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栓”也是经常出现在心血管医生嘴里、病历卡上、出院小结内的专业术语。那么“抗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01
什么是“抗栓”?
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卒中)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最主要原因是血管内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有两个关键步骤,一是血小板被吸引到血管内膜损失处聚集和激活,二是凝血因子的激活及纤维蛋白的形成。所谓“抗栓”就是通过药物预防阻止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激活简称“抗血小板”,抑制凝血因子、纤维蛋白激活形成简称“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统称“抗栓”治疗。
“抗栓”治疗药物包括两大类:抑制血小板激活聚集的抗血小板药物,口服的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西洛他唑等,注射剂主要有替罗非班等;抑制凝血因子合成的抗凝药物,口服的有华法林以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艾多沙班、达比加群等,注射剂主要有肝素、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比伐芦定等。
02
有哪些疾病需要“抗栓”?
1冠心病:
几乎所有冠心病人应该长期甚至终身服用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植入心脏支架的病人,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服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强化治疗,避免再次发生血栓;急性心肌梗死和植入心脏支架过程中,还需再注射抗凝药物,避免发生血栓。
2心房颤动:
颤动的心房极易形成血栓,随血流阻塞心脑血管,几乎所有的房颤病人都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预防脑栓塞的发生。
3脑梗死:
同冠心病相似,脑梗死病人都应该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避免脑梗死的再次发生。
4急性肺栓塞:
肺栓塞是肺动脉血栓形成、堵塞造成肺组织的缺血坏死,血栓位于肺动脉,但血栓绝大数来自下肢静脉,所以急性肺栓塞都需要抗凝治疗(注射低分子肝素或口服抗凝药物),时间根据病因而定。
5周围动脉病:
主要是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避免发生急性动脉血栓、闭塞。
需要提醒的是,在预防血栓的同时,“抗栓”也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任何“抗栓”治疗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