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绿色甲醇这个刚刚起步的行业来说,马士基与其说是成就者,不如说是搅局者。”近日,一位正在积极拓展绿醇业务的环保企业高管对能联社如此表示,言语间颇有愤愤不平之意。根据他的描述,国际航运巨头马士基近两年来在中国市场高调入场、大手笔签单,很大程度上推高了绿色甲醇的投资热情和关注度,“但我也可以讲,这些只是他刺激供应商去加大力度建设产能的手段,在他们的燃料替代方案中,绿醇恐怕从来不像其宣称的那样受重视。这次突然转向LNG,就是例证。”
在相关叙述背后,是绿色甲醇从去年下半年起需求爆发、产能集中上马,被视为“双碳”新风口,到近期因巨头可能离场而遭受打击、气氛低迷的过程。
近年来,在净零排放目标下,绿色甲醇作为一种低碳排燃料受到重视,并首先在依赖燃油驱动的“降碳困难户”航运业迎来机遇,由于国际海事组织、欧盟等对航运绿色转型、碳排标准有明确要求,各大船东都在探索转型方案,马士基则堪称其中最积极的企业之一。
去年11月,马士基与风电龙头金风科技签署自2026年到2030年后每年50万吨规模的绿色甲醇大单,达成了全球航运业首个大规模绿醇采购协议。当时,马士基对外界表示,自身在2023年对绿醇的需求量就已高达1万吨,到2025年会有至少75万吨,2030年则大幅增长至500万吨。而根据绿醇市场重要参与者中广核方面披露,彼时国内真正符合国际标准的绿醇生产能力只是千吨级别的水平。
除了马士基,达飞、中远海运、中船等企业也都有所行动,如此积极的需求侧反馈,让此前已有一定热度的绿醇市场,由此跃上风口。其具体体现之一就是行业对整体需求预测的水涨船高,全球甲醇行业协会预测到2050年绿醇市场规模将达到1亿-2亿吨水平,上述企业高管则表示,很多参与企业的预测更为激进,当时公司综合市场反馈、专家研判,认为整个需求量的大盘子在2027年就能达到3000万吨左右,到2030年之后可能会增长到1亿吨左右的规模。
而另一大表征,就是资金、企业的加速入场和项目、产能的集中上马。有媒体报道称,去年四季度以来绿色甲醇在一级市场爆红,看机会或入局的投资人越来越多。而中广核、中能建、中煤、巴斯夫、吉利、金风科技、正泰新能等各领域龙头企业也都官宣签订绿醇项目协议或开工建设大型绿醇项目,投资百亿以上、年产能达到25万吨甚至50万吨的项目都纷纷涌现。值得一提的是,光伏龙头隆基绿能也加入了战局,能联社此前即关注到,该公司今年以来投资了数家生物质公司(根据该公司半年报,今年上半年新增投资生物质公司至少5家,分布在河南许昌、内蒙古呼和浩特和巴彦淖尔),而隆基已具备不俗实力的绿氢和能产生绿色二氧化碳的生物质,都是制取绿醇的关键所在,且今年6月该公司宣布拟发布100亿元公司债引发争议时,就有业内人士猜测这笔钱可能是用于布局甲醇项目。就在8月下旬,隆基与巴彦淖尔乌拉特后旗政府签订年产40万吨风光氢储制绿色甲醇一体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的消息正式公布,该项目计划总投资近70亿,计划2025年开工,2026年投产。
不过,如此火爆的情景,也不禁让人担心这一刚起步、尚未探索出合理商业模式的产业重演此前诸多新能源产业“一拥而上,一哄而散”的剧本。根据前述企业高管介绍,目前的绿色甲醇制取可简要分为电制甲醇、生物甲醇两大路线。电制甲醇相对主流,侧重点在通过新能源发电来电解水制绿氢,但绿氢目前成本本就偏高,不具备经济性,再加上同样价格高昂的通过直接空气捕集或通过生物质采集的绿色二氧化碳,成本收益明显不成正比。而生物甲醇侧重在生物质原料经过反应后加上绿氢直接生成绿醇,原理相近但出发点不同,该高管所在公司本就从事秸秆、粪污等废弃物处理业务,以往工艺流程中产生的符合绿色标准的二氧化碳是“沉没成本”,用于绿醇业务后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据其介绍,该公司位于吉林计划在2025年底投产的百亿投资标杆项目,在制氢合成甲醇环节的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预期超过10%,配套的新能源、固废处理环节也会产生一定收益,但目前来看,单单引进绿氢的成本就超过预算,未来市场价格也看低,再加上建设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恐怕很难达到预期。而据其判断,很多不具备成本优势就“匆匆”入局者,不管是投资人还是企业,恐怕都“很难赚到钱”。
其实,早在今年3月,能联社即发布文章提醒“盲目入局甲醇存在风险”(绿色甲醇投资“一拥而上” 潜藏风险需警惕),认为这段时间跟随热点大规模布局绿色甲醇的企业,并不一定都能如愿找到为其投资买单的客户。
7月以来,这一“危言”似乎愈发有了变为现实的可能。作为绿醇市场的重要推手,马士基下半年起大规模谈判、采购LNG双燃料船的消息被爆出,8月,该公司CEO更是明确表示不会把希望寄托在绿醇这一单一燃料上,今年会大举订购或租赁LNG双燃料船来对冲此前投资风险,并加速脱碳进程。此前,马士基曾表示过为了更彻底的绿色转型,不会选择仍有化石燃料属性的LNG作为替代方案,但根据该公司的说法和一些媒体报道、机构分析,具有经济性的绿色甲醇供应始终无法满足其需求,出于成本和脱碳进度考量,才有了出乎市场意料的“LNG转向”,而这也给火爆一时却尚在探索期的绿醇产业泼上了冷水,希望在航运业拿到“第一桶金”的打算很有可能“破产”,业内“抱怨”马士基背离原有立场的声音不在少数。8月中旬至9月上旬,位于瑞典的欧洲在建最大电制甲醇项目关闭、美国甲醇龙头OCI Methanol变卖甲醇资产、甲醇期货价格持续下跌等事件又让悲观氛围进一步蔓延。
不过,针对于此,也有分析师提示,绿色甲醇目前从行业标准到商业模式、经济性论证都很不成熟,紧紧依靠上游预期刺激下游产能,却还没能成长到具备商业价值之际,就被贸然拱上风口,本就容易遭遇骤然降温的命运,想要真正做大产业,还是需要做好设计规划、练好内功。云道资本的分析报告则认为,绿色甲醇只是航运脱碳过渡阶段的备选方案,与其他路线相比本就不占优势,不应有过高预期,而绿色化工原料场景才是其未来的主要需求所在,而这也更需着力迭代技术、降低成本,向规模化商业化方向努力。
至于备受关注的绿醇作为车用燃料的前景,虽然目前已有一定政策支持,但在电动替代为主的现阶段,其距离大规模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还没在风口站稳就被泼上了一盆冷水,但综合诸多机构、专家的研判来看,在未来的能源体系中,绿色甲醇无疑仍会占有一席之地。不过,着眼当下,国内诸多百亿级别投资的绿醇大项目仍在推进或研究考察中,虽然行业兴衰起伏、示范成功失败都是常事,但无论怎么说,对于这些项目牵扯到的资金、上市公司、地方经济来说,避免投资风险、资源浪费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