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是起源于北宋时期的一个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等,踏莎行的体裁特征为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韵。同时还有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以及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的变体。
正体,双调五十八字,前后段各五句、三仄。以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为代表。
变体一,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以曾觌《踏莎行·翠幄成阴》为代表。
变体二,双调六十四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以陈亮《踏莎行·上巳道中作》为代表。
黄庭坚《踏莎行》
画鼓催春,蛮歌走饷。雨前一焙谁争长。低株摘尽到高株,株株别是闽溪样。
碾破春风,香凝午帐。银瓶雪滚翻成浪。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
一,画鼓催春,蛮歌走饷。雨前一焙谁争长。
“夜间击鼓满山谷,
千人助叫声喊呀。
万木寒凝睡不醒,
唯有此树先萌发”。
——欧阳修
宋代副相欧阳修诗中描绘的是北苑茶山“击鼓催春”喊茶场面。在喊茶时,村民背着一面彩绘大鼓,手持双棍,激烈槌击,越擂越猛。有人领喊:茶发芽,茶发芽,茶发芽了……顿时一片众喝:茶发芽了,茶发芽了……“这种形式表现的是古代茶事,惊蛰的岁月,以鼓击山,来惊醒那冬眠在梦中的春茶风情民俗。
喊醒茶芽后也就开始了“蛮歌走饷”场景,采茶工们唱着闽腔瓯调的山歌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春茶采摘生计。
宋代气候在我国气象史上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2.7度,好茶可以采到谷雨时节。
竺可桢气象曲线图: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谓“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词中也赞以“雨前一焙谁争长”天下第一架势。
二,低株摘尽到高株,株株别是闽溪样。
描述了建茶的品种多样性。
茶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把中国茶划分为一个种,二个亚种,亚种中一是云南亚种,另一个就是武夷亚种;又分为八个变种。
其中武夷变种历史上一直采用播种繁殖。由于各茶树花粉自然杂交,致使种群内混杂多样,个体之间形态特征、特性各不相同,因而非常容易产生变异。如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半天腰等,就是从武夷变种中选出的珍稀变异品种。据林馥泉1943年调查,当时武夷山的名丛就有280个。
词中一句话阐述了建茶的品种变异:“低株摘尽到高株,株株别是闽溪样。”
三,碾破春风,香凝午帐。银瓶雪滚翻成浪。
1,碾破春风。
文人墨客喜欢用断层句,春风来了,茶树发芽,采茶,制茶,到成品茶饼。这里的春风,指的是茶饼,断开了其中的所有环节:
宋•杨万里 : 吹作春风白雪花。
魏了翁《鲁提干以诗惠分茶碗用韵为谢》:
秃尽春窗千兔毫,
形容不尽意陶陶。
可人两碗春风焙,
涤我三升玉色醪。
铜叶分花春意闹,
银瓶发乳雨声高。
试呼陶妓平章看,
正恐红绡未足褒。
韩淲
《次韵建倅德久林秘书寄贡余》:
龙凤大团小团耳。
铁狮峰前凤山阳,
泉甘土肥灵草香。
丁蔡好事作土贡,
到今题裹归朝纲。
密云寿圭脱宝胯,
锁钥银白罗帕黄。
春风玉食睿思殿,
岁岁属望天一方。
(诗词中按律与韵“春风”也作茶的代名词用)
2,香凝午帐。
释居简:
一杯青白胜黄白,
好风两袖来无迹。
晴窗午景浣风味,
露饱秋蝉谩尘蜕。
苏轼:
道人晓出南屏山,
耒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
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
玉川风腋今安有。
王庭珪:
“踏梯割得紫云归,
琢就双轮半尺围。
晴日午窗新睡起,
掌中轻转雪花飞”。
刘子翚:
午枕回清梦,
疏林逗远风。
茶瓯烹叶白,
果饤剥方红。
这里的“午”,宋代词文中的“午帐、午窗、午盏、午景、午帎。
据文史记载,宋代用于点茶的器皿有鼎、釜、瓯、铛、氅、盏、碗七种。这里的午,是点茶在各种器皿中展现的景象。“香凝午帐”是点茶过程中香凝在器皿中的简洁表述。
3,“银瓶雪滚翻成浪”。
银瓶的瓶嘴下出现了“雪滚翻成浪”的梦幻世界:
a,黄庭坚:《西江月•茶词》“雪浪浅,露花圆,捧瓯春笋寒”。
《西江月•茶》:“已醺浮蚁绿鹅黄,想见翻成雪浪”。
b,冯时行《杜如篪屡督烹茶仍作诗次其韵》
云涛雪浪有变化,
扃鐍苞宜何郁郁。
c,吕愿中 《访颜氏读书岩》
茗碗已惊浮雪浪,
且读人间未见书。
d,王之道《次韵因上人谢徐守遗顾渚茶》
缃奁启处云英馥,
石鼎煎来雪浪浮。
翻成浪、翻雪浪,浮雪浪、雪浪浮等等,都是描述在点茶过程中洁白的乳花会象浪花一样,在点茶器皿中“乳雾汹涌,溢盏而起”起。
四,今宵无睡酒醒时,摩围影在秋江上。
黄庭坚化用了柳永《雨霖铃》事典,续唱了“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晓风残月“摩围影在秋江上”,完整描述了醉酒初醒在晨曦朦胧中之境。
黄庭坚的《踏莎行》,事无巨细地描绘茶叶产地从击鼓喊山到为茶醉倒的全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舞台剧的构思,如果在这台戏,在《踏莎行》吟唱声中徐徐落下帷幕,留给观众的感受是:你复活了宋韵文化的原始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