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师覆灭后打扫战场的结果把粟裕吓了一跳,陈毅:俘虏一个不准放

历史迷小贺说 2024-08-23 02:08:55
前言

国民革命军整编第74师,是国民党军队中的五大主力之一,以其强大的战斗力和精良的美式装备而闻名,师长张灵甫的军事才能和胆识更是为人所熟知。

但在1947年5月16日的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终究是败给了我军,在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后,我军最终成功歼灭了敌74师,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也极大程度上破坏了他们的“鲁中决战”计划。

同时此次胜利对于阻止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有效地支援了陕北以及其他战场的战斗。

然而,在战斗结束后打扫战场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情。当时,陈毅和粟裕正在分析战场形势,但没过多久,两人就发现不对劲,陈毅随即下令:“立即清点所有俘虏,一个也不能漏掉,就算掘地三尺也要找到他们!”

这样的命令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通常情况下,国民党俘虏在经过思想改造后,大多数会被编入解放军,继续参与解放战争,只有极少数顽固分子会被送往后方看押。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陈毅下达这样的命令呢?

前期准备

毛主席曾说:“1947年是一个转折的年代”。因为从这一年的3月开始,国民党在军事上的策略发生了重大转变,由原先的“全面进攻”转变为集中优势兵力对特定区域的“重点进攻”,特别是针对陕北和山东的战场。

在战略调整后,蒋介石于当年调集了庞大的24个军、超过45万人的兵力,意图通过重点进攻消灭华东野战军的主力部队。

然而,面对国民党的重压,华东野战军并未屈服。这支由陈毅元帅与粟裕大将共同指挥的强大军队,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和出色的战术运用。

实际上,早在1946年6月,蒋介石就动员了超过500万的军队向解放区发动全面攻击。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央军委与毛主席果断决策,整合成立了五大野战军,其中就包括由山东和华中解放区的野战军合并而成的华东野战军。

值得一提的是,华东野战军内部有着深厚的默契和信任,特别是在陈毅和粟裕这两位高级将领之间,他们的合作被誉为是战争中的黄金组合,因此有了“陈不离粟、粟不离陈”的说法。这种紧密的合作不仅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极大地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而到了战场上,粟裕所率领的华中野战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与陈毅带领的山东野战军合并后,更是形成了一支拥有约36万人的强大力量。他们配合默契,战术灵活多变,使得敌人闻风丧胆。

面对这样的威胁,蒋介石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急忙调动包括汤伯恩等人领军的三个兵团在内的庞大军队,共计24个师、45万人,试图扭转战局。

其中,张灵甫所率领的74师更是被视为王牌中的王牌,这支被称为“天下第一师”的队伍自抗日战争以来就屡建战功,多次参与重大战役,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万家岭战役、上高会战……都有74师的影子。特别是在上高会战中,74师作为先锋部队,不仅成功收复了失地,还击毙了日军师团长。

战后,74师成为蒋介石手中的一张王牌,1946年被改编为整编74师,保持了军的编制和人数,并装备了美式武器,由张灵甫指挥。

这支部队驻扎在南京孝陵卫,肩负着保卫蒋介石安全的重任,其强大的战斗力和战略地位在国民党军队中是显而易见的。

在1947年4月,国民党的三大主力军开始向山东鲁中中山区稳步推进,企图对华东野战军形成包围之势。面对敌人坚固的防御和先进的装备,毛主席深思熟虑后,认为正面硬碰硬的作战方式可能会导致重大伤亡,并非明智之举。

因此,到了五月,毛主席向华东野战军发出了明确的战略指导:鉴于敌人兵力密集,正面战场难以轻易突破,建议采取灵活战术,适度后撤以诱敌深入,耐心等待并寻找歼敌的有利时机。

根据这一指示,粟裕等将领仔细研究地图,最终决定将主力部队撤退至莱芜、新泰、蒙阴一带,布下一个陷阱,等待敌人自投罗网。

此时,74师作为汤伯恩集团的一部分,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急于向我军阵地推进,目标是占领坦埠镇,并以此为据点,企图全歼我军。

然而,国民党军队并未意识到,他们的这一行动正中我军下怀。随着74师的深入,不仅他们自身,连同国军的几个师部也一同被我军包围。

在粟裕与陈毅的深入商议后,两人达成共识,认为优先歼灭战斗力强、威胁最大的74师是当前的最佳策略。

随后,粟裕和陈毅精心策划了此次战役的详细部署,调集了多达27万的兵力,准备对74师实施致命一击。他们采取了分兵合击的战术,先以8个纵队分别进攻并切断敌军之间的联系,使74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随后,中央主力部队集中火力,对74师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5月15日这一天,74师凭借强大的战斗力占领了易守难攻的孟良崮山顶,但这也标志着孟良崮战役的正式爆发。

丢了7000人?

