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揭秘—新中国工业化是怎样一步步从无到有的?

长江有大中 2024-04-29 09:02:50

今天来聊聊新中国的工业化。客观的说,我国的工业底盘是苏联老大哥赠送的大礼包,但是这个礼包拿的可不太容易。本文就来简单的聊一下,新中国是怎么拿到苏联的工业大礼包,一步步从无到有,实现工业化的。

01 啥是工业化

工业化,按照百度上搜到的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这句话比较绕,如果用一句大家都听懂的话来说就是:大力发展工业,将工业作为国家的核心产业,不断提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并吸纳更多的就业。

按照产业分类: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一般认为国家越发达,第二、第三产业就越发达。

我曾经狭隘的认为服务业就是餐饮、旅游这一类的行业,后来才知道,服务业不仅指的是服务于人的行业,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类,那就是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的行业,比如包装设计、销售服务、技术外包等等,这些都属于服务业。

所以一个国家工业强,其服务业就大概率会很强,因为围绕着这个核心工业体系,需要提供大量的服务。以汽车为例,一个汽车行业可以带动汽车外观设计、维修、销售、驾照培训、汽车装修、洗车等一系列服务业。这些服务业可以吸纳大量就业,产生大量的GDP。

02 为啥要搞工业化

搞工业化的原因有许多,最重要的就是两点:和平时期可以“富国”,战争时期可以“强兵”。

我们先说“富国”。工业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本和技术的不断集中,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给生产效率带来巨大的提升。

生产效率的提升直接导致成本降低,产品极大丰富,价格却不断降低,这些廉价的产品数量越多、品类越丰富,越能刺激人们的消费,经济也就就越繁荣。

另外,就像前面说的,工业的发展会带动服务业的发展,这些都对经济有巨大的刺激作用。

第二个原因“强兵”更好理解。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有百年屈辱的近代史。这个百年屈辱的开头就是鸦片战争,战争双方一个是已完成了工业化的近现代国家——英国,另一个是封建制的农业化国家——旧中国。整个战争就是一场降维打击。

要不是毛主席横空出世,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搞不好都会像印第安人那样被驱逐、被屠戮,甚至被灭族。后来,我们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凭着不屈不挠的毅力,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朝鲜战争,一步步拼出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由于工业和科技的落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先辈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填平了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巨大的工业实力鸿沟,让我们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下搞建设,给我们争取了追赶工业差距的时间和空间。

一言蔽之,“落后就要挨打”,为了不挨打、为了成为一个强国,我们必须要搞工业化。

03 从零起步

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导致我们落后于世界多年,所以我们的工业是从零开始。自洋务运动起引进了一些工业项目,但是甲午海战让我们一战回到解放前,又是很多年缓不过来劲。

后来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北洋军阀又来了,包括后来蒋介石的国民党一直都是热衷于打内战,对于工业的投入除了军工就是那些低端产业。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建国前。

在这里想重点聊聊1931年-1949年,也就是抗日战争时期到建国前。这个时候全国各地都被战争的阴影笼罩,只有少量从外国进口的低端制造业,而且这些工业设备也都集中在大城市,不在我们共产党的控制范围内。

所以,这个阶段的工业状况是非常差的,甚至连最重要的军工需求都没有办法保证。以八路军为例,385旅独立团组建伊始,一个连只有十来只步枪,全团只有6挺;弹药更加缺乏。

所以在这个阶段全部的工业力量都集中在军工上,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军工厂甚至都没有固定的地址。为了能自给自足,八路军只能把设备背在身上,走到哪生产到哪儿,当时八路军自我解嘲的说这叫“背着工厂打游击”。

但这种口袋工厂的产量实在有限,而且质量也不高。为了稳定军需供应,八路军开始有意识的寻找合适的地点建立正儿八经的兵工厂。

其中比较有名的兵工厂是黄崖洞兵工厂。黄崖洞就是一个悬崖峭壁,在靠近山顶的部分有一个天然的山洞,易守难攻。八路军看中了这里险要的地势,扩凿山洞,建成了一个可以自行锻炼钢材、制造火药,并组装生产武器的大型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在产量高峰时,可以每月制造数百支步枪,还有大量掷弹筒和炮弹。以当时的部队火力来说,黄崖洞兵工厂的年产量可以装备12至16个团级战斗单位!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

