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武情商有多高?廖龄奇被枪决后58师哗变,他马上启用了一个人

凝眸观史流沙万尺 2024-09-23 16:48:53

1941年第2次长沙会战,由于各种原因加上情报泄露,第七十四军在作战中损失惨重。57师和58师成建制的遭到了毁灭性的伤亡。年底,在军事委员会上,58师的师长廖龄奇被枪毙,而王耀武和第9战区的司令薛岳对此不发一言。

廖龄奇,湖南衡阳祁阳人,黄埔四期

这一决定也导致58师172团团长王伯雄、174团团长邓竹修、补充团团长何澜执意请求辞职,仅173团蔡仁杰愿意继续留任。58师3位团长都是廖龄奇的亲信,他们集体请辞的举动,让军长王耀武颇为尴尬。也就在此时他想到了一招,并完美的解决了这一桩最大的人事变动,成功的控制了58是这个“刺头”。

那么老王他是如何操弄的呢?今天我们这篇文章就来仔细的分析一下,在抗战铁军七十四军最危急的时刻,王耀武如何用他的高情商摆平了这件事情,并提拔了对他毕恭毕敬、尊重有加的张某人正式成为了58师的掌舵人。

(原创不易,欢迎各位发财的小手点点赞和关注呀,蟹蟹~)

作战途中却扔下部队请假回家,廖龄奇究竟是背锅侠还是罪有应得?

1941年的第2次长沙会战,这一次第九战区的作战意图本来没有什么问题。

在战前他们的作战参谋部拟定的计划,以及针对二军各方面的合围策略都没有什么问题。

毕竟薛岳作为保定军校毕业的高级将领,再加上他手下的参谋长,还有一众的主力军的军长们的密切配合。

事实上,在与日军第十一军的对战过程当中,薛岳将军采取的策略一向都是稳扎稳打。

最开始用天炉战法吸引日军进入包围圈。

等到他们孤军深入之后,然后再调集优势兵力对进入包围圈的日军突然出击。

这种打法是非常奏效的,唯独在第2次长沙会战的时候,因为他们的一个致命的失误导致74军这样的主力军被日军包围,然后惨遭围攻。

关于春华山作战失利的详细过程,我在以往的文章当中已经有了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我们只讲最后战役的结果:74军4.5万多人,其中余程万的57师以及廖龄奇的58师,遭到了非常严重的伤亡。

每个师的减员人数都超过一半以上,总计伤亡了1万多人。

可以说,是自1937年74军组建以来伤亡最为惨重的一次。

而当时作为58师少将师长的廖龄奇却并不在军中指挥,因为他请假回家结婚去了!

什么?在作战的紧要关头,作为一个师的指挥官,他居然中途跑回家去,这是什么操作?

很多人看到廖龄奇的这个举动的时候都觉得他是临阵脱逃,实在是罪有应得。

可是这件事情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

廖龄奇作为58师的师长,他在请假之前肯定是经过了军长王耀武以及战区司令部的批准。

否则的话,作为一名师级指挥员,他怎么可能随意的离开部队?

所以这里面的猫腻就在这个地方。

因为当时他请假之前,已经给王耀武和薛岳打了报告。

而王耀武和薛岳虽然没有直接批准他的请假,但是在后面也是默认了他的请假行为,并将58师的作战指挥权临时的交给了副师长张林甫。

因此在这件事情上,廖龄奇有错吗?

按照正规的流程来说,他一点问题都没有。

他请假回家结婚也是因为他的未婚妻娘家人在催促,所谓“女大当嫁”,人家姑娘也等不起吧。

廖龄奇是黄埔军校第4期的毕业生,此人文武双全,早年曾经留学德国还喝了不少的洋墨水。

在老家祁阳,廖龄奇可是十里八乡的神童。

从小就天资聪慧,在考入黄埔军校之后作战非常的勇猛,得到了当时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俞济时时的赏识。

