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蚌之败(341):孙元良的突围没有精彩故事

二哥雨二 2024-11-18 16:04:31

12月6日黄昏,第47军125师各部到达指定地点,开始出发,孙元良、张益熙、杨熙宇等随第125师的先头部队第374团先行。团长胡锡珍,进入第2兵团阵地间隙时,即以第13兵团副官处长的身份,与之联络,得到友军许可。并将已经穿上士兵服装的孙元良等人围在中心,一个营在前面,偷偷冲出两个兵团的接合部位,然后向着解放军阵地间的缝隙处冲杀,另外两个营位于左右两翼,部队迅猛出击。因为解放军没有想到国民党军会于突然间选择突围,同样慌乱起来,等到他们开始拦截之时,第374团已经撕开了一道口子,冲杀一部出去。

孙元良突围的故事,就是这样简单,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选择了随着先头部队行动,而不是处在中间,或者让部队打开一道口子后,他再突围而出。说孙元良是逃跑将军,那也是个有胆量的逃跑将军。

关于这位胡锡珍团长,笔者搜索到的材料有,他是黄埔十二期毕业,随孙元良突围后到了四川,任第127师少将副师长,后来参加了什邡起义,解放后任四川省政协委员等职,高寿而终。

再说第125师师长陈玲统领的主力部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其中,第47军军部同第375团行动。部队稍微慢了那么半步,解放军已经醒过神来了,顾不得已经逃跑的第374团,而是向着又要突围的国民党军打了过来,第375团和师部直属部队,刚刚通过警戒线,解放军便向第125师突围部队猛烈射击。而这个时候,邱清泉第2兵团前沿阵地的部队,也已经得到通知,向突围部队射击,以示拦截。

而前卫部队第374团后卫一部,虽然突出了第2兵团的警戒线,但伤亡很大。兵团参谋长张益熙负重伤,被官兵抢救下来。第125师师部和第375团及后续突围部队,也只得就地停止。就这样,第374团和第375团的距离便拉开了。

焦急万分的陈玲,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部队在第5军的阵地前,趴在野地里,前进不成,后退又不甘心,于是不停地派出人员,到第5军的阵地上交涉。但得到的答复都是,奉前进指挥部杜长官命令,命令你们原路返回原阵地,等待总部处理意见。

时间,在僵持之中,过得飞快,眼看两个小时就这样过去了,陈玲心想,兵团司令官孙元良已经突围到半道,他手中仅有不到不到一个团的兵力,根本支撑不了多时,势必会被解放军重新围困,一时救主心切,哪儿还管得了杜聿明的命令。于是,大吼一声:“弟兄们,给他们拼了,冲!”

师长一声令下,官兵们哪儿还管得了许多,冒着友军和解放军从四面八方射来的枪炮,拼死往前冲去。在丢下一部分人员之后,还是冲出了友军的“阻击阵地”,进入到解放军的“阻击”阵地前。

也就是这个时候,因为夜间行动,各部对于前进的方向位置不明确,第125师残部,从一个又一个的村庄与村庄之间空隙钻出,都遇到解放军和民兵的袭击,很快,师与团之间、团与营、连之间早失去了联络,陈玲根本不知道各团、营位置在哪里,各级长官对部队不能掌握,部队很快便失去了战斗力。到天明时师部率直属部队和第374团、第375团各一部,也有第127师和第41军一部,都是不完整的,到达夏邑西南附近休息整理,脱离原阵地火线,约有六七十华里了。陈玲一阵暗喜,心想,总算突围而出了。

不过,陈玲高兴得太早了,7日下午的时候,解放军一部便追击而来,在永城西北夏邑东南的张屯很快将其包围,陈玲不得不缴械投降,解放军共俘敌1500余人,缴获重机枪20多挺,轻机枪80多挺,步枪500余支,报话机1部。俘虏带到夏邑,清查出敌125师师长陈仕俊,副师长黄宗凯。

关于孙元良单独突围的故事,我们所能讲述的,就是这么简单,但有人却不认为是那么简单。有这样一种说法,说是“孙元良部率部四万多人冲了出来,突围后到达萧县时,又遭到解放军的围攻才全军覆没。一个兵团怎么会一夜之间全军覆没呢?按照某电影的说法赶鸭子也没有这么快。”

基于这种假设,某著名作者还说,他如何如何不理解,采访了多位老兵,也搞不明白,最后从孙元良部队的一个受了重伤后,很快死了的老兵的朋友分析说,孙元良突围出来的数万部队发生了“营啸”。

什么是“营啸”呢,就是古代军中所说的“炸营”,类似于自然界里的“蜂奋”,而产生的自相残杀。据这位“大家”推断,孙元良突围部队到达萧县后,“经过一夜狂奔,凌晨时认为已经远离了战场,于是数万人几乎同时倒下酣睡,外围部队连岗哨都没有放出。拂晓,解放军少数部队突然发动夜袭。孙兵团官兵被围多日之强烈紧张,因突围出来骤然放松,又突然被袭击,神经顿时崩溃,于是全军惊叫而起,甚至自相残杀,激烈混战起来,于是几万人的大军就此溃散无法收拾……这可能是至今为止万人大规模‘营啸’的最后一次。”

笔者认为,此分析实在难以站着“脚尖”,第一,孙元良的第13兵团的总数也不超过4万,怎么可能突出来这么多?如果说是“半数”,那也就是1万多人,不可能是4万的;第二,人家孙元良是分头突围,于突围途中又被打乱了,不是整体向外“搬运”的,妥妥地跑到萧县集中来了;第三,这位老兄大致是个地理“盲”,人家孙元良是往西南方向跑的,不可能重新跑回萧县的;第四,后来那么多将士被俘,是分散开来的,不是“一锅端”的,更不是同一时间被俘、被歼灭的。

当然,如果当故事讲,或者写成穿越剧,肯定要比我们的故事精彩得多。但笔者宁肯选择不精彩。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