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句箴言到八点原则——秘鲁记者力促中秘建交

南方+客户端 2021-06-17 20:03:41

“100天讲述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100个故事”之三十九

1960年冬天的北京,空气清新,寒风凛冽,清晨的寒风吹不散一群年轻人的滚滚热情。他们是十几位来自拉丁美洲的新闻记者,这些远方来客第一次踏上新中国的大地。其中有一位目光敏锐、神情坚毅的秘鲁年轻人,更是难抑内心的兴奋。不仅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城楼,秩序井然的长安街让他耳目一新,更让他激动的是即将见到心中崇拜已久的伟人——毛泽东主席。半个世纪以后,当他回顾自己和中国一生情缘的时候,说自己最初只是在书籍里读过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事迹和长征故事,未曾料想,命运会让自己与这位伟人和许许多多的中国共产党人结识,会让中国成为第二故乡。自此,日新月异的东方古国,在他笔下展开恢弘画卷、成就瑰丽诗篇。

阿尔塞肖像图

这个激动的年轻人名叫安东尼奥·费尔南德斯·阿尔塞,是秘鲁最大报纸《秘鲁人报》的主笔记者。他虽然还不满30岁,但由于新闻业绩和组织能力出色,年纪轻轻就已当选为秘鲁全国记者协会主席,并筹办了拉丁美洲记者协会。1960年10月,阿尔塞出席了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世界新闻工作者会议,第一次接触到了来自新中国的记者同行,并收获了希望他访问中国的诚挚邀请,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拉丁美洲记者团一行,他对记者们说,“拉美离中国很远,双方的来往和了解还远远不够。今天请你们这些朋友来,你们就是帮助我们了解拉美最好的老师。”他又微笑着对阿尔塞说,“秘鲁古代的印加帝国有着发达的农业、高超的建筑技术、先进的天文知识、严格的道德标准,这很了不起。”阿尔塞回答说,“印加人时代信奉的道德标准有三句箴言,莫偷盗、莫说谎、莫懒惰。”毛主席听后点头赞叹,“多么好的道德标准!”在场的拉美朋友都对毛主席的话深感亲切,并为他对拉美的了解满怀钦佩。

从此以后,阿尔塞成了中国的好朋友,他撰写了大量在中国的见闻和感受,发表在世界各国报刊上。他也成为当时拉美媒体就中国问题发稿最多、最具权威的报道专家。

1967年,阿尔塞偕妻子来到中国,在当时的北京广播电台工作。1970年发生的一件事,让阿尔塞一家与中国结下血脉之情。那一年,阿尔塞刚出生不久的小女儿梅梅罹患败血症,病情危急。周恩来总理知悉此事后,立刻指示军区医院进行联合会诊,全力救助这名秘鲁小姑娘。当时,梅梅的病情十分危急,需要大量输血,可儿童医院血库中与梅梅匹配的血浆已所剩不多。主管医疗部门立即与驻京部队联系求援,战士们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医院献血。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中国战士的输血救助下,梅梅最终转危为安。治疗过程中,周总理也一直牵挂着梅梅的病情,多次询问治疗进程。得知梅梅病愈出院后,他才放下心来,托人捎口信向阿尔塞表示慰问和祝贺。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阿尔塞都感激不尽,他说,周总理体恤人民疾苦的高尚品德有口皆碑,对一位外国儿童也如此关怀备至。多亏了中国的好总理,梅梅才重获新生,我们一家人永生难忘。

周恩来总理会见阿尔塞

1970年底,阿尔塞回秘鲁探望亲人。临行前,阿尔塞受邀再次和周恩来总理茶叙。谈话中,周总理明确表示中国愿同秘鲁扩大交往,并提出有关中秘建交的“八点原则”。作为当时唯一在华工作的秘鲁人,阿尔塞毅然承担起这一重任。在返回秘鲁经停香港途中,阿尔塞通过秘鲁驻港领事将自己的身份和中方的信息及时传递给秘鲁政府。当他搭乘的客机抵达秘鲁首都利马机场时,总统府的专车已经在那里等候他了。他向秘鲁政府要员当面递交了来自中国的“八点原则”文件,转达了中国总理的观点和诚意。不到一周,秘鲁总统府再次约见阿尔塞,表示完全同意中方的“八点原则”建议,并开始筹划与中国进一步接触、商洽建交。依靠阿尔塞穿针引线,中国和秘鲁很快建立起沟通渠道,回到北京的阿尔塞成为了秘鲁驻华商务代表处顾问。1971年11月2日,中秘两国正式宣布建交,为此立下汗马功劳的阿尔塞激动得热泪盈眶。

1971年11月28日,周总理会见秘鲁矿业部长费尔南德斯将军(前排左5)一行,后排左2为阿尔塞。

此后的数十年间,无论是在祖国秘鲁还是在第二故乡中国,他以中国社会巨大进步见证人的身份、以亲历的事实为依据,孜孜不倦地写出不计其数的高水准报道,对西方舆论攻击抹黑中国的报道进行严厉批驳。此外,《马丘比丘/中国长城:永恒纪念碑》、《中国,惊世之国:纪事与报道》、《中国的时代面貌》等展现中国风貌与中拉友好的著作、画册也连续出版。

阿尔塞著作《到永恒纪念碑——长城和马丘比丘》封面

2014年5月15日,阿尔塞因病去世,享年83岁。秘鲁国会默哀一分钟,向这位50多年来致力于推动中秘关系发展、文化和贸易往来的文字工作者致敬。中国新华社在播发阿尔塞先生去世的消息中特别提到,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个“头衔”是中国人给外国友人的最高敬意。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