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闲和督察院朝堂对峙,实在精彩。
明里,是范闲冒犯督察院一众风骨文人,
实则,是他想借赖御史这样刚正不阿之辈,彻查他自辩折上所说的“妖臣”。
但这招借刀杀人,不仅范闲在用,庆帝亦是如此。
都说上阵父子兵,范闲不愧是庆帝所出。
但另一方面,庆帝又一直只是个利己主义者,他对范闲的器重和帮助,最终逃不过“为己所用”。
所以,范闲只能是孤臣,是他趁手的一把刀。
赖御史在不明就里的时候,对范闲也是青眼有加的。
他听过范闲诗仙的名号,当然也读过他的诗,亦听过范闲在北齐大长国颜的传闻。
可正是因为如此,赖御史对范闲收受戴公公贿赂一事,才会如此痛心疾首,
更,势要拔除这样一棵“长歪了”的好苗子。
堂前对峙,赖御史渐渐意识到这是范闲蓄谋已久的圈套。
尤其是当陈萍萍掏出贪官污吏嫌疑名册的那一刻。
这么大个担子扔给赖御史的时候,他还是没躲。
这份名册分量不轻,都是二皇子相关的人物,皇帝也提醒过。
毕竟查了,那就是牵入了皇子之争。
赖御史头铁,明言:
“为国解忧,岂能退缩?若真的有皇子牵扯其中,我都察院也要彻查到底!”
这番慷慨激昂,既为文人风骨、督察院面子,也是真为了吏治清明。
范闲的手下邓子越说过这样一句话:
“世间多不公,以血引雷霆。”
其实赖御史和当年那个还未收敛锋芒,莽撞直谏的邓子越如出一辙。
只是,庆帝已经确认了赖御史要躬身入局,也基本敲定了他不可善终的结局。
毕竟,庆帝是关上门,就可以跟老朋友翻脸的人。
为的,就是护自己的崽。
可另一方面,他又确实想知道二皇子干了什么,尤其是范闲从北齐回来后,就斩钉截铁地告知,
长公主、二皇子通敌的事情。
庆帝明面上扔出一个“无实证”翻篇,实际上还是想利用范闲这把刀,好好搅弄个清楚。
赖御史最终并非死于刚直谏言,而是僭越皇权,在党争中成了炮灰。
因为他说过一句话,
“纠察百官,职责所在,管他是谁,绝不退缩!”
意思是,皇子查得,庆帝也查得,为了庆国。
庆国置于庆帝之上,赖御史想用国法对皇权,甚至指着庆帝鼻子骂:
“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才是他招致杀身之祸的根源。
恰好范闲在过程中,又渐渐与赖御史交好,将关键罪证交予范闲。
原本庆帝就希望范闲是一个指哪打哪的孤臣,岂容得他有自己的想法?
与赖御史走在一起,自然也就成了庆帝的对立面。
所以,庆帝让范闲亲自执行对赖御史的廷杖之刑。
真绝。
一来警告范闲不能生出二心,不能像赖御史一样转头就把刀锋转向庆帝;
二来亦是昭告天下,他范闲就是庆帝一把好刀。
自古天家无父子。
本以为庆帝是个终极大靠山,范闲又仗着朝堂之上有几个爹,想叫世人看看何为王法,
没想到王法到最后,还是庆帝一个人说了算。
陈萍萍给范闲的话是:天威难测,圣心如渊。
在权力游戏中,从来拼的不是稳固的靠山,而是自己下场如何虚与委蛇,如何揣摩时局变换,实施应对。
很多人都觉得范闲太骄纵,推了赖御史挡刀,美其名曰为了大义。
但实际上,即便没有范闲,赖老也很容易走上直谏冒犯庆帝的轨道。
而他的惨死,也是庆帝捅向范闲的第一刀,这份成长着实沉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