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那是我爸爸,我要爸爸。”
孩子用稚嫩的小手指着礼堂正中央的遗像说道。
在场之人看到孩子那稚嫩的笑脸,纷纷落下泪来。
这里是京西宾馆的大礼堂,正在举行追悼大会,整个礼堂庄严肃穆,大家的脸上都带着悲戚,都在痛惜英雄的早逝。
牺牲的烈士名叫杜照宇,是中国驻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一名中校,牺牲的时候才年仅34岁,正是军人的黄金年龄,然而却英年早逝。
他的牺牲不仅令家人感到伤心,更令国家和军队感到痛心。
那么杜照宇到底在国外遭遇了什么?请大家接着往下看。
优秀的硕士军官杜照宇是山东济南人,虽然家境普通,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从小到大,在学校里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
高中毕业后,杜照宇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
杜照宇考取了军校后,在当地成为了许多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杜照宇的父母也感到十分地欣慰。
杜照宇在军校本硕连读,拿到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国防部任参谋,后来又被安排到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做秘书。
杜照宇在学习和工作中一向都是十分勤奋、努力、好学、优秀的人,对待同事也非常热情,乐于助人。
在家中,他是父母眼中的好儿子,妹妹眼中的好哥哥。
每逢休假回家,家里有什么活儿,杜照宇全都抢着干,邻居们时常会看到杜照宇扎着围巾,在家里忙进忙出地干活儿。
邻居们纷纷夸赞着杜照宇,都很羡慕杜照宇的父母有这样一个好儿子。
杜照宇的父母每每听到邻居的夸赞时,老两口的内心仿佛像喝了蜜一样的甜,十分高兴。
杜照宇不仅孝顺父母,对自己的妹妹也是十分疼爱,休假回家的日子里,不仅时常会辅导妹妹的功课,妹妹的每一个愿望他几乎都会满足。
每次他探亲回家,最开心的莫过于是他的妹妹了,因为有一大堆的愿望清单需要哥哥去帮她实现。
女孩子无非喜欢买一些漂亮的裙子啊、发卡啊、或者一些玩偶什么的。
杜照宇非常宠溺他这唯一的妹妹,所以每次妹妹想要买什么东西,他从来都不会拒绝,直接全部都买来送给妹妹。
因为他常年都不在家,只有休探亲假时才能见到家人,所以他就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父母干点活儿,给妹妹送一些她喜欢的礼物。
一家人最开心的时光,便是杜照宇回家的日子。
婚后,杜照宇依然还是那样的温暖,不论是对待父母、还是妹妹,还是同从前一样,只不过,他关爱的对象又增加了,对妻儿也是关怀备至。
这样一个优秀、温暖、热情的男人,竟然会英年早逝,当他牺牲的消息传回国内时,很多人都无法接受这个噩耗。
大家都不敢相信那么好的一个人,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就这样死在了异国他乡。
英雄牺牲在异国他乡2006年,以色列和黎巴嫩的战争打响了,以色列先入侵的黎巴嫩,导致黎巴嫩的许多妇女和儿童死在了炮火中。
为了避免更多无辜的群众在这场战争中丧生,联合国决定派出维和部队进驻在黎巴嫩境内,这样也是为了可以保护当地的无辜群众。
杜照宇便是这次中国维和部队成员的一名侦察员,他本来可以不去的,如果他没有去黎巴嫩,或许他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当时,与他一起工作的战友接到了去黎巴嫩执行任务的调令,但是这名战友的爱人马上就要生产了,杜照宇看到战友比较为难,于是便主动接替战友的工作,向领导主动请缨前往黎巴嫩。
就这样,杜照宇跟随其他的战友,一起来到黎巴嫩执行任务。
联合部队的观察员属于中立的一方,所以他们不能携带武器,这样一来,他们对以色列的部队不会构成任何的威胁,但是维和部队的处境就会比较危险。
杜照宇认为军人的职责不是制造战争,而是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杜照宇来到黎巴嫩后,每天的任务便是在观察所里监督双方是否撤军、是否停火、是否向无辜群众展开轰炸。
杜照宇每天都要写观察报告,然后将这些报告传给上级领导。
联合国的哨所就在离边境不远的地方。
若论国际法来讲,联合国的哨所便是安全的区域,以色列的军队不可以向联合国所在的区域进行轰炸。
只不过,以色列根本没有将国际法放在眼里。
维和部队每天将他们的恶行向全世界公布,以色列早已对维和部队的成员们怀恨在心。
所以他们不顾国际法则,公然地对联合国哨所周围进行轰炸,这一举措,令全世界都感到非常气愤,纷纷谴责以色列。
联合国临时部队司令部,还特意知会了以色列方面,不可对联合国的哨所进行轰炸。
然而,狂妄的以色列怎么可能会听得进去呢,依然我行我素。
以色列本来就是侵略者,入侵黎巴嫩,所以根本不讲任何的国际法则,更不会在乎什么所谓的人道主义。
双方的交火愈演愈烈,情况也变得越来越危急。
杜照宇每天在炮火连天的环境下撰写视察报告,每每与家人通电话时,他都只是报喜不报忧。
总是告诉家人,自己只是在办公室里工作,接触不到战争,更接触不到炮火。
家人每每听到他这样说,也就安心些了,只是他们万万没想到,杜照宇每天都和炮火打交道,很多次炮弹就近在咫尺。
只是杜照宇不敢告诉家里实情,怕家里人为他担心受怕。
当时,很多人都没有想到以色列真的会轰炸联合国的哨所,就这样明目张胆地公然违反国际法则。
2006年7月17日,很平常的一天,杜照宇刚刚和妻子通了电话,孩子还在电话里甜甜地喊着他。
杜照宇安慰妻子,自己一切都好,他还拜托妻子照顾好孩子,照顾好父母,等到孩子过生日时,自己会送给孩子一个惊喜。
没想到这一通电话竟然是他最后的遗言。
这一天本该是杜照宇换岗休息,但是有一名同事身体不适,于是杜照宇便替这位同事继续守在岗位上。
没想到,他的一个善举,间接地救了同事的性命,自己却死在了异国他乡。
7月17日下午时分,以色列的飞机从联合国的哨所上方飞过,同时还扔下了一枚炸弹。
炸弹落下的那一刻,整个哨所瞬间发生了爆炸,顿时成了一片火海。
杜照宇和其他三名观察员当场牺牲,全部都被掩埋在废墟下。
