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亦称“和戎”或者是“和番”,即我国古代中原王朝和番邦外族之间的政治联姻。自西汉开始,中原王朝曾频繁做出和亲决策,到了大唐一度达到顶峰(清代公主下嫁外藩蒙古次数最多,但小编认为其实并不算和亲),达到了27次,具体对象有吐蕃、突厥、回纥、契丹、南诏、奚等。
根据宏大叙事的说法,和亲是缓和民族冲突、推动文化交融的重要途径,主打一个“和平亲善”,强调“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然则也有“毡城南望无回日,空见沙蓬水柳春”,不论如何,让一个弱女子灞桥折柳远赴塞外,空见九姓旗幡,青丝白发遥望汉乡,同时可能还要面对不可言说的伦理灾难,实在是好说不好听。
和平如果是依靠和亲来实现,那么还要带把儿的汉家儿郎何用?
这一点,皇汉群体推崇大明“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确实有些可敬之处。
有明一代从未和亲——实际宋代也未和亲,只不过岁币慷慨当冤大头,实在是跌份儿。
那么,为何兴盛的汉唐会屡屡和亲,而大明却不和亲呢?
更主要的是:和亲为什么只往外嫁,而不往回娶呢?
01
和亲虽然能够追溯到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但当时还没有进入大一统中原王朝时期,只是诸侯国各自为之。
中原王朝历史上首次和亲,是汉太祖嫁宗室女给匈奴的冒顿单于,大背景就是汉初刘邦感觉自己很行,御驾亲征匈奴却被困于白登山,饿得只能舔手掌,要不是陈平不走寻常路,可能就有幸成为“堡宗1.0”了。
班师回朝之后又担心匈奴出兵推塔,于是狗头军师娄敬出了一个主意:“和亲”!
到时候汉匈一家亲,边患自解。
刘邦同意了,但不想把亲生的鲁元公主舍出去,而是选了一个宗室女(一说是宫女)——而这也是后世和亲的主流做法,典型的“死道友不死贫道”。
其时“兵仙”尚在,却只能蹲家里数蚂蚁。若放开手脚让兵仙带大军与匈奴开练,区区冒顿何足挂齿。
最最关键的一点是,和亲之后不到一年,冒顿单于就毁约犯边,真是肉包子打狗。
就这还算好的,最吃亏的还是唐太宗李世民与吐蕃松赞干布的和亲,嫁去文成公主还附送大量能工巧匠与珍贵书籍,包括天文、历算、医药、工匠、种子,等等。
后来唐中宗李显又嫁去了金城公主。
结果真的和平了吗?
有唐一代,与吐蕃打的仗最多,对大唐威胁最大的也是吐蕃——没有之一。
被知识武装起来的吐蕃更猖獗了,也更强大了。“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平生的仅尝一败,即败在与吐蕃的“大非川之战”。
“安史之乱”吐蕃更是趁火打劫,抢得盆满钵满,杀得天昏地暗。
可见,和亲未见得就能换来和平。
而且当时统治者也并没有“缓和民族冲突、推动文化交融”的考量,其目的仅限于维系短暂太平,对付一天是一天。
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是“岂能将玉貌,便拟净胡尘”;但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牺牲一个女人换取和平,即使维系一年半载也是划算的买卖,至于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感受——不要指望统治阶级能有半点的同情心、同理心。
唐玄宗天宝四年,分别以静乐公主和亲于奚、宜芳公主和亲于契丹。结果不到一年,因安禄山私启边衅,导致奚、契丹大为不满,“各杀公主以叛”……
事后安禄山宠信不减,两个宗室女子白白丢了性命。
其中宜芳公主北去路上,曾在虚池驿站题诗曰:
“外嫁辞乡国,由来此别难。妾心何所断,他日望长安。”
小编读此诗,实是意难平……
现代研究者只要一谈和亲就是长篇大论,头头是道,无外乎就是赢麻了。实际在当时就是统治者轻描淡写,是一家一姓的王朝统治耗材,与“人殉”、“三牲”并无本质区别。
统治者的心肠呵,只穿裤茶子都过不去安检机。连儿子都能舍出去,宗室女乃至宫女算个啥呀?
02
那么,和亲为什么是往外嫁而不往回娶呢?
汉唐两代和亲近四十次,全是外嫁,只有一次回娶,而且还是情况特殊:即 “安史之乱”时期,敦煌王李承寀(唐高宗李治的曾孙)出使回纥借兵平叛,结果被威远可汗摩延啜的女儿——毗伽公主看上了。
于是在抱得美人归的同时,还带回了五千回纥铁骑,一举收复长安。
可见回娶也行事呀,既然如此,为何仅此一回呢?