74师不愧是国民党军队中的精英,通常情况下,当国民党军队发现战局不利时,会有成建制的投降发生,但在孟良崮战役中,这种情况并未出现。

无论是旅级还是营级、连级单位,74师的官兵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意志,即便面对不利局面,也选择了与华东野战军血战到底。

在5月13日,师长张灵甫就已经开始意识到战局的异常,他在指挥战斗的同时,也与蒋介石保持着联系。张灵甫在战斗初期表现得相当自信,对华东野战军的能力有所轻视。然而,随着战斗的进行,他逐渐发现两翼的援军被死死挡住,无法提供支援,而且更糟糕的是,他们的后方突然出现了一支神秘的部队。

这支突然出现的部队,正是王必成率领的第六纵队,这是粟裕早在一个月前就精心布置的一步棋。

当蒋介石得知这支部队的存在后,感到非常震惊,并不断催促援军加快行动。说实话,如果国民党援军能够及时赶到,孟良崮战役的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然而,由于国民党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汤恩伯与张灵甫本就关系紧张,因此在收到张灵甫的求援信号后,汤恩伯并未予以重视。他在拖延了很长时间后,才象征性地派出了一支侦察部队去了解情况。

最终,张灵甫也没有等来期待中的援军。到了5月16日,随着陈毅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的战士们向孟良崮发起了总攻。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74师全军覆没,张灵甫也在战斗中被击毙。

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并没有让陈毅和粟裕太高兴,因为华东野战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尽管成功歼灭了敌军约1.3万士兵,但我们的损失也非常接近,仅比敌军少约一千人。

战斗结束后,华东野战军按照惯例对战场进行了清理,而陈毅和粟裕则投入到战后的总结工作中。在完成了战场俘虏的清点工作后,粟裕心中突然涌现出一种不祥的预感。

他再次审视了战场清理的报告,一个发现让他震惊不已。战场的敌军尸体和俘虏总数与74师的编制人数存在巨大差异,至少有7000人的缺口。对于一支满员编制为30000人的加强机械化师来说,这相当于失去了近四分之一的兵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几千人的下落依然成谜。就在大家束手无策之际,情报部门带来了一个转机:“首长,我们截获了一份敌军的电报。”

经过确认,这些电波并非来自我军。据此线索,我军对战场进行了重新搜索,最终在600高地与孟良崮主峰之间的一处隐蔽洼地中,发现了这7000名敌军的藏身之处。

这些全副武装的74师官兵悄无声息地隐藏在一个不起眼的沟壑中,显然是计划等我军清理完战场后,寻找机会突围。

幸运的是,粟裕的警觉和及时的行动阻止了这一可能。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后果将不堪设想。

那么,为何在战斗结束后,陈毅会对国民党俘虏说出那样的话呢?通常情况下,只要敌军士兵放下武器投降,我军都会按照人道主义原则给予他们相应的待遇,允许他们选择自己的未来道路。

对于愿意加入解放军的,我们表示欢迎;对于希望回家的,我们会提供路费和路条。而陈老总说这话的原因很简单:74师是老蒋王牌中的王牌。

74师在国民党军队中,无论是在装备还是待遇上,都明显优于其他国军部队。特别是在武器装备方面,他们全套的美式装备在国军中是独一无二的。

此外,74师中至少有60%的军官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这些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军官遍布全师,从团级到连排级,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这些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无论是在战斗技能还是指挥能力上,都普遍优于那些没有军校背景的军官。

如果他们返回国民党军队,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我军强劲的对手。但换个角度思考,若能将这些人才争取到我军麾下,那对我军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很大可能会对我军实力的一次巨大提升。

基于这样的考虑,并在得到最高领导层的同意后,陈毅和粟裕开始了对74师成员的感化工作。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试图转变这些军官的观念。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大部分74师的成员最终选择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我军的一份子。当然,也有少数人坚持顽固立场,当然,这些人我军也没有虐待什么的,给了他们一些路费之后,便放他们离开了。

参考文献:“意义极大”的孟良崮战役.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中国知网

粟裕生平简介.中国网

1 阅读: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