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谱!老人摔倒不扶都要被讹,又一个名句:你肯定是故意不扶的!

安风的趣事 2024-10-14 16:36:28
善良,为什么成了一道难题?

近日,一段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一位店主因为没有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老人儿子找上门质问。老人儿子说:“你就是故意不扶的,不出也得出!”

这句话让人不禁感慨,什么时候起,善良与否变成了可以被逼迫、被指责的事?请看下方视频

扶与不扶的两难选择

店主的态度很坚决:“我就是不扶,除了我家老人,其他老人摔倒我永远不会扶。"他的这一表态,看似冷酷无情,却在网上引发了不少人的共鸣。大家纷纷在评论区留言,表达对店主的理解:“扶了怕被讹,不扶怕被骂。干脆别管了,省得惹麻烦。”

几年前,“好心扶人却被讹”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媒体上。一位好心的小伙子在扶起摔倒的老人后,被指控是肇事者,甚至不得不打官司证明自己清白。虽然最后真相大白,小伙子获得了清白,但此事给社会带来的阴影却远未散去。这个事件让很多人学会了一个“道理”:帮助人之前,先保护自己。

于是,大街小巷里,摔倒的老人旁,多了不少“袖手旁观”的路人。有人把这归结为“道德滑坡”,但换个角度想想,面对可能的法律纠纷与高昂的时间成本,又有多少人愿意冒险呢?

但是,这种观点肯定是偏激了!大多数人都是善良的,知道感恩的,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善良不该被绑架,理解才能走得更远

这次事件中,老人儿子的逻辑让人迷惑:“你要是第一个上去扶了,别人上去都扶了。”似乎认为帮扶老人是一种社会义务。而店主的拒绝扶人,却更多地反映出对自己权益的维护。

但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

老人摔倒的根本原因,难道不是家人不在身边照顾的疏忽吗?如果老人家人能够在身边多一些陪伴,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误会。

我们确实需要善良,但善良不该是被绑架和胁迫的。就像每个人都希望在危难时得到帮助一样,我们也得理解那些因为害怕被误解、被指责而选择“自保”的人。对于他们来说,选择冷静旁观,不是因为冷漠,而是因为对可能的风险和误解心有余悸。

善意与理解,缺一不可

当下,社会氛围让人感到寒心。小时候,老师教我们要“学雷锋做好事”,但如今,遇到老人摔倒,第一反应是拿出手机录像取证,而不是伸出援手。这种变化背后,反映的正是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

有人说,这是一种“进步”,是大家学会了保护自己。但实际上,这更像是一种退步——我们的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在逐渐减少。

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责备那些选择”自保”的人,而在于如何重建社会的信任。比如,是否可以出台政策来保护那些伸出援手的好心人?是否可以加大对积极行为的宣传,让大家知道并非所有人都会以恶报善?

善良,是社会的底色

有人说:“今天你扶的可能是别人的父母,明天被扶的可能就是你的父母。”这句话道出了善良的循环。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应当彼此守望相助,而不是让善良变成奢侈品。无论是选择扶起老人还是拨打救护电话,这些都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不应该因为个别的讹人事件而放弃善良,但也应理解那些因担忧而选择冷静旁观的人。

“善良是心灵的契约,理解是人间的桥梁。”

善良,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它是一种在理解与尊重基础上的主动给予,是一种希望彼此温暖的愿望。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能够看到更多人愿意伸出援手,而不是在善良与自保之间,做出两难的抉择。

结语

“善良的前提是理解,而理解才是通向善良的捷径。”

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不愿意扶起的时刻,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善良的心。当我们能给予彼此更多的理解,善良才不会成为一种道德绑架,而会成为一份温暖的选择。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