其实通过回纥铁骑的行径可以管窥一二:“入城(长安)大掠三日,府库储藏洗劫一空,并纵火烧圣善、白马二祠……”
看到了吧,回纥毗伽公主的娘家人是不是相当热情与奔放呢?
幸亏李承寀只是普通郡王,如果是皇子,那后果更严重……
春秋时期晋献公娶了骊戎的两姐妹,即骊姬、少姬,这也算是回娶版的和亲吧?
后来骊姬生一子,为奚齐。
骊姬备受宠爱,再加之娘家薄有兵马,于是想要把儿子奚齐推上储君之位——当时的储君乃是申生,素有贤名,而且备选人还有重耳,同样是嫡子。按理说,再怎么也轮不到奚齐。
结果却是申生被逼自尽,重耳仓皇外逃,奚齐高调上位,史称“骊姬之乱”。其后晋国不立公子为贵族,即“晋无公族”,引发后来的“三家分晋”。
由此可见,和亲若是回娶,那娘家人的势力天然就很大。
本来汉唐就被外戚折腾得要死要活——汉代有吕氏、窦氏、霍氏、王氏,其中霍光可行废立,王莽直接篡权。
到了唐代也有长孙氏、武氏、韦氏、郭氏,都不是省油的灯——甚至李渊本人也算是隋之外戚……
说到底就是“后族”——也就是皇后的娘家人势力不能大,否则必有乱政之举。比如吕后,父兄当年是带资加入的大股东;霍氏追溯到卫子夫,而卫子夫的娘家人有卫青、霍去病;至于西汉末年的王氏,本就是豪门大族。
如果再娶回来异族公主,那可就不只是“外戚专权”那么简单了。
而往外嫁就不一样,当年狗头军师娄敬的想法是:只要和亲嫁去汉女,则匈奴说不定以后会立为阏氏(匈奴王后),生下儿子成为君主,有一半汉人血统。以后再嫁去汉女 ,那么身上就有了四分之三的汉人血统,凡此以往……
好家伙,感情这是要玩特洛伊大渗透呢,或者说是“乾坤挪移换血大法”?
这算盘珠子打得震天动地。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套马的汉子只是野,不是傻。最后糖衣留下,炮弹打回。
而这些统治者虽然明知不可为,却仍然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反正惠而不费,嫁出去的又不是自己亲姑娘……
03
那么,为什么在宋明两代没有和亲之举呢?
实际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辽兴宗耶律宗真曾要为长子耶律洪基求娶宋朝福康公主。宋仁宗虽然不同意嫁出去福康公主,但也打算找一个宗室女和亲。
结果被文臣给否决了,尤其是宰相富弼据理力争,认为和亲“易以生衅,况夫妇情好难必,人命修短或异,则所托不坚”。
意思就是嫁过去女人和亲,反而更容易滋生矛盾,而且夫妇之间难有真感情,即使有真感情寿命也是有限的,当事人死后该咋样还咋样。
其实富弼说的挺有道理,嫁过去一个女人就能换来和平?汉唐殷鉴未远,很多时候都是盖头还没掀开呢,就刀兵相见了。
当然,北宋虽然拒绝和亲,但骨头还是不太硬,毕竟富弼的下一句话就是:“不若增金帛之便也”——不和亲,但是可以从金钱岁币方面找补一二……
而明朝是真的硬顶,做到了不和亲、不纳贡。
之所以宋明两代如此,小编认为是与士大夫崛起、皇权被压制(除明太祖朱元璋、明太宗朱棣之外)相关。
当是时也,科举出身的士大夫群体正式取代了延续千年的士族门阀,读书人成为朝堂话事人,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又普遍信奉程朱理学。
是否和亲已不是皇帝所能够决定的,只要文臣祭出大礼杀器,皇帝也只能退避三舍。
这些读书人出身的士大夫虽然未必真的同情、在乎和亲当事人的感受遭遇,但是他们会有一套伦理纲常,汉唐时期和亲经常面临“收继婚”,即丈夫死后需嫁给其兄弟乃至儿子——虽然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但这在士大夫眼里,简直就是邪异直冲十霄云汉。
魔鬼呀!
