
见章含之明白的自己要说什么,乔冠华艰难地一笑,之后便陷入了昏迷。上午 10 时零 3 分,这位新中国的第四任外交部长与世长辞,终年 70 岁。
参考资料:
凤凰网:《女儿回忆:父亲乔冠华被免去外交部长之后》
《党史博览》:《乔冠华晚年的政坛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