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邓小平的妹妹,建国后才第一次见到哥哥,官至少将一生低调

晓读夜话 2023-02-22 10:31:49

1935年12月,沉浸在红军长征胜利喜悦中的邓小平还不知道,远在四川广安的老家,他多了一个妹妹。这个妹妹,比他足足小了31岁。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四川广安人,他的父亲邓绍昌当过团练、经过商,家境还算不错。1920年,邓小平赴法留学,走上革命道路,此后就没有回过广安老家。因此家里的一些情况,他并不太清楚。

邓绍昌先后娶过四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张氏病逝,并没有留下子嗣。第二任妻子就是邓小平的母亲淡氏,生下三男两女,在1926年病逝。母亲病逝时,邓小平远在莫斯科东方大学读书,没能回家奔丧。

后来邓绍昌又娶了萧氏,生下一子后也病逝了。于是,邓绍昌只得娶了第四任妻子——船家女夏伯根。邓小平最小的妹妹,就是继母夏伯根所生,名叫邓先群。

1936年,邓绍昌在一次意外中去世,可怜的小女儿邓先群当时还不满一岁,还在襁褓之中。

丈夫去世,36岁的夏伯根悲痛万分,但是她不能倒下。这个苦命而坚强的女人,强忍悲痛为丈夫料理,咬紧牙关,为邓家撑起了一片天地。

邓小平是家中长子,但是身在延安的他并不知道家中的这些变故,父亲去世他也没能回家奔丧。

邓家失去了顶梁柱,生活的重担都压在了夏伯根的身上。

所幸她是穷苦船工人家的女儿,个性坚强,田头家里的活计全都能干。她起早贪黑、含辛茹苦,独自抚养6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在她的维持下,邓家总算没有败落下去。

虽然没有了父亲,但是在母亲的庇护下,邓先群也慢慢长大。小小年纪的她经常听乡亲们谈起一个陌生的名字——邓小平。母亲告诉邓先群,那是她的大哥,早年留学国外,现在是共产党。

共产党为穷苦老百姓打江山,但是被国民党抓住了就是杀头的重罪。得知自己从未见过的大哥也是共产党,邓先群心里既骄傲又害怕。

1948年8月,华蓥山的一支游击队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追击。他们路过邓家老院子的旁边,因为其中一位伤员突然昏迷,部队只好在附近的林子中抢救。

夏伯根得知消息,当即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毅然把游击队员接到自己家里,还请来医生为伤员治伤,像亲人一样照顾游击队员。

13岁的邓先群放学回到家,看见院子里有一群带枪的人,十分害怕。母亲把她拉到一旁,悄悄告诉她:“别害怕,他们都是和你大哥一样的人。”

邓先群当即对这些人有了敬意,不再感到害怕了。她赶紧跑进屋,放下书包就忙前忙后地帮忙,生火做饭,招待游击队员。

当时,邓小平已经是共产党赫赫有名的高级干部,邓家院子也常被乡长、保长派人监视。游击队员担心连累邓家,坚持要离开。

游击队员对夏伯根说:“大妈,你们一家本来就很简单了,我们不能让您老难上加难了。”夏伯根说:“家里是有难处,但是你们的人伤得这么重,我能忍心吗?再困难也要帮你们渡过难关啊!”

这一幕,让年幼的邓先群印象深刻。

后来,这些游击队员在邓家母女的掩护下,养好了身体,成功逃过了敌人的追捕,回到华蓥山打游击。

邓小平离家之后,多年没有音讯。作为小妹的邓先群,只知道有这么一个大哥,却从未见过他的人。

直到1949年冬天,邓小平与刘伯承、贺龙率领千军万马,解放大西南。邓小平来到重庆,担任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先群和两位姐姐这才从乡亲们口中得知,哥哥当了大官。

当时邓先群才14岁,姐姐邓先芙19岁。年底,邓先芙从广安来到重庆,终于见到了这个传说中的大哥。邓先芙回到家里,邓先群才从姐姐带来的照片中,见到了大哥的模样,得知了他的事迹。

哥哥姐姐们都已经长大离家,广安老家只剩下母亲夏伯根和邓先群两人。1950年的春天,母女二人才和舅舅淡以兴一起离开广安老家,乘船到重庆寻亲,找邓小平。

那是邓先群第一次见到大哥,虽然他比自己大了31岁,但却很亲切。他叮嘱妹妹,新中国成立,需要大量的人才,一定要好好读书。听了大哥的话,邓先群坚定地点点头。

此后,邓先群和母亲就在重庆住了下来,一家人没有一点隔膜,邓小平对继母很孝顺,对妹妹也很要好。

1952年,邓小平调任北京。他把继母夏伯根和妹妹也接到了北京,一家人住在一起。到了首都北京,邓先群十分高兴,在北京的崭新生活,也让她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时间来到了1959年,邓先群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名牌大学哈尔滨工程学院。邓先群求学的那几年,正是祖国最为困难的几年。虽是邓小平的妹妹,她也没得到什么特殊照顾。

