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的生活备受瞩目,养男宠、无字碑都给后人留下了数不尽的谜团。
死后,她与李治合葬在位于陕西的“乾陵”之中,说来也怪,在这片陵墓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陵园上摆放的“六十一蕃臣像。”
这些石像形态各异,各有各的特点,但最特殊,也最让人感到诡异的是,这些石像都没有头。
直到后来两名农民无意间的发现,揭开了这些无头雕像的谜团……
陵园之谜要说这“乾陵”可谓是大有来头,武则天在正式登基之后,为了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选址可谓是煞费苦心。
据传当时的武则天找来了方士李淳风和袁天罡,这两位在当时可谓是风头极盛,在民间有着“天师”的称号。
二人知晓阴阳、在风水一脉上颇有研究,于是在武则天的要求下,二人开始为李治的墓地选址而全国各地奔波。
其中袁天罡找寻几个月无果,正为此发愁之时,却看见天象显现,山川和北斗呈现相交之态,不免大喜,连夜赶往此地。
到达之后,发现此地果然是一处风水宝地,由于来的过于匆忙,袁天罡没有携带标记的工具,便把自己的铜钱埋在土里。
回京复命的时候正巧李淳风也回来了,在于武则天汇报情况的时候,二人惊讶的发现,他们选的墓地地址是一块地方。
天下竟有如此巧合的事情,武则天不禁大喜,随即下令让手下人开始在此地动工,从此命名为“乾陵。”
这座“乾陵”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在唐代持续的289年时间里,共修建了18座皇陵,其中只有乾陵没有被成功盗过。
据史料记载,唐朝末年,黄巢曾为了乾陵中珠宝,带了几十万人前来寻找进入乾陵墓道的入口,但在多日的挖掘之下,竟没找到墓道入口,只能就此作罢。
时至今日,在乾陵旁边还有一条四十多米深的大沟,后人取名为“黄巢沟。”
后面的朝代也都不曾放过这块“风水宝地”,无论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温韬,还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人;无论是铁锹,还是炸弹;这座墓地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那份神秘。
直到1958年,几个当地的农民在进行炸山活动中,无意间炸出来个墓道口。
这项发现立马引起了当地政府和中央的高度重视,周恩来甚至还为此做出了相关批示。
虽然墓室内的文物保护住了,但在陵园之内,除了地下的墓室之外,更多的是伫立在院内的石碑石像,这些也同样是历史的瑰宝。
它们在风雨中见证了朝代的更迭,是历史的见证者,可怪异的是,在所有石碑石像都得到完好保存的情况下
这“六十一蕃臣像”却身首异处,其中原因不得而知,直到1971年的一天,真相才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
意外发现1971年,两位村民正在田地进行劳作,在傍晚准备回家的时候,突然被一个什么坚硬的东西绊倒,本以为是石头的他在仔细观察后才发现,这是一个石人头。
二人忽然意识到这好像是个重大的发现,他们联想到附近的乾陵、又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传说故事,兹事体大,刻不容缓。
随即喊来了村中数人,一同将这件雕刻精美的石人头像送往了县里的文物局。
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对于乾陵的研究透彻至极,在看到这个石人头像的第一眼,就知道这极有可能是乾陵中“六十一蕃臣像”遗失的头像。
短时间内,这件事情传遍了整个文物局,并组成研究小组派人前往乾陵仔细考察,不能疏漏任何的可能性。
不出人们所料,这次在田野中发现的人头正好能够与石像群中一个匹配。
这个原本不起眼的石像位置,在这次的意外发现中,成为了侦破“无头石像”之谜的关键。
联想猜测田野中的石头,与“六十一蕃臣像”断裂处高度重合,除此之外,其做工材质、雕刻手法等各个方面都与石像高度吻合。
此后,文物局开始了对田野进行了大范围的搜查,但很遗憾的是,除了被农民发现的石头人像之外,再也没有发现新的线索了。
由此,专家对石头的遗失做出了相关的研究调查,并给出了相应的两个可能结果。
第一种说法是使臣破坏,这种说法是当地村民流传下来的传说,明代使臣来访问,路过乾陵,便驻足观看。
在看到“六十一蕃臣像”时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先祖名字赫然写在了石像上,不禁怒火中烧。
但公然破坏这些石像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所以,他就用计让当地老百姓认为是头像的存在让他们的庄稼被毁,进而引诱村民自发的去破坏石像,于是变成如今的模样。
第二种说法是地震,这也是专家分析过后较为认可的一种说法。
明代嘉靖年间,中国陕西省境内发生了一次规模、等级极大的地震,这场地震导致了八十多万人的死亡,数百万人的流离失所。
而乾陵中的石头人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震”掉的,那么为什么身子没有问题,偏偏头掉了呢?
专家认为,这些石像的设计之初就是按照唐朝时期人们的体态去雕刻的。
设计出来的石像大多头重脚轻,且经过加工过后的石像受力点不均匀,对于石像脖子处很难承受地震时所带来的震动,所以石像缺头是很正常的现象。
此外,也并非只有“掉头”的石像,一些石像除了头部以外,手部腰部这些脆弱的连接处都有掉落现象。
这也侧面印证了地震说的合理性。
时光荏苒,当年的发现者现如今已白发苍苍,不过,他仍然会经常性的来乾陵看一看。
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他希望有朝一日,这61个石像能够恢复它原来的姿态。让世人瞧一瞧这些石像完整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