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汪精卫遇刺呻吟,妻子陈璧君一反常态

阡陌上文史 2024-11-03 16:21:03

Hi,我是阡陌,爱写书影评、人物、文史故事

1935年11月1日,南京湖南路10号国 、民 党中央党部大楼里,人声嘈杂。

刚开完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的代表们谈笑风生,互相握手、互相谦让、互相换位,等待留影。

人群站定后,“咔嚓”“咔嚓”的镁光灯闪过。

突然“砰砰砰”三声枪响,众人微笑的脸瞬变惊恐,站在前排中间位置的人应声倒在血泊之中。

他是当时的二号人物汪精卫。他的妻子陈璧君却一反常态,令站在一旁的张学良,后来在回忆录中连连感叹:

“这老娘们,太强悍了!”

汪精卫是民国有名的美男子,妻子陈璧君相貌平平,但两人的感情却很好,孙中山曾说:“夫妻爱情,我辈不及精卫”。

陈璧君是马来西亚橡胶富商之女。当孙中山来到马来西亚演讲时,从小接受民主思想教育的她便积极加入同盟会。

在同盟会机关报上,她很欣赏一个人写的文章。

19岁见到本人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他,这人太帅了!

他就是汪精卫。

“一见精卫误终身”。此后,汪精卫去到哪里,陈璧君就追到哪里。

汪精卫想刺杀摄政王载沣,唤醒民众,陈璧君就毅然加入团队,成天跟着男人们学枪法、柔道。

刺杀前,她表白心迹: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活着回来,我没什么献给ge命的了,就把自己献给你吧。”

汪精卫感动之余,却摇头拒绝,表示自己自从走上这条路,就抱定了独身的想法。

刺杀失败,汪精卫被捕入狱,大义凛然写下“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准备慷慨赴死。

痴心的陈璧君却四处托关系救人,还买通狱卒,给汪精卫送去一篮鸡蛋和一封信。

字字情真意切,汪精卫感动得热泪盈眶。

他甚至咬破手指写下一首情诗,想来生再回报她的爱。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却被大赦了,还因祸得福,成为名动全国的大明星。

辛亥起‘义成功后,孙中山、袁世凯都向这位“热血青年”发出橄榄枝,希望他担任重职。

汪精卫却提出“六不主义”:不做官、不做议员、不嫖、不赌、不纳妾、不吸ya片。

他与经历生死的陈璧君举行了婚礼,然后夫妻双双赴法留学,过了一段潇洒惬意的日子。

1917年护法运动爆发,汪精卫被孙中山召唤回国。

再次投身革‘命的他,渐渐成为政党中不可或缺的人物。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他与蒋介石并驾齐驱,此后两人亦敌亦友,明争暗斗。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刚召开完。

代表们等待留影,C位空着,是留给老蒋的,可他却迟迟未出现。

汪精卫前去请他,却一人而归,他传达了老蒋的意思,身体突感不适,就不合影了,你们自己照。

“咔嚓”“咔嚓”的镁光灯声中,突然传来刺耳的枪响。

在一片惊呼声中,汪精卫倒在血泊中。

“不好,有刺客!”人群四散。

慌乱中,53岁的张继第1个跳出来,拦腰抱住了开枪的刺客;一旁的张学良赶紧跑过去伸了一脚,绊倒刺客;汪精卫的护卫对着刺客连开两枪。

老蒋闻声赶来,没想到陈璧君却愤怒地对他哭吼:

“你不要汪先生干,汪先生可以不干,为什么派人下此毒手?”

脸色铁青的老蒋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救活刺客!

唯有这样才能查清真相,还自己清白!

汪精卫倒地呻吟,陈璧君却一反常态,没有往日的温柔体贴,反而大喝:

“挨几枪算什么,别在这丢人!”

惊呆了一旁的张学良,后来他在回忆录中连连感叹:“这老娘们,太强悍了!”

事情最终水落石出。

刺客叫孙凤鸣,是南京晨光通讯社的记者。

他原是第十九路军的代理连长,后走上反蒋道路。

此次的剌杀目标正是老蒋,没想到老蒋不出现,他才临时改成了二号人物汪精卫。

于是,汪替蒋挨了三枪。

一枪在脸上,一枪在左臂,第三枪在后背。前两枪问题不大,但后一枪射入胸脊柱骨旁,子dan无法取出。

这使得汪精卫每逢阴雨天,伤口就隐隐发痛。

孙凤鸣最终没抢救过来。在生命的最后,他留下了一句话:

“我是一个老粗,不懂得什么党派和主义,要我刺汪的主使人,就是我的良心。”

抗战爆发后,汪、蒋分道扬镳。

1938年,汪精卫前去越南河内,支持对日妥协,不久后他再次遇刺,却又侥幸脱险:

军统打错了人,一死一伤的是汪的秘书曾仲鸣及妻子。

汪精卫恐怒交集,陈璧君又不断在耳边吹风,力主投靠日本人,从此汪一去不回头,奔向叛国之路。

1943年,汪精卫枪伤复发,送往日本做脊椎手术却失败,最终在高烧昏迷中客死他乡。

1946年,陈璧君因“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被判处无期徒刑。

没想到,她却要求改判死刑,辩称“本人有受死的勇气,而无坐牢的耐性。”

3年后,宋庆龄、何香凝见她健康状况逐渐恶化,特意求情,领袖说让她写认罪书,承认所作所为,可以下个特赦令。

陈璧君却断然拒绝,一再坚持她在接受审判时的辩解:

“对日的和与战都为救国,属殊途同归,无罪可言,无罪可悔,愿在牢中度过此生”。

1959年,68岁的陈璧君病在狱中病逝。

直到临终前,她才真正反思当年的过错,留下遗书叮嘱孩子们:

希望他们早日回国,有朝一日报效祖国和人民。

汪精卫和陈璧君的一生,令人唏嘘。

早年,他们都是热血青年,却渐渐忘了初心,最终走上不耻之路,留下万世骂名。

end

幸得文史从今伴,从此阡陌多豁达

愿同频的人,都能在这里相聚,感谢您的阅读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