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坐在长椅上独自发呆。昨天刚出院的老伴躺在家中休息,脑出血后遗症让他说话也不太利索。回想起半个月前那个平常的早晨,王阿姨眼眶湿润了。
"我去买早点,你在家等我。"那天早上她像往常一样出门,谁知回来时发现老伴倒在卫生间门口,嘴角歪斜,右手无力垂下。120急救车呼啸而至,送医路上医生告诉她:晚了10分钟,后果不堪设想。
"这脑出血真就是拖出来的。"住院期间,隔壁床的老张感慨道。他也是脑出血住院,比王阿姨老伴早住一周。老张说起自己的经历,连续一周每天早上头疼,他还以为是感冒,吃了几天药也不见好,直到头痛难忍才去医院检查。
医生查房时叹了口气:"您这血压260/180,简直就是定时炸弹啊!"老张这才知道,原来自己十年前查出的高血压,因为没什么明显症状,一直没当回事。
病房里的交谈,让王阿姨想起老伴近期的异常。前段时间,老伴经常说后脖子发紧发硬,每次都是揉一揉就过去了。有时半夜起来上厕所,会觉得头晕目眩,扶着墙走几步又觉得没事。更要命的是,他总觉得这是上了年纪的正常现象,连个量血压的习惯都没养成。
"您老伴这三个征兆都出现了,还好送医及时。"主治医生的话让王阿姨后怕不已:"脖子发硬、头晕、视物模糊,这都是脑出血前的警报信号啊!"
住院期间,王阿姨遇到不少病友,听他们讲述各自的经历。有人是剧烈运动后突发脑出血;有人是情绪激动、暴怒后发病;还有人是酗酒、熬夜引发。渐渐地,她明白了预防脑出血的重要性。
"血压控制是关键,要定期监测。"护士长经常这样叮嘱病人家属。她说,高血压患者更要警惕,血压不稳定时容易引发脑血管意外。
出院前一天,主治医生给王阿姨列了份"防患指南":每天定时测量血压,记录在本子上;清淡饮食,少盐少油;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不做剧烈运动;戒烟限酒,远离不良嗜好。
"大脑供血的血管就像水管,平时要定期'体检'。"医生说,"血压升高就像水管压力变大,随时可能爆裂。早发现、早预防,才能避免憾事发生。"
回到现实,王阿姨站起身来。夕阳西下,她要回家给老伴做晚饭了。这次的经历让她明白:健康不能全靠运气,预防胜于治疗。她决定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告诉身边的人,希望更多人能够重视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
"阿姨,散步回来啦?"邻居李大姐打招呼。
"是啊,回去给老伴做饭。对了,你家老李有测血压的习惯吗?"
"没有诶,他身体挺好的,需要测吗?"
"需要的,我建议你们买个电子血压计......"
王阿姨边走边和李大姐分享这半个月的经历和感悟。她知道,预防脑出血不仅需要我们时刻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更需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要不要上楼喝杯茶?"走到单元门口,李大姐发出邀请。
"改天吧,今天要给老伴做他最爱吃的清蒸鱼,清淡可口。"王阿姨笑着说,"记住我说的话,让老李也注意点。"
"放心吧,明天我就去买血压计,以后每天监测。"李大姐认真地点点头。
走进温暖的家,老伴正在沙发上看电视。看到王阿姨回来,他露出欣慰的笑容。厨房里,王阿姨一边准备晚饭,一边想着:生活还要继续,未来的日子里,要好好珍惜身边人,也要好好爱护自己。
夜色渐浓,小区的万家灯火中,这个重获新生的家庭,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篇章。预防胜于治疗,这不仅是一句医学箴言,更是一份来之不易的人生感悟。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