这样的生产能力自然会被敌人盯上,好在八路军早有准备,在建设军工厂的同时,就对周边进行改造,经历了八个月苦干,一道由11节坑道,9000米战壕,明堡暗哨190余个构成的立体化防线建立起来了,兵工厂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证。

所以后来日本人来清缴的时候,八路军以1500人对敌3000人、以自己造的土装备对阵日本人的飞机加大炮 ,却取得了歼敌700人的辉煌战果,相比之下我军仅伤亡140人。

抗日战争结束后转入解放战争阶段,一边打仗,一边对已经解放的城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没收了一批官僚资本,为我们国家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做铺垫打基础。

04 来自苏联的大礼包

这个阶段大概从建国后到1978年,这是我们国家工业完成体系构建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国强大的统筹力量开始显现。

我们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想到哪儿建哪,而是搞了“第一个五年规划”,简称“一五”。你猜的没错,这个“一五”规划,就是我们现在天天挂在嘴边的“十四五规划”的老祖宗。

“一五”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从苏联引进了156个工业项目,其中153个项目都是重工业项目。这些项目成了新中国工业的底盘。这也就是我所说的的“苏联工业大礼包”。

当时的国际大背景是美苏争霸,中国作为亚洲的一个大国,自然是美苏争相拉拢的对象。因为中国学的是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对苏联先天有亲切感,搞工业引进第一个想起来的当然是苏联老大哥。

虽然我们对人家有亲切感,人家可不这么想。当时斯大林希望能维持在远东的利益,因此希望继续控制中国东北以及大连和旅顺两个港口。这两个港对苏联尤为重要,因为苏联虽然地大物博,但僻处苦寒之地,没有不冻港(朝着欧洲那边有,但被西方国家给联合封锁了),所以旅顺这个不冻军港和大连这个不冻商港对苏联的吸引力巨大。

毛主席坚定的要维持国家主权,这自然和斯大林拿中国当棋子的想法相矛盾。主权不能放弃,还要从苏联引进156个项目。这件事的感觉就有点像《让子弹飞》里面那段经典对白“想挣钱么?那就得跪着。”“我想站着”“那就别挣钱”。

这个时候毛主席的神操作来了。当时新中国刚成立,西方国家也不清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如何,很多西方列强是希望新中国能承认之前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毛主席正是利用西方列强的这点幻想。一方面暂缓驱逐西方国家驻中国的大使馆部队,让西方列强认为我们还在苏联和西方之间摇摆。

另一方面,毛主席以给斯大林祝寿为名义亲自去苏联洽谈工业项目引进事宜,但到了苏联发现沟通无果。于是,在后面的几天里毛主席拒绝了苏方安排的所有外事活动,既不露面也不发声。于是一些消息开始满天飞,甚至有些西方媒体将之解读为斯大林软禁了中国领导人毛泽东。

“大哥软禁小弟”,这样的消息如果传出去,还怎么掌舵社会主义阵营?斯大林赶紧拉着毛主席一起出现在公众媒体面前,毛主席正好借此机会更清晰的向全世界表达了“中苏合作还需要看苏联的态度”。这等于将了斯大林一军,如果斯大林不答应毛主席的要求,就是硬生生将中国推入西方国家的阵营。

经过反复权衡,斯大林终于答应了这156个项目的引进计划,同时也答应将大连、旅顺归还给中国,毛主席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我们成功的“站着把钱给挣了”。下面是签署协议时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参与签署协议的人面色都很凝重,这个谈判我们赢的并不轻松。

有了苏联引进的项目,并不意味着着万事大吉,相反,后面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不仅设备跟不上,更重要的是人才跟不上,管理跟不上。

于是,有了后来的全盘苏化。政治学里有一句话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时候的中国工业基础都是苏联的,技术靠苏联、管理靠苏联,对苏联形成了强烈的依赖。

苏联也敏锐的感觉到这种变化,认为我们中国离不开他们了,于是又开始提无理要求,比如成立远东局,要求插手中国的作战和防御体系。当时毛主席气愤的说了一句“中国你拿去吧,我回井冈山打游击去。”