虽然在从宋朝开始,不论是辽国、金国,还是西夏、大理,都已经汉化,“收继婚”很少再有。但出于“瓜田李下”的考虑,士大夫还是十分抗拒和亲。
北宋仁宗嘉佑六年,西夏也曾请求尚公主以和亲,宋朝拒绝理由就是“昔尝赐姓”,因为中原婚配习俗是同姓不婚。
可见,士大夫崇尚的是伦理纲常。当年汉唐时期他们没有足够的朝堂话语权,也就捏着鼻子认了。一旦在宋明两朝掌握朝堂话语权,那肯定就要大声说“NO”了。
其实在宋朝即使真的同意和亲,北方崛起的各政权也未必真心来娶,因为辽国一向都是萧氏后族掌握后宫,来一个大宋公主算怎么回事儿?耶律宗真为儿子耶律洪基求娶公主,实际就是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举措。最后耶律洪基娶的还是萧氏后族,即“十香词宫祸”的当事人——萧观音。
至于金国则是打心眼里看不起宋国,而蒙古更是完全没有这个需求,人家都是直接开打的。
明朝的各藩属、外邦是真有求娶和亲需求,不论是蒙古、吐蕃、女真,还是倭国、真腊、琉球、南越,但结果都是想天鹅屁吃。
当然,士大夫拒绝和亲也只是主观上的,如果番邦真能天天把大明按在地上揍,形势比人强,那和亲也不是不行,毕竟节操这个东西也得有客观要件做支撑。
比如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蒙古鞑靼大军兵临北京城下,把朱道长与严老倌吓得要死。其实俺答也只是逼着大明“开边互市”而已,骚扰八天就撤了。如果当时俺答提出和亲,小编敢打包票,不论是嘉靖皇帝,还是以严嵩为首的百官,都会应下来。
明朝的公主也没怎么金贵,既然有嫁给病秧子(梁邦瑞)的永宁公主,还有嫁给丑八怪(谢昭)的永淳公主,那么舍出去和亲也没啥大不了。
能让大明王朝拒绝纳贡、和亲的客观底气,其实在于大明找到了羁縻番邦的“玄女天书”——即技术与贸易上的卡脖子。
通过茶马古道可以羁縻吐蕃,因为当地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整出来一个毛病:三天不喝茶就废了。
通过盐铁封关可以羁縻蒙古,因为蒙古汉子造不出铁锅(不是瞎编,参见小编之前发的《大明版芯片,用于对外卡脖子的黑科技,蒙日番夷,无不叫苦连天》),没有铁锅就吃不到熟肉、煮不成奶制品。
所以技术贸易的卡脖子,远比和亲有效一万倍——实际大明这个遗产,也被大清继承去了,茶砖、铁锅也是大清羁縻藏蒙两地的重要载体。
事实上,从大明隆庆、万历开始,蒙古各部已经被“俺答封贡”搞成半残废了,否则万历也不可能全力出兵朝鲜,打了两场大规模的征倭之役。正是因为这时蒙古各部已经没有了威胁,所以才能放心大胆的征调北方麻家军(麻贵)入朝作战——如果此时蒙古各部还是强势的,必然趁虚而入打草谷啊!
半残废的蒙古各部算是被后金捡漏了。
而且除了技术贸易卡脖子之外,大明的军队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差,虽然卫所军从明中期开始彻底摆烂,但足粮足饷的边军、以戚家军为代表的南军,都是很能打的。否则没法解释大明在不和亲、不纳贡的情况下,尚可大一统享国276年。
一直到李自成进了北京,那山海关还有一支可战的明军精锐。
明亡,亡于封建王朝的历史周期律(土地兼并、党争倾轧、利益分配),也是亡于小冰河世纪的无解天灾。
04
说一个题外话,解释一下为何清朝嫁蒙古的公主不算和亲。
因为当时真的是满蒙一家亲,蒙古是大清最忠实的藩属部族,蒙八旗地位仅次于满八旗,即使不嫁去公主也能牢牢掌控——掌控不了就彻底从上到下销户,比如准噶尔部……
而且娶回来的蒙古皇后也有多个,比如孝端文皇后、孝庄文皇后、孝惠章皇后,有清一代满蒙都是频繁互相嫁娶。
嫁去的公主更是地位极高,被哄着捧着,还可以回娘家探亲,往来密切。所以很多公主主动寻求外嫁蒙古,根本不存在孤苦伶仃、远赴塞外的凄凄惨惨凄凄。
所以,嫁过去只能算是亲上加亲的正常婚配,而不是和亲。
乾隆朝甚至还有公主嫁给蒙古王公之后,留在北京建府邸居住的——这算哪门子和亲?
虽然小编对大清不感冒,但也不得不承认,大清在统治藩属方面确实很有一套,有下嫁而无和亲——当然,后来遇上洋人算是拉了,即使想和亲也够不上啊:是选一位“固伦公主”下嫁拿破仑三世?还是挑一个“黄带子”送到维多利亚女王的榻前?
之前发的大明版芯片在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