穿的都是旧衣服,吃得也不好,加上学业繁重,邓先群甚至还在学校饿晕过去。虽然条件十分艰苦,时常饿得两眼发晕,她还是坚持把课上完。

也正是在美丽的冰城,邓先群与后来的丈夫栗前明相识。志同道合的两人很快坠入爱河,成了一对让人羡慕的恋人。

1963年11月,邓先群大学毕业,她与栗前明也喜结良缘,在哈尔滨举办了婚礼。他们的结婚仪式很简单,就是请几个朋友吃了顿饭。

结完婚的第二天,夫妻两人就去上班了,甚至都没有休假。就连回北京拜访双方的家长和亲属,也推迟到了第二年的元旦。

元旦这天,两家人聚在一起。邓小平夫妻给妹妹准备的新婚礼物,也只是两床红绸被面和床单枕头等用品,算是陪嫁。他们又请栗前明的父母吃了顿饭,算是替两位新人补办了喜酒。

妹妹的婚礼就这么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后来邓小平还说:“这个样子好,以后孩子们的婚事都这么办。”这也成了邓家的规矩,后来邓先群的侄子、侄女们结婚,也是一切从简的模式。从结婚这件事也可以看出邓家的家风,朴素简单,从不搞铺张浪费那一套。

邓先群结婚后没多久,就当上了母亲。这个家庭先后迎来了一儿一女,夫妻俩的生活也多了几分乐趣,当然也多了一些繁琐。孩子尚未长大,一场席卷全国的特殊运动也把这个家庭卷了进去。

那段时间,邓小平很快就被打倒,他的亲属也毫不例外的收到波及。作为邓家的子女,常常要遭受一些人的白眼和谩骂,无辜的孩子们吃尽了苦头,到了后来,孩子们甚至不敢跟母亲和外婆一起出门和上街。

邓先群夫妇被下放到了湖北的农场。临走前,她把4岁的儿子托付给年仅11岁的女儿,心都要碎了。夫妻俩这一走,两个孩子可咋办啊?好在还有外婆能帮忙照顾照顾,不然一家人可真没法了。

邓先群来到湖北,当时她患了肾病,生活条件又不好,更谈不上医疗和养病,慢慢就转成了慢性肾病。即使这样,她仍旧坚持到冰冷的水田里面去劳动,插秧、割稻,一样活计都不落。

为了照顾妻子,栗前明在休息日跑了几十公里路,为她买来红糖和猪油。这在当时已经是难得的补品了。患难与共,夫妻俩相濡以沫,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

那段时间,亲属都不准与邓小平联系。邓先群把对哥哥的无尽思念都深深埋在心底,他们全家以巨大的忍耐和毅力,等着阴霾散去的那一天。

直到邓小平复出,邓先群夫妇也落实了政策,调到了第二炮兵工作。生性豁达的邓先群,再次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1990年,邓先群被调任到解放军总政部群众工作部,先后担任过处长、副部长、部长。群众工作千头万绪,邓先群却能条分缕析,样样做好。

在生活中,邓先群则是一个热心大姐,助人为乐。女儿回忆说:“妈妈一出去就走不动路,啰里啰嗦,又爱管闲事。”

面对女儿的“不满”,邓先群却不以为然,她说:“我们都住在一个大院,挤时间的老邻居老同事,遇到了总要打招呼,人家有事总要帮忙呢。”

虽然是邓小平的妹妹,但是邓先群对儿女都要求严格。她经常告诫一双儿女,有什么样的经济能力,就过什么样的人生。在物质生活上要看看淡一些,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是第一位的。

他们一家从来不搞特殊化,生活跟普通群众没什么两样。家里面的陈设也十分简单,客厅里就一张桌子,几把椅子。

1988年9月,邓先群被授予大校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成为共和国不可多得的女将军。虽然官至少将,邓先群一生却处处低调,从不以邓小平的妹妹自居,更不要什么照顾。

很长一段时间,她的同事们,包括邻里街坊,都不知道身边热心又朴素的邓先群,是邓小平的妹妹。

END.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