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人的清明节,究竟有哪些与众不同?
寒食节合并到清明节,这还要感谢曹操
一年一度的清明来临。甘肃人的清明节,究竟有何与众不同?甘肃东西长南北窄,横跨六个各不相同的地形地貌区,气候差异很大。不同的气候,不同地理单元,构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也形成了不同的民情风俗。
甘肃的清明节,的确有些与众不同。
1.遗留在静宁,古寒食节习俗
眼看,就是清明,不料天公不作美。看天气预报,说要变天,还有几天的小雨。这可,不好办,虽是春暖花开,但只能在南河道上看看风景。再远,还是算了吧!
兰州的清明前后,似乎一个尴尬的时节。暖气停了,气温降了。很有个性的暖气公司,三月下旬,春光明媚,暖气冷怂烧,屋里热得要开窗户。31日晚上,准时停暖,一骑绝尘而去,根本不顾我们在小雨降温中随风凌乱。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雨至少下了一千多年。唐代,诗人们就写出了清明前后多小雨的自然规律。这不能不说,农历节气真的很准。父辈们常说,早上立了秋,下午冷嗖嗖。节气的时间点刚过,气温就不一样了。不能不说,节气还是很灵的。
大约在宋代后,清明节与寒食节混在一起了。寒食节源自于战国时期,在冬至节后105日,因这天禁止烟火,亦称"禁烟节"、"冷节"等,是古代固定的扫墓日。其起源和介子推关系密切。
起初,寒食节要禁火一个月,结果老少妇女受不了,就逐渐缩短了时间。曹操占领并州后,特下《禁绝火令》,令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地不得寒食,若有犯者,家长服刑半年,主吏服刑百日,令长夺其一月俸禄。这样,寒食风俗才稍有改变,渐从一月减为7天、3天、1天。不过,寒食节的习俗根深蒂固,到数十年前,甘肃静宁等一些地方,还恪守寒食习俗,这一天不举火,即使来了客人,一样吃冷食。
唐初,才在寒食日形成了统一祭墓的风俗。
2.大锅煮羊肉,隆重异常的清明坟,现在还盛行
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在春分后十五日,寒食节后一日。原本区分的比较清楚,从唐代以后,清明节寒食节,逐渐合并。尤其宋代,要求寒食清明三日祭祀扫墓。这就更加不易区分了。
这几天,不仅是祭扫的日子,也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至洁齐而清明矣。"此时寒冬已过,气候回暖,草木发芽,万物萌动,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也是出游赏春观景的好季节。
清明节,甘肃内各地清明节祭墓,分作两类:一是大规模的坟会。这俗称,清明坟头会。也就是,每年这个清明,家族内部轮流张罗扫墓事宜。届时,各地宗族要共备性礼、香烛、纸火,由族长率领合族大小男子谒祖宗坟墓,拜扫祭奠,并同依次分赴各昭、各穆之坟,标纸幡、化纸钱,以兰州、灵台、庆阳等地为盛。祭祀结束后,举族分享供品,河西一些地方,多是大锅煮羊,手抓为上,现场非常热闹。另一种,就是祭扫。祭祀各家祖先。以前,要求参加者必须是家族男性成员参加。现在男女平等,妇女也都来参加。
3.清明时节,为何雨纷纷?原因在这里
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何清明前后,不是降温就是小雨呢?原来是由缘故的,清明时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这时,北方的冷空气,虽逐渐减弱,还不时南下,而南方海洋上暖湿气流,则逐渐活跃起来了,不时北上同冷空气相对峙,这就形成了清明时节的阴雨天气。另外,清明前后,大气层里的水汽较多,而且春夏之际,且昼夜温差较大,夜晚较容易形成降雨。4月1日,兰州沙尘暴,感觉不出来多大的风,但屋里还是落灰了。其实就是静风天气。清明时节的雨,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前后,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节。民间讲究:放风筝可以消除身上的晦气病灾,风筝放得越高越好,还要把放高的风筝的线剪断,让它随风而去,才能把病灾晦气送得无影无踪,求得全年大吉大利。
甘肃人的清明节,就是这么有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