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上交复旦压力来了!南大24年本科招生出奇招,全国首创

个大老学长 2024-03-01 20:24:43

每到招生季,各校都使出浑身解数,吸引优质生源。其中争夺最激烈的非华五高校和泛中九高校莫属。

在2024高考倒计时第100天之际,南京大学招生官网发布2024年招生7大亮点。

图源:南大官网

在7大亮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国首创新生全员AI通识教育、苏州校区继续扩招、扩大双学位项目。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对南大首创AI通识教育进行了报道。

本文来看一下这些亮点的内容以及对于其他华五高校的影响。

01

全国首创全员AI通识教育

2月27日,南京大学召开新学期工作布置会暨“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启动会。会上发布了2024年9月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的总体方案,在全国高校首开先河。

校长谈哲敏院士表示,南大发挥文理综合性优势,集全校之力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采取集中授课、小班研讨、实践参访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计算思维、智能思维,在通识、技能与应用等方面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与能力。

图源:南大官网

南大2024年新生将实行全员AI通识教育,得益于南大强大的计算机/人工智能学科水平,拥有闻名国内外的周志华教授。这对于非人工智能领域专业的学生来说,将会是一次重大机会,对未来转向人工智能领域就业/科研有极大帮助。对于想转人工智能领域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可以提前了解自己是否真的对人工智能感兴趣。

首创全员AI通识教育,一定程度上会吸引优质生源,对其余华五造成一些影响。想学人工智能又达不到人工智能几个核心专业分数的可能会考虑南大的非人工智能核心专业,因为仍然有机会接触选修人工智能课程。

即使不想转人工智能的,在接受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之后,对于未来的就业尤其是人工智能行业也有助力作用。

02

苏州校区扩招

在南大发布的7大招生亮点中,宣布“2024年南大在苏州校区继续拓展开设新型学院,新工科专业将继续增加本科招生计划”,具体数量可以等待南大届时正式发布的招生计划。

苏州校区占地面积1690亩,远期规划容纳师生人数2万人。重点打造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功能材料与智能制造、化生医药与健康工程、地球系统与未来环境、数字经济与管理科学等“五大学科群”。

如能按照规划完成,南大在校生规模极有可能发展到5-6万人,工科上来了,人员规模上来了,站稳top3竞争梯队问题不大。

图源:苏州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年2月,苏州校区新揭牌了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原子制造研究院、能源与资源学院、前沿科学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

至此苏州校区已经拥有了1个全国重点实验室,6个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软件与工程、集成电路、能源与资源、前沿科学、数字经济与管理)、9个研究院,3个研究中心。

目前苏州校区已开设智能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化软件)、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数字经济4个热门本科专业。

03

扩大双学位项目

在当下不少行业需要交叉学科知识的背景下,南大开设了双学位班。

2021年启动招生计算机金融双学位实验班,2023年,德语与法学双学位项目,设置单独专业代码招生。2024年南大将继续深耕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宣布拟在大数据管理和工业智能与系统集成等方向拓展双学位班招生项目。

对于这个双学位项目的具体情况,大家可以等待南大届时发布的招生计划及简章。

04

华五格局

目前华东五校在整体实力上大体处于同一档次,各有各的优势。

南京大学官宣“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优异学科数量和优秀学科体量均取得跃升,学科总体实力稳居全国高校“第一方阵””。16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

文理强势的南大目前在工医方面弱势,因此在总量上尚无法与文理工医均优异的上交浙大,与文理医强势的复旦等校抗衡,具体就是体现在大学排行榜上。

从排行榜上看,南大与浙大上交复旦差距有些大,差距就在工科医学上。目前南大大力发展苏州校区,完善新工科群,其实就是在补短板。

不仅南大,其余华五都没有闲着。缺少工科的复旦(文理医强势)也在2024年启动了香农计划,揭牌4个新工科创新学院: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计算与智能、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智能机器人与先进技术,打造未来智能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试验区,2024年计划招收首批本科生。

上交浙大在继续做强现有优势的工科医学基础上,强化文理。时不我待,南大苏州校区发展仍需要加速度才行。

05

回顾与建议

关于南大招生的任何信息,须以南大官网发布的为准。

华东五校每一所都有自己独特的学科优势和特色,目前还是一个级别的院校,都在取长补短努力发展中。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华五竞争格局还将继续下去。

谁能在top3竞争中脱颖而出?或许5-10年后就能有个结果。

同档次院校的情况下,考生应该按照自己的分数,喜欢的学科专业、未来职业规划等等综合起来去理性选择。

备注:文中如有非自制的图表,均已注明来源,版权归原创者所有。本文仅为编者观点,带有局限性,不作任何决策依据。

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0 阅读:1