联合国的哨所遭到轰炸后,联合国临时部队的司令部立马联系以色列的部队,强烈要求以色列方面立即停止轰炸。
然而,以色列方面却对联合国临时部队的要求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地继续轰炸。
为了救助维和部队的战士们,医疗小组只能冒着生命危险,躲避着炮火的袭击,寻找维和部队成员的遗体。
当医疗小组找到杜照宇时,他已经没有了任何的气息,整个人倒在血泊中,眼镜也碎了一地。
上衣口袋中还插着一支笔,笔的下面是一张全家福的照片,也被鲜血给染红了。
英雄早逝 魂归故里以色列如此明目张胆地轰炸联合国哨所,立刻遭到了全世界的谴责,多个国家纷纷谴责以色列。
当时,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强烈地谴责:以色列的轰炸是蓄谋已久、故意为之。
只是以色列死不承认,一直狡辩是一场意外。
我国对以色列进行了强烈地谴责,并且强烈地要求以色列向遇难者道歉。
以色列最终抵不住各国的压力,只好向遇难者郑重道歉。
人死不能复生,虽然我国为杜照宇讨了公道,但是杜照宇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杜照宇牺牲后,联合国为这些烈士们举办了追悼会,不仅为杜照宇等人降半旗致哀,还授予他们联合国最高的荣誉功勋章。
我国也同样用最高规格的仪式,迎接烈士回家。
不仅追授杜照宇为一等功,还将杜照宇的骨灰葬在了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
杜照宇牺牲的消息传回国内后,他的父母悲痛万分,总是晕了醒、醒了晕,如此优秀体贴的儿子,就这样牺牲在异国他乡,任谁都接受不了。
杜照宇的邻居们听到这个噩耗后,也纷纷表示不敢相信,多好的一个孩子,就这样走了,当父母的,不得心痛死啊。
这世上最痛心的莫过于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了。
当然,最痛心的还有杜照宇的妻儿。
杜照宇的孩子还不满三岁,他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爸爸了,以后对爸爸的记忆可能就只有照片了。
为烈士举行追悼大会杜照宇的骨灰,被我国用专机从黎巴嫩带了回来,军方早已有解放军在机场迎接烈士回家。
在道路的两侧,官兵们纷纷脱帽敬礼,表情都是庄严肃穆。
解放军迎回了杜照宇的遗体后,中央军委便在京西宾馆的大礼堂,为杜照宇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沉痛悼念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牺牲的军事外交部干部杜照宇。
当时来参加追悼会的除了军方的各个领导,还有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曹刚川前来参加。
他代表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杜照宇烈士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深切的慰问。
出席追悼会的除了中央副主席,还有外交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军委办公厅、以及山东省领导、还有就是杜照宇生前的战友和亲属。
大礼堂内约有一千多人参加了杜照宇的追悼会。
杜照宇的遗像挂在礼堂的正中央被苍松翠柏簇拥着,骨灰盒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的党旗。
哀乐响起后,全体人员向杜照宇烈士鞠躬默哀。
杜照宇的父母强忍悲痛,强撑着病体参加了儿子的追悼会,他们想送儿子最后一程。
中央军委副主席曹刚川,亲自慰问了杜照宇的家人,他亲切地握着杜照宇父亲的手,安慰其节哀顺变,并且称赞杜照宇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追悼会上,杜照宇不满三岁的孩子指着杜照宇的遗像一直喊着“爸爸,那是我爸爸。”
稚嫩的声音,令在场之人无不动容。
杜照宇的妻子压根没有想到,杜照宇每天竟然都处在炮火连天那样危险的环境中。
每一次杜照宇总是告诉家人,他很安全,没有任何的危险。
杜照宇的妻子表示,虽然内心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但是,为了孩子,为了死去的丈夫,她一定要撑下去。
以后,她要好好地将孩子抚养长大,并且让孩子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为骄傲。
而且她也会为了丈夫好好照顾公婆,公婆都老了,老年丧子的悲痛会伴随他们的余生,所以就需要她时时陪伴照顾。
杜照宇妻子的一席话,让在场的很多官兵都纷纷泪目,但是中央军委也向杜照宇的家属表示,国家不会忘记他们的。
未来杜照宇的父母、孩子,国家会给予很多方面的关照,绝不可能只让一个弱女子挑起这样的重担。
杜照宇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留给了后人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他的牺牲不仅是国家和军队的损失,也是国际维和事业的损失。
他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中国军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向这样的烈士学习,学习他献身世界和平事业的崇高精神。
学习他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淡泊名利、艰苦奋斗的精神。
更要学习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虽然他最终牺牲在异国他乡,但是,他的事迹则会被历史所记载,他的名字也将在历史里长存,他的这个人,他的精神和贡献也会被后人所铭记。
参考资料:《小康》2015年22期
《人民日报》2006年8月8日
《人民日报》2006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