事实上,廖龄奇早就应该完婚了,只是因为当时日寇侵占中国,他作为热血男儿保家卫国,提前上了战场,所以一直都没有结婚。

像他的副手,也是他黄埔4期的同窗张林甫。

在北伐期间就已经娶了老婆结婚了,到这个时候已经是娶了第三任太太高艳玉了。

照此来说,人家廖龄奇好不容易等到了抗战缓和的阶段想回家去赴婚约,可结果居然遭到了日军的围攻,他也没有办法。

廖龄奇被宣判枪决后,王耀武薛岳不发一言,其他同僚也没人求情

只是人死不能复生,廖龄奇当时确实不在军中。

而58师和余程万的57师遭受了如此惨重的伤亡,蒋中正怪罪下来,那肯定要有人负责。

当时军长王耀武和第九战区的司令薛岳两人跟廖龄奇的关系非常的不好,这件事情也非常微妙,大家都懂。

而且廖龄奇在被蒋中正下令枪决的时候,王耀武和薛岳两个人不发一言,没有替部下求过情。

再加上廖龄奇这个人直来直去,性格非常的直率,平时又有点心高气傲,得罪了不少的同僚。

所以在他被押上刑场的时候,74军的同僚也没有人替他出面求情。

就连一向被称为老好人的参谋长邱维达也没有出面。

从这也可以看出,廖龄奇性格的确有些问题,在平时也对军长王耀武不待见。

虽然他手里下的几个团长都据理力争,想要救下他们师长,但是无奈级别太低根本就说不上话。

蒋中正也根本不会听从他们的意见。

最终,一代抗战悍将廖龄奇,被蒋中正下令在南岳枪决。

南岳,抗战

58师4个步兵团长,3人请辞表达不满,王耀武想出一招

尽管廖龄奇被处决,但是他带领的58师手底下的4个团长,有3个团长对此大为不满。

我们都知道,74军作为攻击军是一个甲级编制,每个师下辖有4个步兵团。

加上其他的炮兵支援单位和后勤单位,每个师高达1.2万人。

这其中58师下辖的172、174团还有补充团的三位团长对此非常不满。

他们分别是172团团长王伯雄、174团团长邓竹修、补充团团长何澜。

这些人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都是骄兵悍将。

特别是补充团团长何澜这个人作战勇猛,当时他的态度虽然有些犹豫,但是依然跟随邓竹修和王伯雄,一起站在了反对王耀武的这个层面。

在58师的4个团长中,只有第173团的团长蔡仁杰没有反对。

因为他是副师长张林甫的心腹,两个人的关系一向非常好。

而他也清楚副师长是站在军长王耀武这一边的,所以他坚持留任。

一个师里面有三个团长请求辞职,这对于当时的74军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人事危机。

作为军长的王耀武,也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一点。

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会导致官兵涣散。

58师的前身来自于这些浙系子弟所组成的浙江保安团,他们的老师长俞济时,是当时第七十四军的组建人。

此人在七十四军当中的威望很高,而58师又是他的起家部队。

因此王耀武也深刻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可王耀武作为黄埔军校毕业中升级最快的一名情商很高的虎将,他在作战的时候很勇猛,在为人处事方面也是颇为精明。

在他看到了副师长和58师其他同僚之间的微妙关系之后,他很快就想到了完美的一招,并打算以此来处理这件事情。

不久之后的一个夜晚,王耀武特意叫上了58师的副师长张林甫来到了自己的军部,并跟他促膝长谈了一整夜。

主要就是关于58师的人事变动,以及如何安抚底下的这帮骄兵悍将。

当时的张师长他在58师已经待了很久了。

虽然一直作为副手,他很清楚58师系统里面的这些团长以及廖龄奇之间的关系。

也清楚的知道,其中的171团王伯雄和174团邓竹修,那都是廖龄奇在淞沪会战组建时候的嫡系,他们请求辞职心意已决,可能很难将他们留下...

只有补充团的团长何澜,跟自己的关系还尚且过得去。

而且他的态度也有些犹豫,自己想办法可以劝劝他。

至于173团的团长蔡仁杰,那是他在黄埔军校第5期的学弟,跟自己的关系最铁,肯定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

听到了他的分析之后,王耀武顿时觉得由他来处理这类事情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因此,就交代他一定要处理好58师的人事变动,以免74军遭到内部瓦解。

173团团长蔡仁杰被张说服留下,51师卢醒主动要求跟着张,成为58师参谋长,58师这个“刺头”终于被王耀武完全掌控

张在得到了王耀武的指示之后,立刻就展开了58师的整顿。

作为副师长,他曾经带领这支部队在作战过程中亲自跟日军冲锋和拼刺刀

像是南昌会战的高安,万家岭的战鼓峰,以及上高,都跟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在上高当中,廖龄奇当时也不在军长,58师由他指挥。

当时,正是他指挥的蔡仁杰173团将日军的34师团指挥部摧毁,并击毙了其中的一位少将旅团长。

所以在那个时候,他在58师当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威望。

由他出面之后,果然如他所料的那样,171团的王伯雄和174团的邓竹修两人坚决辞职。

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在他们看来,廖师长就这样无缘无故的被下令枪决,而军长和薛岳却一言不发,这让他们内心很不满,只能脱离74军系统,去意已决。

当然,王耀武最终也批准了他们的辞职,尊重了他们的选择。

最后,补充团的团长何澜被他成功说服留任,并在后面的长衡会战之宁乡保卫战过程当中作战勇猛,打得很好。

而173团的团长蔡仁杰则稳居58师的主力团长。

随后,在上高会战中任51师参谋的卢醒,他一直嚷嚷着要跟随张师长到58师打鬼子。

经过了王耀武的特别批准之后,他被调任到了58师担任参谋长。

还有后面的杜鼎、明灿、刘光宇、罗幸理、王奎昌,刘炳坤等人,也慢慢的聚集到了58师的麾下。

整个58师系统被重新洗牌,以张为首的58师师长到下面的几个团长,还有参谋长营长,迫击炮连的指挥官等人都慢慢的形成了一股新势力。

王耀武在看到了这股势力形成之后也是乐此不疲,因为58师终于被他完全掌控了。

要知道在此之前,廖担任师长的时候,58师在作战过程当中经常不执行他的命令,甚至战区司令薛岳亲自下达的作战任务,他有时候都不予理会。

现在由张继任师长之后,58师这个嫡系师,开始完全在王耀武的指挥之下了。

由此,三五部队的作战凝聚力基本形成。

2 阅读:2702
评论列表
  • 2024-10-01 18:13

    74军是真正的抗日“虎贲”,爱国、勇猛、顽强、坚韧,一共参加了22个大会战中的15个以上,几乎每次都是攻坚。尤其是在上高、常德、长沙、湘西等大战最为刚猛,古今少见!

  • 2024-10-23 17:42

    张林甫?张灵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