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小故事:一个人说三八二十四,一个人说三八二十一。两个人争辩起来,最后到县太爷那里去评理,县太爷则把主张三七二十一的人打了二十大板。挨打的人不服,县太爷说:你与这样的人争辩,岂不缺打!
读完一笑,若抛弃法治的精神,单从为人处世的角度去考虑,县太爷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与一个不懂四六的人争辩,与一个愚者较真儿,其实你也聪明不到哪里去!
这让我想起了对牛弹琴的故事来。汉朝的牟融在《理惑论》说:“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这里不完全是嘲笑牛不懂音乐,也是在批评弹琴者的迂腐。弹琴应该找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终遇知音,而公明仪偏偏找了一头牛,这不就显得有点迂腐了吧。
由此看来,生活里看清对象很重要!如果只是和愚者辩论,最多显得有些滑稽,就如郭德纲所言:一个烙大饼的批评了中国的火箭,火箭专家一旦接招,他就输了。与愚者论智慧,你是与他讲不清道理的,如若认真与其讲道理,那就成了三八二十一了。
与愚者论智,最多是讲不清楚道理而已。如果与小人角力,往往就付出惨重的代价。《水浒传》的杨志,落魄到了在汴梁城卖刀。泼皮牛二偏偏要买刀,还要验证宝刀杀人不见血的特点,杨志要杀条狗试试,而牛二非要让杨志杀人。最后杨志还是和这个泼皮无赖叫上了劲儿,杀掉了牛二。有为之身,抵了无赖之命,即便是坐上几年监牢也是不值,这是人生的一种极不对称的结局。较之于杨志,韩信就宁可受胯下之辱,也不和无赖较劲,就是因为韩信懂得这个道理。
与愚者争,最多不能讲清楚道理;但是若与小人争,可要千万留神,因为小人会用他的逻辑来臆测你。随着争辩的继续,小人的手段就越来越下作,而且没有底线,无休无止。你用君子之行对小人之为,就永远地对不上点。你若针锋相对,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那你就放弃了君子的身段和风范,“忝列”到小人的队伍之中。生活中被小人纠缠,最好是绕行,因为君子越是坦荡,小人就越低俗,小人始终相信,在君子坦荡内心里,藏着和他一样的险恶的心灵,这就是小人的逻辑。
《论语》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不是与小人争长短,而是和小人争生活的品位。天天想着怎么琢磨人的小人,心里永远愉悦不了,因为小人时刻担心着恶鬼敲门;而坦荡荡的君子,生活得轻松而自在,简单而雅致。这是豁达的生活品质,也是一种无争的层次。
其实,争和不争,需要看清对象,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