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随着气温的进一步升高,一个明显的变化及时空气潮湿了,尤其这几天在南方,回南天让很多人都觉得身上黏腻,用通俗的话来说,这就是湿气重了。
关于湿气的问题,传统中医一般将其和脾胃联系起来。在身体而言,脾主水湿运化,在外界而言,太阴当令则水湿泛滥。
对于一个具体的个人而言,湿气太重就容易导致脾虚,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脾虚湿困”。这样的人会经常觉得身体沉重,精神倦怠,食欲减少、大便溏泄等等。
如何去湿气?中医一般从健脾的角度来实施,尤其根据内经四时养生的理论,长夏和脾土正是对应的关系。
这里就容易催生第一个疑问:大家都知道一年四季指的是春夏秋冬,那么,五脏对应四季,多出来的这个“长夏”是不是凭空捏造的呢?
《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十八日寄治”。
这个意思是说,春夏秋冬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属于长夏。但现代人基本不遵从这个理论,而是以夏季最后一个半月和秋季的第一个半月合成长夏,也就是农历的五月下旬到七月上旬。
这个时间段里气候最大的特点有两点:一是酷热,二是湿润。其对人体的影响,最常见的就是湿热之症。比如古代各种痢疾的流行,基本都集中在这个时期。
但我们需要指出的是,湿热虽然最常见于长夏季节,但如果春季气温偏高,同样也会多见的。尤其是只说“湿”的话,一年四季、男女老少均可有之。
中医将外邪分为“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其中,湿邪是最大的麻烦。主要是因为湿邪容易悄悄渗透,还和其它邪气狼狈为奸,比如寒湿、风湿、湿热等等。
而最主要的还是湿气“其性粘滞”的特点,最容易阻碍机体的气机,从而出现各种莫名其妙的“怪证”,而且还迁移日久,反复发作。
那么,如何知道自己体内有没有湿气重呢?
一般来说,如果食欲不振,脸色晦暗无华,大便粘滞不爽,精神萎靡不振,经常头昏脑涨昏昏欲睡,舌苔白腻,这些表现基本都说明体内湿气较重。
那么,如何祛除体内的湿气呢?
说道去湿气,中医留下来很多名方,大家比较熟悉的红豆薏米汤,其实也是一个药膳方。但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而是结合“湿”和“热”的方面,那就应该算是二妙散。
二妙散出自,清代医家张秉承编撰的《成方便读》,其组成非常简单,也就是苍术、黄柏两味而已。
别小看二妙散组成这么简单,但深究起来就会发现,创方者真的是妙手仁心。苍术是一味古老的中药,《神农本草经》认为它“久服能轻身延年”。后世本草家认为,苍术气味雄厚,能够健脾燥湿,芳香辟秽,还能胜四时不正之气。
比如古人遇到瘟疫时,就有用苍术和艾叶烧烟熏蒸的做法,可以说,苍术是一味燥湿健脾的要药,在所有燥湿中药里有“王者”之称。
而黄柏也能清热燥湿,和苍术比起来,黄柏所针对的病位主要在下焦,也即是古代医家所说的“阴中之阴药”。
但黄柏气味俱厚,能够利湿却不伤阴。这个特点和其它利湿之品是有很大差别的。及时是猪苓泽泻之类的利湿之品,中医都会强调要避免损伤阴津。
因此,苍术和黄柏的配伍,本身就是“一妙”。
其次,二妙散对于湿热下注之症,历代医家都反馈其效用“如鼓应桴”,这就是中的“二妙”。
二妙散一经面世,便被历代中医尊魏清热燥湿之圣方,各种湿热诸症基本都会在此基础上化裁。
二妙散再配伍川牛膝,那就是“三妙散”,依旧能清热燥湿,还增加了消肿止痛之用,更适合湿热下注引起的腰膝关节酸疼。
三妙散的基础上再配伍薏苡仁,就成了“四妙散”,依旧能够清热利湿,跟增添了通筋利痹之功,适合湿热下注,导致下肢关节痿软无力之症。
总而言之,二妙散的组成非常简单,却由于其组成精妙而成为清利湿热之名方,在它的基础上继续化裁,又增加了好几个方剂,但总不出“湿热”这个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