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历史,任何国家在国际斗争中,都必须有原则底线,而不能无原则地推行绥靖妥协政策。否则,国家的权威和利益,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和法国,频繁对希特勒德国奉行“绥靖”政策,纵容希特勒势力壮大,结果促使希特勒德国军事力量膨胀,最终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严重隐患。
而在此历史过程中,有个颇为兴旺的中欧国家,被英法的“绥靖”政策白白葬送,这个中欧国家,就是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兴起于一战结束,相对亲英法
1918年一战末期,多民族的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帝国统治下的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赢得了“民族自决”,继而在英法协约国集团的撮合下,组建起联合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
其实,说是捷克族和斯洛伐克族联合国家,不如说是捷克一族独大。因为捷克族资产阶级把持着国家权力,推行“大捷克主义”,将斯洛伐克族视为捷克族的分支。所以国家大部分事务,还是捷克人说了算。
新兴的捷克相对亲英亲法。建国伊始,捷克就联合罗马尼亚等国,积极干涉1919年匈牙利的苏维埃革命。为此,1920年宰割匈牙利的《特里亚农条约》中,捷克不光巩固了对斯洛伐克的控制,还额外获得外喀尔巴阡。
随后,捷克积极加入法国拼凑的“小协约国”,于1920年8月签署《捷南同盟条约》,1921年签署《捷罗条约》,1924-1927年与法、罗、南继续巩固合作,成为法国的重要盟友,以遏制德国和奥地利的复兴。
捷克斯洛伐克军工发达,也动员军队抗击德国
奥匈帝国统治时期,捷克(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就是军事工业发达的地区。独立后,得益于英法的默许与支持,捷克军火工业更是获得长足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军火制造国之一。
20世纪20~30年代,捷克的军工生产达到二战前顶峰,其拥有全欧洲名列前茅的兵工厂——斯柯达兵工厂、布尔诺兵工厂。生产的武器不仅自用,还有盈余远销海外,军火出口占世界总量的30%-40%。同时,捷克的经济水平和外汇储备也位于欧洲前列。
也正是发达的军事工业,让捷克成为令德国眼馋的“肥肉”。德国自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就加紧扩充军备。1933年起,德国情报人员频繁在德意志族聚居的苏台德地区活动。1935-1938年,伴随着希特勒的“外交胜利”,苏台德的危机已是愈发严重。
捷克面对德国的觊觎,自然没有束手待毙,并于1937-1938年进行战争动员,集结起100-150万军队,其中35个师被部署至捷、德边境。此时,捷克兵力众多,国内军工又很发达,倘若同德国正面硬拼,也未必没有胜算。
但在英法的“绥靖”下,捷克斯洛伐克最终被德国吞并
然而,这时的英法奉行“绥靖”。1936年,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德国又合并奥地利,英法均无所作为。他们希望德国扩张后,会继续东进并最终和苏联爆发冲突,由此祸水东流。于是,他们宁可牺牲小国,也不愿意立刻就卷入纷争。
于是在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上,英法同意将苏台德割让给德国,直接将捷克出卖。而失去英法的支持,捷克无力抵御德国的进军。1938年10月,德国占领苏台德地区,并在随后的1939年以行军方式控制捷克全境。
在德国入侵的同时,波兰和匈牙利也趁火打劫。其中波兰割走了切欣地区,而匈牙利割走了斯洛伐克南部和外喀尔巴阡。捷克虽然早就动员百万军队,但由于《慕尼黑条约》的制约和英法的绥靖,失去了抵抗外敌的决心和意志。
更要命的是,捷克国内也出现问题。一些斯洛伐克人早就不满捷克资产阶级的大民族主义,当下趁德国入侵的有利时机,立刻建立起众多分离倾向组织,最大的有“斯洛伐克人民党”,得到了德国的支持。
最终到1939年,捷克基本被德国占领,独立的民族国家沦陷,取而代之的是“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斯洛伐克独立国”等德国操纵的傀儡政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捷克沦为“第三帝国的兵工厂”,负责为前线德军生产武器装备,直到1945年苏联红军到来,才重新复国。
由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教训可知,第一,弱国无外交,必须不断增强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二,无原则的妥协让步,只会让敌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只有在关键时刻保持必要的强硬,才能维护住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