在1956年到1966年这段时间,中苏的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不断升级。到1959、1960年,以苏联专家撤出中国为标致,中苏关系全面恶化。

此时,我国处在非常不利的境地。一方面美国认为我们是社会主义阵营不断的打压我们,经济上封锁我们;另一方面苏联不仅撤走了专家,还要求我们在2年时间内偿还之前所有的贷款。

更让人头疼的是国土安全问题。原先虽然有美国封锁,但好在还有苏联这个大腿可以抱一下,现在苏联也跟我们闹翻,我们要面对两个超级大国的武力威胁,而且是两个核大国。

为了能挺直脊梁不被人欺负,毛主席说“就是要饭的也得有根打狗棍”,这个“打狗棍”就是原子弹。于是我们在60年代左右开始自主研发核武器,这才有了后来的“两弹一星”。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这边研制核武器,那边我们还得防着美苏两国的非核军事打击。本着“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则,我们的工业建设在1964年开启了“三线建设”模式。

05 三线建设

前面说过了,因为跟苏联的关系恶化,我们在国际上的处境非常不利。而当时我们的工业布局情况是70%集中在东北和沿海地区。

东北地区自不必多言,全部在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攻击范围内;沿海地区则在美国的航母打击范围内。一旦美苏联手绞杀我们,我们可能面临工业瞬间瘫痪,连弹药都供给不上的极端处境。

您可能会说当时美苏正在两极争霸,怎么可能联手来打中国?但事实情况是,苏联确实曾有联手美国打击中国的打算。1969年,中苏爆发珍宝岛战役,苏共中央政治局就曾打算联合美国,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消灭中国核基地。

在此前的1964年,美国也曾制定绝密报告——《针对共产党中国核设施进行直接行动的基础》,试图出动空军袭击中国即将进行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的核基地。

在试图遏制中国崛起这件事上,美苏绝对是一致的!

正是在这样危机环伺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主席提出了“三线建设”计划。把全中国划分为三个区域:一线区域经济和工业最发达,但是面临战争的风险最大;二线区域受战争风险影响较小,但是经济和工业次之;三线区域受战争风险影响最小,但是经济和工业也最差。

“三线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在三线地区建立第二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确保在美苏联合打击我国的极端恶劣形势下、我们依然能够退守于高山大川,保持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不至于被彻底打断,并能以此为依托为后续的全面反击积蓄力量。

后来,毛主席还提出了“小三线建设”即在一线、二线地区的腹地分散建立工厂,形成局部地区的工业体系备份,确保在战时即使被敌人切断与其他地区和省份的联系,也可独立作战,不至于全面瘫痪。

由于三线建设的战略目标就是防范战争风险,所以三线建设的选址都是在人迹罕至之处,能进山的进山,能进洞的进洞。由于国际上美苏两国的封堵,国内资本和技术奇缺,三线建设全靠肩扛人挑、自力更生。我们的前辈们在三线建设中付出了比我们想象中多的多辛勤与汗水。

在1964年至1980年,全国在三线地区的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40%左右,共2052.68亿元;约有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加入到三线建设的大军中。

三线建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成果也是丰硕的。首先从战略意义上来讲,我们国家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在国际斗争中更加有底气;其次从客观成果来看,三线建设拉动了西北、西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同时也成立了一批优秀的工业企业。比如东风汽车公司的前身第二汽车制造厂就是当时三线建设的成果,类似的还有长安集团、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

这边“三线建设”轰轰烈烈,那边外交也迎来转机。毛主席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围堵下于1973年提出了“三个世界”说法,在全球范围内与发展中国家广交朋友,成功结构了美苏的联合压制。

在这期间,由于美国陷于越南战争的泥潭,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1968年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为了缓解国内矛盾,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1969年中苏珍宝岛战争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与美国搞好关系的决心。

于是有了后来的著名的“乒乓球外交”和1972年尼克松访华。即便如此,中美之间也还是兜兜转转了7年时间,直至1979年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随后,我们同欧美建立了紧密的商业联系,大量的工业设备和技术也逐渐从欧美转移到我国,至此才算是真正夯实了新中国的工业体系的基础。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